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門頭溝區(qū)名勝古跡
- 戒臺寺
-
在門頭溝區(qū)馬鞍山,距北京市區(qū)35公里。唐武德五年(622年)建。遼咸雍年間(1065-1074)法均高僧在此建壇傳戒。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重修,改名萬壽寺。清時多次重修擴建。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代遺物。依山勢高低而建。戒壇為漢白玉筑高臺,平面呈正方形,通高約3.5米,分3層,每層石臺四面都鐫有文飾和石龕洞,雕刻精致,為明代原物。寺外塔院內(nèi)有遼塔、元塔各一座及遼、元代的石刻經(jīng)幢。
- 戒臺古松
-
在戒臺寺內(nèi)。著名的有抱塔松、臥龍松、活動松、自在松、九龍松、蓮花松、鳳眼松等。古松分植于寺內(nèi)幾組重要建筑旁,樹型各異,枝干槎丫,不論嚴寒酷暑,傲然挺立。
- 潭柘寺
-
在門頭溝區(qū)群峰環(huán)列的潭柘山山腰。因寺后有龍?zhí)叮介g有柘寺而得名。始建于晉代,原名嘉福寺,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諺語。其名稱更迭頻繁,但俗名潭柘寺卻流傳至今?,F(xiàn)存建筑為明清兩代遺物。殿堂依山勢而建,成階梯形層層高升,東西配殿相輔,是一處高山清泉、松柏交翠的自然風景區(qū)。寺分東西中三路。寺外有安樂延壽堂的塔院等建筑,還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大師的墓塔也在這里。三圣殿側(cè)的帝王樹,直干探天,粗可數(shù)圍,相傳為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
- 帝王樹
-
在潭柘寺內(nèi)三圣殿舊址東側(cè)。是株銀杏樹。高30米,圍6-7米,綠蔭如蓋。傳說植于遼代,已有近千年歷史,清高宗封它為帝王樹。西側(cè)的一棵,枝干叢生,傳說每出一帝,樹就增生一干,因名配王樹。
- 琉璃渠村過街樓
-
在門頭溝區(qū)永定河邊琉璃渠村東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創(chuàng)建,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過街樓下部為城臺狀,由磚石砌成。東額“帶河”,西額“礪山”,皆是琉璃燒制。城臺券洞上有殿堂3間,東向,建筑精良,為硬山琉璃瓦頂建筑。正脊內(nèi)外側(cè)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懸琉璃匾額,西為“三官閣”,東為“文星高照”。前后欄墻由六角形幾何圖紋“龜背錦”琉璃面磚裝修。琉璃飾件皆為本地燒制。
- 百花山
-
在門頭溝區(qū)西北與房山區(qū)交界處。海拔1991米,山陰終年冰雪不化。山中植物繁茂,春夏之交,百花燦爛,山因此得名。今古建筑均已無存。
- 妙峰山
-
在門頭溝區(qū)妙峰山鄉(xiāng)澗溝村北。群峰之間,一峰突起,漫山古松,奇石高聳。妙峰山有4處殿院:山道上的靈官殿院,山巔上的娘娘廟,山巔正北的回香亭(天齊廟),山巔東北坡下的關(guān)帝殿、菩薩殿院。山巔上的娘娘廟創(chuàng)建于明末,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稱“北頂天仙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后改稱靈感宮。廟門南向,山門殿3楹,內(nèi)奉四大天王像。正殿亦3楹,殿內(nèi)懸慈禧太后手書匾額“慈光普照”、“功侔富媼”、“泰云垂陰”三塊,奉祀五元君像。廟前臨近危崖,有座6米高的漢白玉藏式佛塔。妙峰山進香的山道有4條,每逢廟會,朝圣進香者絡繹不絕,成為當年京城鄉(xiāng)民眾的頭等大事。
- 沿河城及敵臺
-
在門頭溝區(qū)西北山上。為明代邊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城東西長約420米,南北長約300米,有東西二門,東門名萬安(已被拆除),西門名永勝,均為磚石結(jié)構(gòu)。城墻用條石和鵝卵石砌筑(現(xiàn)大部塌毀)。此城轄有長達40公里山巔或險隘處的敵臺15座,其中3座已毀。筑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至萬歷三年。分上下兩層,高約15米,寬10米以上。底層用石條鋪砌,墻身砌磚;上層周圍有垛口,上下層之間有梯相通。敵臺上的石額都刻有編號(自沿字第1號至第15號),敵臺之間有的雖無城墻連接,但能憑地形據(jù)險,彼此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