家鄉(xiāng)網(wǎng)
合肥市人物
- 楊行密(852-905)
- 廬州合肥人。五代吳國創(chuàng)立者。起先流落草莽,后為州兵。唐末自封八營首領,起兵攻下合肥。唐中和三年(883年),任廬州刺史。龍紀元年(889年)取宣州,任觀察使。遣部將分取浙西、常州、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年)攻殺孫儒,入揚州,旋任淮南節(jié)度使。乾寧三年(896年),占據(jù)淮南、江東之地。天復二年(902年),受唐封為吳王,都南京。在位四年。
- 馬亮
- 廬州合肥人。舉進士。宋太宗朝,任知濮、福、饒諸州,殿中侍御史。真宗朝,以西川轉運副使,平定王均起義,加直史館。徙升州,至江州,歲旱民饑,用湖湘漕米以賑濟貧民。仁宗即位初,拜尚書右丞,知廬州,遷工部尚書,改江寧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贈尚書右仆射。
- 左膚
- 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安惇薦為監(jiān)察御史。與石豫治鄒浩獄,又使鐘正甫逮浩,欲致死。遷侍御史,累官刑、兵、戶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河南府。改永興軍,卒。
- 包拯(999-1062)
- 廬州合肥人。北宋天圣進士。初知天長縣(屬安徽)。徙知端州(廣東肇慶市),在任從不私取當?shù)厮a(chǎn)端硯。仁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先后知瀛州(河北河間縣)、揚州、廬州、池州(安徽貴池市)、江寧府(江蘇南京市)及權知開封府。累遷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為官以斷訟明敏正直著稱。知廬州時,執(zhí)法不避親黨。時稱“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百姓譽為“包青天”、“鐵面包公”。
- 張德興(?-1277)
- 盧州(安徽合肥)人。南宋末任淮南西路安撫使。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司空山(安徽岳西縣)壘石筑寨,與司空山民傅高、潛山野人寨反元義軍領袖劉源聯(lián)合,以圖復宋。率軍西征,克復黃州壽昌(湖北鄂州市),殺元將鄭鼎于樊口(鄂洲市西北),勢力發(fā)展至江西中部、南部。同年九月,元軍攻破司空山寨,奮戰(zhàn)身亡。
- 余闕(1303-1358)
- 唐兀人。祖籍河西武威。父官廬州(安徽合肥),遂為廬州人。元元統(tǒng)進士。曾審理積壓冤案五百例上報,宰相拒不上呈,遂憤棄官歸里。不久,召修遼金、宋三史,入翰林院為修撰,拜監(jiān)察御史。后出任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浙東道廉訪使。以為政嚴明、不阿權貴著稱。十三年,出守安慶,任都元帥,淮南行省左丞,與紅巾軍相抗十八年。紅巾軍破安慶,不降自殺。文章魄深厚,篆隸亦古雅。
- 趙庸(?-1390)
- 廬州(今安徽合肥)人。與兄仲中聚集地方武裝于巢湖。歸附朱元璋后,兄積功任行樞密院僉事,駐守安慶。失守,按軍法被誅。以兄官授庸。庸歷任參知政事、中書左丞、南雄侯。收復安慶,戰(zhàn)康郎山,平武昌,克廬州,援安豐,隨從常遇春、李文忠北伐,征討閩、粵諸盜及叛蠻。平廣東盜“鏟平王”,出外任主持山西軍務,隨從征討納哈出,隨從燕王出征古北口,迫使乃兒不花投降,皆有功,后坐胡惟庸案死。
- 楊璟(?-1385)
- 合肥人。出生于儒家門第。以管軍萬戶隨同朱元璋下集慶、常州、婺州,伐漢、攻蠻寇,因功升行省平章政事。洪武元年(1368)克永州,攻靖江,俘獲平章也兒吉尼。復移兵郴州,平定廣西。從取山西,留鎮(zhèn)南陽,升湖廣行省平章。三年,封營陽侯。從伐夏,從討辰,沅蠻寇,再隨徐達鎮(zhèn)北平,練兵遼東,亦有功。十八年死。追封芮國公。
- 張德勝
- 合肥人。有雄才大略。與俞通海等自巢湖歸附于朱元璋。從元璋軍渡長江,克采石、太平,擒陳兆先。攻克集慶、鎮(zhèn)江、常州、寧國、太湖、宜興,累升為僉樞密院事。攻取宜興、池州、潛山,與陳友諒軍大戰(zhàn),至采石,陣亡。追封蔡國公。
- 濮英
- 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因功升任西安衛(wèi)指揮。洪十九年(1386),因練精兵功,加封都督僉事。次年,從北征,抵金山,迫降納哈出,班師回朝,英所帥騎兵三千人為殿軍。納哈出余部數(shù)十萬人,埋伏于途,英帥軍至,猝然受到攻擊,被俘,敵欲挾英為人質(zhì)。英絕食不語,乘機用佩刀剖腹死。贈金山侯。
- 鄭亨(?-1434)
- 合肥人。洪武時,襲父職為大興左衛(wèi)副千戶。洪武二十五年(1392)應募出使韃坦,還,升密云衛(wèi)指揮僉事。燕王舉兵反朝,以所部投降燕王。屢戰(zhàn)有功,超升為中府左都督,封武安侯,留守北京。永樂元年(1403)充任總兵官,帥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守備宣府。防御、規(guī)劃周詳,后來者不能改。七年,備邊開平。成祖凡五出塞遠征,他皆隨行。仁宗即位,鎮(zhèn)守大同。在鎮(zhèn)墾田積谷,邊備完固,自是大同少寇患。宣德元年(1426)掌刑后府事。仍鎮(zhèn)大同,轉餉宣府。嚴肅重厚,善撫士卒。九年死于鎮(zhèn)。贈漳國公。
- 徐忠(?-1413)
- 合肥人。襲父爵為河南衛(wèi)副千戶。累從大軍北征,升濟陽衛(wèi)指揮僉事。洪武末,鎮(zhèn)守開平。燕王兵兵至,他舉城投降。每從燕王征戰(zhàn),沖鋒在前,而馭軍甚嚴,軍過無所擾。善于撫慰降附,能使其效死力,儉約恭謹,未曾有過。自指揮同知累升都督僉事,封永康侯。成祖北巡,因老成,命留守輔佐太子監(jiān)國。永樂十一年死。贈蔡國公。
- 陳瑄(1365-1433)
- 合肥人,父聞,歸附朱元璋后,累官都指揮同知。瑄代父職,以善射著名。從征討,有功。升任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建文末,任右軍都督僉事。燕王兵至浦口,迎降。成祖即位,封平江伯。永樂元年(1403)任總兵官,總督海運,送軍餉至北京、遼東。九年與李彬統(tǒng)轄浙、閩官兵捕殺???。在青浦建筑土山,賜名寶山。后開鑿治理河渠甚多。管理水運三十年,有治績。仁宗即位,上疏建言七事。宣宗即位,守淮安,督水運,改民運為兌運。八年卒于官。追封平江侯。贈太保,謚恭襄。
- 陳銳(?-1500)
- 陳瑄曾孫。成化初,分管三千營及團營。總制兩廣。移鎮(zhèn)淮陽,總督漕運,修建淮河口石閘及濟寧分水南北二閘,筑堤疏泉??偠戒钸\十四年,建議甚多。弘治六年(1493),累加封太傅兼太子太傅。十三年,火篩進犯大同。任總兵官往援,至,擁兵自守,被給事中御史彈劾,奪俸祿閑住,其年死。
- 陳熊
- 銳子。正德三年(1508),出督漕運,劉瑾勒索金錢,不給,瑾怨恨。因事下獄,貶戍海南衛(wèi)。在海南頗殃民。雖被瑾陷害,人不同情他。瑾伏誅,赦復爵。死。
- 陳圭
- 熊從子。因被推薦出鎮(zhèn)兩廣。討封川寇有功,加封太子太保,復平賊,加封太保。討安南,有功。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聞賊所在,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所向必勝。在粵十年,殲滅諸小賊不可勝數(shù)。召還,掌管后軍府。加封太子太傅。卒,贈太傅。
- 陳王謨
- 圭子。官后軍僉書,出鎮(zhèn)兩廣。討平張璉。論功加封太子太保。萬歷中出鎮(zhèn)淮安,總督漕運,后掌管前軍府事。卒,贈少保。
- 陳懷(?-1449)
- 合肥人。襲父職為真定副千戶。永樂初,積功至都指揮。從平安南,從張輔擒簡定,從征虎保,皆有功。仁宗立,任都督同知。宣德元年(1426)任總兵官,鎮(zhèn)守寧夏。討撫松潘番叛亂,升左都督,留鎮(zhèn)四川。在鎮(zhèn)驕縱不法,干預民事,受賄賂庇護罪人,侵占屯田,多次被言官彈劾。六年,復被彈劾,罪當斬,下都察院獄,后饒恕死罪罷官。正統(tǒng)二年(1437)以左都督鎮(zhèn)守大同。居二年,召還,命管理中府事。九年,出古北口,遠征兀良哈,封平鄉(xiāng)伯。十四年隨從英宗北征,死于土木之難。贈侯,謚忠毅。
- 段朝用
- 明合肥人。以燒不死丹藥,得世宗意,授紫府宣忠高士。結果術不靈驗。論死。
- 李瀚章(1821-1899)
- 安徽合肥人。大學士李鴻章之兄。初以拔貢生選知縣,歷湖南、江蘇巡府至湖廣、兩廣、四川、漕運總督。咸豐、同治中,在江西、廣東、湖南諸省與太平軍等部作戰(zhàn),用兵苗疆。行政尚簡靜,官湖廣最久,先后四任總督。光緒中卒。謚勤恪。
- 李鴻章(1823-1901)
- 安徽合肥人。清道光進士。咸豐三年(1853年)在籍舉辦團練,抵抗太平軍,初為曾國藩幕僚,后歷任巡撫、總督、北洋大臣、武英殿,文華殿大學士。十一年,將安徽團練擴編為淮軍,于次年調(diào)赴上海,在英、法、美的支持下,鎮(zhèn)壓太平天國,繼而升江蘇巡撫。同治四年(1865年),署兩江總督,又調(diào)淮軍鎮(zhèn)壓捻軍。九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軍事、經(jīng)濟大權。從19世紀60年代始,逐步開展洋務事業(yè),開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先后設立江南造船局、輪船招商局、上??棽季?、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漠河金礦、開平煤礦、天津電報總局、津沽鐵路公司、北洋鐵路局,修建津榆鐵路和天津大沽船塢等官辦企業(yè)。又向外國購買軍火、軍艦,擴充淮軍勢力,建立北洋海軍。簽定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中俄契約》和《辛丑條約》。卒謚文忠。
- 張樹聲(1824-1884)
- 安徽合肥人。稟生。咸豐初,太平天國運動興起,與兄弟三人治團練抗擊太平軍。轉戰(zhàn)安徽各地,行堅壁清野法。同治元年,從李鴻章淮軍援上海,從克江陰,攻無錫、常州,進擊浙江湖州。賜號“卓勇巴圖魯”,歷官江蘇徐海道、直隸按察使至漕運總督、江蘇巡撫。光緒中,先后攝直隸總督、兩廣總督。朝鮮內(nèi)亂,遣吳長慶軍赴援以抗日本。加太子少保。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專治軍事,病卒。
- 董履高(?-1908)
- 安徽合肥人。咸豐末年,在家鄉(xiāng)辦團練抗擊太平軍。同治中,從李鴻章進攻江、浙太平軍及安徽、山東、湖北、河南、山西捻軍,累官至總兵。光緒中,再升提督,歷任廣西潯州協(xié)副將,左江鎮(zhèn)、直隸正定鎮(zhèn)、江蘇淮揚鎮(zhèn)、安徽壽春鎮(zhèn)總兵。先后征歸化、包頭一帶“馬賊”,用兵廣西苗疆,賜號“奇車伯巴圖魯”。中法戰(zhàn)爭時,在屯枚與法軍血戰(zhàn)數(shù)晝夜。義和團運動起,嚴厲鎮(zhèn)壓。曾留北洋練軍。光緒三十四年卒。
- 朱煥明
- 安徽合肥人。咸豐、同治中,從銘軍鎮(zhèn)壓太平軍及東、西捻軍,轉戰(zhàn)諸省,累官至總兵。光緒初,升提督。中法戰(zhàn)爭時,守滬尾,當北路,帶重傷力戰(zhàn),大敗法軍。后用兵臺北少數(shù)民族,戰(zhàn)死嘉義鹿港。
- 衛(wèi)汝貴(1836-1895)
- 安徽合肥人。從劉銘傳淮軍,鎮(zhèn)壓捻軍有功,累官至總兵,統(tǒng)北洋防軍。光緒二十年,率兵赴援平壤,軍無紀律,將無斗志。連連敗退至奉天。被革職逮問。次年,論死。
- 衛(wèi)汝成
- 安徽合肥人。衛(wèi)汝貴弟。累官至總兵。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增援旅順。諸將互不相轄,與趙懷益爭毆。日軍至,率先逃走。逮治不得。不知所終。
- 蘇得勝(?-1890)
- 安徽合肥人。早年平定捻軍,因功升至游擊。賜號“勵勇巴圖魯”,累官至提督。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隨劉銘傳至臺灣,先戍守臺北,后率部至基隆,大敗法軍,升海疆總兵。當法軍攻陷基隆時,率中路軍與左翼曹志忠、右翼劉朝佑迎戰(zhàn),終于敗退法軍,收復基隆。中、法戰(zhàn)爭后,仍駐守臺北,后因感染惡瘴而亡。
- 聶士成(1836-1900)
- 安徽合肥人。清同治初,隸淮軍,升任副將。光緒間中法戰(zhàn)爭中防守臺灣有功。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山西太原鎮(zhèn)總兵仍留蘆臺治軍。十九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孤軍守摩天嶺,屢退日兵。和議成,授直隸提督,還駐蘆臺。北洋創(chuàng)立武衛(wèi)軍,與袁世凱等三人并為統(tǒng)帥。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掀起。聶士成奉命鎮(zhèn)壓,駐兵楊村。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聶士成將其軍分為三部;一部護鐵路,一部留蘆臺,自率一部守衛(wèi)天津。連奪陳家溝、跑馬場、八里臺,逕攻紫竹林,喋血八晝夜,中彈而亡。
- 葉志超(1838-1901)
- 安徽合肥人?;窜娔┷?,從劉銘傳鎮(zhèn)壓捻軍,賜號“額圖渾巴圖魯”,累官至總兵。光緒中,歷任直隸正定鎮(zhèn)總兵、提督。駐防山海關;用兵熱河,捕殺李國珍,封世職。光緒二十年率兵赴援朝鮮,戰(zhàn)平壤,謊報勝仗。遂一敗涂地,樹白旗投降。潰逃入邊。次年,論罪,定斬監(jiān)候。二十六年赦歸。次年卒。
- 段祺瑞(1865-1936)
- 字芝泉。安徽合肥人。近代皖系軍閥首領。同王士珍、馮國璋并列“北洋三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之一。1902年任北洋常備軍軍政司參謀處總辦,鎮(zhèn)壓景廷賓起義,授“奮勇巴圖魯”稱號。1908年任會考畢業(yè)生主試大臣,督辦陸軍各學堂。1910年任代理江北提督。助袁世凱當上總統(tǒng),成其親信,賣國求榮。1918年制造皖系把持的新國會-安福國會。1926年3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1936年11月病亡,國民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
- 段芝貴(1869-1925)
- 安徽合肥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入北洋武備學堂,后調(diào)往日本學習。回國后,二十三年,投效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充督操營務處提調(diào)兼講武堂教習,后歷任管帶和幫統(tǒng),與段祺瑞拜為兄弟,二十六年,因參加鎮(zhèn)壓義和團升為道員。三十一年,任陸軍第三鎮(zhèn)統(tǒng)制,后署理黑龍江巡撫。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被袁世凱委為武衛(wèi)右軍右翼翼長。旋理湖廣總督。歷任駐京總司令官、拱衛(wèi)軍總司令、湖北都督、奉天巡按使等職。又因擁護袁世凱稱帝,得封一等公。袁世凱死后,依附段祺瑞。民國9年(1920年)直皖戰(zhàn)爭中,段祺瑞指揮的第一路軍,被直系擊潰,亡命日本使館,后潛往天津匿居。
- 吳忠信(1884-1959)
- 合肥人。1905年畢業(yè)于江南武備學堂。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南京警察總督。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7年任淞滬警察廳廳長。1931年后任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委員,安徽省、貴州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新疆省政府主席,總統(tǒng)府資政、秘書長。到臺灣后任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是國民黨第五、六屆中央常委。
- 倪映典(1885-1910)
- 安徽合肥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安慶安徽武備學堂,次年加入反清秘密團體“岳王會”。旋至南京,改入江南陸師學堂炮兵科,兼習馬術。畢業(yè)后,充新軍第九鎮(zhèn)炮標隊官,并參加同盟會,與革命黨人趙聲、柏文蔚友誼深厚。三十二年,黃興等人領導的萍鄉(xiāng)、瀏陽、醴陵起義爆發(fā),隨新軍第九鎮(zhèn)至萍鄉(xiāng),與趙聲等謀畫響應起義,未果。次年回安徽,先后任新軍騎兵營管帶,及炮隊隊長。調(diào)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協(xié)任炮兵管帶,與該隊革命志士,岳王會安慶分會負責人熊成基等策謀發(fā)動起義,事泄,潛至廣州,任新軍見習官及炮兵排長,同黃興、趙聲謀發(fā)動新軍起義。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初,清廣州警察與新軍發(fā)生沖突,遂乘機至第一標宣布起義,擊斃炮兵管帶,率部進攻廣州城。遭清水師提督李準襲擊,壯烈犧牲。民國成立,追認為陸軍上將。
- 賈成章(1894-1970)
- 林學家。合肥人。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1927年獲德國明央大學林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東北農(nóng)林專科學校教授、副校長,北平大學農(nóng)學院、西北農(nóng)學院教授,東北中正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教授,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1949年后,任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兼系主任、中國林業(yè)科學院林業(yè)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現(xiàn)代林業(yè)的開拓者之一。
- 劉和鼎(1895-1969)
- 安徽合肥人。國民黨陸軍上將。北洋時期曾任安徽陸軍第二混成旅參謀長。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先后擔任第十一軍參謀長、獨立第五師師長、第五十六師師長等職。1929年夏奉調(diào)福建,直至1936年春才離開。劉部駐閩七年,參加了“圍剿”工農(nóng)紅軍和革命根據(jù)地,并參與鎮(zhèn)壓福建土著軍閥盧興邦制造的“一·六事件”,以及進攻發(fā)動“閩變”的十九路軍。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和鼎升任第三十九軍軍長,第十一集團軍副司令、第二十一集團軍上將副司令??箲?zhàn)后不久退役。全國解放前夕去臺灣。
- 衛(wèi)立煌(1897-1960)
- 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合肥城東郊衛(wèi)楊村人。曾任第一、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和中國遠征軍司令等職??谷諔?zhàn)爭中,朱德總司令稱頌他為“在忻口戰(zhàn)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日軍華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其視為“支那虎將”。在蔣介石軍事集團中被視為“嫡系中的雜牌”,1955年回到北京,毛澤東同志贊譽他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先后擔任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 余心清(1898-1966)
- 合肥人。1920年畢業(yè)于南京神學院。1927年畢業(yè)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政系。曾任馮玉祥部開封訓政學院院長、民政抗日同盟軍總務處處長。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經(jīng)濟委員會代主席。1944年參加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7年9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1949年獲釋。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典禮局局長,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郭寄嶠(1901-1998)
- 國民黨陸軍中將。安徽省合肥市人。原名季嶠,在抗日戰(zhàn)爭中,歷任第十四集團軍參謀長、第二戰(zhàn)區(qū)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第九軍軍長、第一戰(zhàn)區(qū)參謀長、重慶衛(wèi)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解放戰(zhàn)爭期間,先后出任國防部參謀長、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甘肅省主席。去臺灣后,曾任“國防部”次長、部長。
- 高植(1911-1960)
- 文學翻譯家、作家。合肥人。1932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社會學系。曾任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輯、金陵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師范學院教授、北京時代出版社編審。譯有[俄]列夫·托爾斯泰《復活》、《安娜·卡列尼娜》,合譯[俄]列夫·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
- 龔澎(1914-1970)
- 合肥人。女。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重慶《新華日報》記者、中共駐重慶代表團秘書、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組副組長、北平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中共方面新聞組組長。建國后,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部長助理。
- 鄭為元(1914-1993)
- 合肥人。中央軍校第八期、三軍聯(lián)合參謀大學第一期畢業(yè)。后赴美國學習。曾任國民黨政府第九十一師團長,駐英國大使館、意大利大使館武官,陸軍總部參謀長。1949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陸軍總編訓署署長,師長,軍長,“國防部”作戰(zhàn)廳廳長、人事行政局局長,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聯(lián)合勤務總司令,警備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
- 楊振寧(Chen Ning Yang)(1922-)
- 出生在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曾留學美國攻讀數(shù)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數(shù)學教授,是最早將西方近代數(shù)學引入中國的先驅(qū)者之一。抗日戰(zhàn)爭其間,楊振寧隨父母顛沛流離來到昆明,在念完高中二年級之后,就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他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完成了學士論文。大學畢業(yè)并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即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王竹溪教授指導下研究統(tǒng)計物理學獲得碩士學位。1945年,楊振寧作為“留美公費生”赴美,尋他所敬慕的物理大師E·費米教授,成為費米主持的芝加哥大學研究生班的博士研究生,并得遇后來被稱為“氫彈之父”的E·特勒教授。楊振寧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9年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1955至1966年任該院教授。從1966年起,他擔任了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并任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規(guī)范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guī)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xiàn)代規(guī)范場打下了基礎。楊振寧的另一杰出貢獻是1956年與李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從而推翻了原來被認為適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恒定律”。而這個“宇稱守恒定律”,本來是被視作物理學的基本定律。他們因此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成果,在發(fā)表的第二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還是第一次。他近年來另一個重要工作-Yang-Baxter方程受到了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密切關注。
- 劉和謙(1926-2023)
- 合肥人。海軍軍校第十一期、海軍參謀大學第八期畢業(yè)。后赴美國學習。曾任國民黨政府海軍軍官學校學生區(qū)隊隊長。1949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海軍“永寧”艦艦長,海軍副參謀長,“國防部”次長,海軍艦隊司令,海軍副總司令、總司令。
- 楊振懷(1928-)
- 高級工程師。合肥人。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歷任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長,水利電力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水利部部長。
- 沈榮駿(1936-)
- 高級工程師。合肥人。1958年畢業(yè)于解放軍測繪學院。歷任國防科委航測處副處長、設計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長、干部學校校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晉為中將。參加了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試驗的技術計劃工作。
- 王維儉(1946-)
- 女子體操運動員,運動健將。合肥人。1958年入廣西技巧隊。1959年被選入國家體操隊。1963年獲新興力量運動會體操比賽個人全能、自由體操、平衡木、跳馬四項冠軍。1966年又獲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個人全能、自由體操、高低杠、平衡木和跳馬五項冠軍。
- 劉曄
- 淮南成德(今安徽長豐)人。漢宗室。東漢末智斬鄭寶,肅清本地雜散武裝勢力。后被孫策擊敗,投奔曹操。初辟司空曹掾,后為主簿、行軍長史。曾勸操乘破張魯之機經(jīng)略蜀地,未被采納。魏文帝、明帝時歷官侍中、太中大夫、大鴻臚等職。以才策謀略見長。卒后謚景侯。
- 吳復(1327-1383)
- 肥東縣八斗嶺吳家村人。元末群雄崛起,他集鄉(xiāng)卒,保鄉(xiāng)里。朱元璋從郭子興紅巾軍占濠州。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前往歸附。此后三十年間為創(chuàng)建明帝國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勛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從徐達征張士誠有功,授懷遠將軍、安陸衛(wèi)指揮使。三年至十一年,先后隨徐達、常遇春戰(zhàn)陜西,援漢中,拔南鄭,討伐殘元勢力。從傅友德入四川,滅明玉珍割據(jù)政權,與沐英遠征西南邊境,擒元三副使,盡得元土。十二年,以功進封安陸侯。十六年十月,征云南,克普定。因金瘡發(fā),卒于軍中。追封黔國公。
- 張勁夫(1914-2015)
- 肥東人。1934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教育工作者聯(lián)盟。曾任中共安徽工委宣傳部部長,鄂豫皖區(qū)委民運部部長,皖東省委書記,新四軍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部副主任、旅政委,中共杭州市委副書記,杭州市副市長。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兼國家科委副主任,財政部部長,國務院財經(jīng)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省長,國務委員兼國家經(jīng)委主任,中央財經(jīng)領導小組秘書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至十二屆中央委員。
- 劉盛綱(1933-)
- 微波電子學家。肥東人。1955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修完研究生課程。歷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講師、教授、副院長、院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專于微波電子學,在研究電子回旋脈塞理論方面有新成就。
- 吳邦國(1941-)
- 肥東人。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歷任上海電子管三廠工程師、廠長,上海市電子元件工業(yè)公司、市電真空器件工業(yè)公司副經(jīng)理,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yè)局黨委副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劉銘傳(1836-1895)
- 安徽合肥人。青年時在家鄉(xiāng)辦團練。清咸豐九年(1859年)率團勇助湘軍攻陷六安。同治元年(1862年)編為李鴻章淮軍,赴上海鎮(zhèn)壓太平軍,由千總、都司升至總兵,所部號“銘字營”,為淮軍主力之一。四年,率部于山東鎮(zhèn)壓捻軍,因功封一等男爵,擢直隸提督。光緒十年(1884年)六月,奉命督辦臺灣軍務,提出整頓臺灣海防的十項建議,多見施行。中法戰(zhàn)爭中,法軍進攻基隆,劉銘傳利用地勢,誘敵深入,取得抗法戰(zhàn)爭的勝利。次年十月,臺灣設省,為第一任巡撫。對開發(fā)、保衛(wèi)臺灣有所建樹,加太子少保。十七年,調(diào)京師領兵部尚書銜,因病未就。卒謚壯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