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寧德市名勝古跡
蕉城區(qū)
- 支提山
-
在寧德市西部。山巒綿亙25公里,遠(yuǎn)近羅列九十九奇峰。峭壁萬仞,危巖千層,古木參天,云霧蔽日,中多名勝古跡,是福建旨教名山,素有“仙巢佛窟”、“不登支提空尋仙”之說。支提為梵語“聚集福德”之意?!度A嚴(yán)經(jīng)》載“東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常住說法?!甭劽奶旃谄兴_道場遺址尚在。雙髻峰下有華藏寺,俗稱支提寺,建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藏有大量佛教經(jīng)典和宮廷賜物。那羅延窟寺為窟穴古寺。辟支巖連綿5公里。辟支寺側(cè),懸?guī)r滴水如漿,額曰“天漿甘露”,亢旱不竭。
- 華藏寺
-
在支提山雙髻峰下。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由吳越王錢俶所建,歷代重修。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寺周圍多梵宇,殿閣門樓,亭橋?qū)m觀,金碧相輝,林巒交映,極為宏偉?!度A嚴(yán)經(jīng)》云:不到支提枉為僧,故天下云游僧侶,多上山朝謁,最興盛時住僧近千人。寺中保存著明代千尊鐵鑄天冠佛像,每尊高約0.3米,重約10公斤。一尊鎏金大毗盧銅佛,繞座有千佛。另有金龍紫衣一襲和藏經(jīng)7840冊。
- 南漈山
-
在寧德市南郊。峰巒疊嶂,飛瀑流泉。面積2.9平方公里,幾十處天然景觀。西南有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通省城的白鶴嶺古官道,兩側(cè)石崖鐫有明清題刻20余處。山南有飛泉寺、龍湫寺、南峰庵等。南峰庵雄踞山峰最高處,三都良港、蕉城古邑,盡收眼底。
- 戚繼光祠
- 在寧德市漳灣鎮(zhèn)。
- 恩澤壇
- 在寧德市漳灣鎮(zhèn)。
- 白蓮寺
- 在寧德市八都鎮(zhèn)。
- 明尚書林聰墓
- 在寧德市八都鎮(zhèn)。
- 院前寺
- 在寧德市赤溪鎮(zhèn)。
- 廣教寺
- 在寧德市赤溪鎮(zhèn)。
- 三寶寺
-
在福安市城關(guān)湖山頂。因大殿原有特大三寶如來塑像而得名。始建于宋,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現(xiàn)僅存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葺的大雄寶殿。占地310平方米。殿內(nèi)金柱系宋代遺物。建筑風(fēng)格古樸,富有地方特色。南郊天馬、旗頂兩山雙塔對峙,如捍門華表,同控韓陽門戶。
- 白云山
-
在福安市西北。綿延數(shù)百里。主峰繆仙峰海拔1448米,雄偉壯麗,為閩東沿海第一高山。相傳古有繆姓樵夫在此觀看仙人弈棋而得道,故名。山頂尚存仙人石槨。有泉名“天池”,池內(nèi)清泉流溢,產(chǎn)異草“午時蓮”,又稱“豆蔻草”,每日午時開花,金蕊玉葉,狀如蓮花,開時,啪啪作響,過午即沉,能治高血壓和婦科病。西南麓九龍洞,由巨石層層相疊,大小不一,洞中有洞。洞上部巖壁陡峭,一條瀑布從上跌落,傾入巖底,時隱時現(xiàn),洞內(nèi)潭水清幽深不可測。附近牛山“銀坑洞”,相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7)開采銀礦盛極一時?,F(xiàn)洞猶存。山北曉陽村是南宋愛國詩人謝翱(1249-1295)的祖居地。村中心的“太后公廳”,為紀(jì)念鄉(xiāng)人、閩王王審知皇后謝貴娘而建。山麓的坦洋村是著名“坦洋工夫”茶的發(fā)祥地。
- 廉村
-
在福安市西南穆賽溪西岸,距市區(qū)30公里。是唐神龍二年(706年)福建第一個進(jìn)士、左補(bǔ)闕兼太子侍講薛令之的故鄉(xiāng)。原名石磯津。唐肅宗感念薛令之為政清廉,特賜該村名廉村。村前臨廉溪碧水,后依獅巖秀色,參天古樹交蔭。四周有明代古城墻1400米;有寬1.6米,長約千米的古官道,中敷條石,兩邊鵝卵石鋪砌。村內(nèi)空地上有一對石獅相對而立,相傳是薛令之故居遺址。村附近靈巖寺是薛令之青少年時讀書處?,F(xiàn)后殿尚存。幾株千年古榕遮天蔽日。
- 倪下石塔
- 在福安市甘棠鎮(zhèn)。
- 獅峰寺
- 在福安市溪柄鎮(zhèn)。
- 羅錦石
- 在福安市上白石鎮(zhèn)。
- 錢筒庵
- 在福安市上白石鎮(zhèn)。
- 龜齡寺
- 在福安市社口鎮(zhèn)。
- 元太石宮廳
- 在福安市曉洋鎮(zhèn)。
- 太姥山#
-
在福鼎市南,東南臨海。海拔917米,周圍20公里。相傳堯時有老母種蘭山中,晚逢道士羽化仙去,故以太母名之,后又改為太姥。山有五十四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巖、九泉、三溪、二嶺、一谷。其主體為摩霄峰,高聳云端,晴天登此可觀海上日出。峰巒奇特怪石嵯峨。據(jù)傳,太姥山興盛于唐宋,山南北有36個寺院。國興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至今尚存唐代石塔、石柱和碑刻。玉湖庵相傳為宋朱熹草堂遺址,并傳朱熹曾在璇磯洞(今觀音洞)內(nèi)疏注《中庸》。附近多宋、元、明摩崖石刻。山下的冷城系宋代著名史學(xué)家鄭樵講學(xué)之所。山周圍為世界著名的白琳工夫茶的重要產(chǎn)地。
- 秦嶼土堡
-
在太姥山下秦嶼鎮(zhèn)。為太姥山六大景區(qū)之一。土堡系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筑,為東南沿海重要抗倭根據(jù)地。著名將領(lǐng)戚繼光、俞大猷、黎鵬舉、朱璣等先后轉(zhuǎn)戰(zhàn)附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萬余名進(jìn)犯土堡,圍土堡達(dá)七晝夜,武生程伯簡率領(lǐng)民眾奮勇抵抗,擊退犯敵。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參將黎鵬舉于秦嶼海對面的俞山島痛擊倭寇,沖其舟為兩截,并擊沉其一,追至霞浦三沙灣的火焰山,一舉而全殲之。
- 靈峰寺
-
在太姥山東麓紗帽峰下,距冷城古堡1公里。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年),宋代火焚后重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修。大殿寬敞雄偉,以石柱承托。周圍林木清幽,泉水芳洌。冷溪流經(jīng)寺前,構(gòu)成一幅天然圖畫。寺內(nèi)現(xiàn)存唐、宋年間石刻60多方。相傳宋史學(xué)家鄭樵曾在此授徒講學(xué)。
- 冷城古堡
-
在太姥山東麓的冷城鄉(xiāng)。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為防倭寇而筑。城堡傍冷溪而得名。周長1127米,高5.6米,厚4.6米,設(shè)東、南、西三城門,保存完好。城內(nèi)古街道、民居、里巷古色古香。冷城是南宋文人薈萃之地,提刑楊楫的出生地,狀元王十朋、著名史學(xué)家鄭樵、理學(xué)家朱熹先后在此講學(xué),石湖書院遺址尚存。出城2里許便是始建于唐代的靈峰寺。
- 瑞云寺
-
在太姥山東南麓的瑞云畬族鄉(xiāng)。始建于后晉天福元年(936年),歷代迭有修葺?,F(xiàn)存建筑為1919年高僧智水法師重修。寺院為園林式結(jié)構(gòu),打破中軸線對稱常規(guī)。院中有長廊相接,長達(dá)50余米。寺旁有“感觸樹”一株,人手一觸,所有樹葉都會顫動,蔚為奇觀。寺后有銀杏、千年蘇鐵等名貴樹種。
- 南山
-
在壽寧縣東南南陽鄉(xiāng),距城關(guān)18公里。海拔1254米,為洞宮山脈東高峰之一。風(fēng)景秀麗,怪石崢嶸,素有“壽天一柱”之稱,是閩東避暑勝地。唐代福建第一個進(jìn)士、詩人薛令之曾讀書于此。山上龍巖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建。寺前有天池,池畔矗立高5米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塑像。
- 清草書石刻
- 在壽寧縣鰲陽鎮(zhèn)。
- 塔崗山
-
在霞浦縣城西北,系龍首山一脈。山上松蔭蒼翠(故該縣治稱松城),晴風(fēng)煙雨,景致絕佳。東脈之巔有黃巢坪,平夷千丈,相傳唐代黃巢屯兵于此,故名。離坪不遠(yuǎn)的金家坑上有黃巢試劍石,兩石平削如受劍。山麓有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的名剎龍首寺。山頂有七層仿樓閣式實心石塔,高15米,稱虎鎮(zhèn)塔。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塔身峭拔,巍然屹立。塔下有寺,稱蔭峰閣。
- 赤岸
-
在霞浦縣城東,距城關(guān)5公里。唐為長溪縣赤岸鎮(zhèn),當(dāng)時經(jīng)濟(jì)繁榮,人文鼎盛。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密宗開山祖空海(亦稱弘法大師)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航行途中遇險,漂泊至此,在赤岸??诘顷憽7祰髣?chuàng)高野山真言宗,成為傳播唐文化、中日友好交流的先驅(qū)。現(xiàn)存古跡赤岸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橫跨赤岸村羅漢溪上。梁式石橋,長62米,橋西豎宋代多寶佛塔、石翁仲、石獸及明代“赤岸橋記碑”。
- 大京城堡
-
在霞浦縣長春鄉(xiāng)大京村。距縣城56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此設(shè)福寧衛(wèi)大金守御千戶所,并依山修筑城垣。城周長2815米,高6.5-9米,城基厚5.2米,均為方塊毛石干砌。設(shè)東、南、西三門,北面靠山?,F(xiàn)城門、城垛和城壕基本完好。城內(nèi)街道為條石拼排,寬7米,長1200米。護(hù)城河長850米,從城外迤邐而過。堡外峰巒屏峙,有鳳山、龜山、龍巖山和蓮花山諸勝。海灘上有2.5公里沙堤。海面上筆架山,三峰直立,形如筆架。
- 東山
-
在柘榮縣城東,距城關(guān)3公里。因山形似獅,又稱東獅山。面積20平方公里,頂峰海拔1479米。閩浙公路橫貫山麓。攀登頂峰,晨眺東海日出如龍吐珠,山上奇峰怪石,巖洞眾多。相傳唐代楊明師隱居巖庵修道煉丹,今遺跡尚存。還有歷代興建的普光寺、龍興庵、覺性寺和眾多的摩崖石刻。
- 仙嶼
-
在柘榮縣西郊。高30米,面積0.8平方公里。猶如鰲頭小島,參天古樹簇?fù)碚麄€圓形山墩。山上有始建于元至大年間(1308-1311)的馬氏真人廟?,F(xiàn)有建筑為清咸豐年間(1851-1861)重建。經(jīng)修葺后,有門廳、正殿和兩側(cè)廊廡,占地450平方米。寺宇雕梁畫棟,色彩艷麗。鄉(xiāng)人多來此朝拜禳災(zāi)。
- 鴛鴦溪
-
在屏南縣雙溪鎮(zhèn)宜洋村。溪長18公里,兩岸懸崖峭立,蒼松挺拔,花果滿山,山上生活大量獼猴。沿溪十余形態(tài)各異的深潭,每年約有上千鴛鴦在此過冬。因有鴛鴦溪之稱。溪旁多瀑布,落差高、水量豐,久旱不枯。鴛鴦溪融谷、瀑布、石洞、霧湖等山水景致為一體。
- 萬安橋
-
在屏南縣長橋鄉(xiāng)。橫跨地長橋溪上。為涼亭式大木橋。始建于宋,清康熙年間(1662-1722)毀于火。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橋長96.6米、寬4.7米、高20米。五墩六孔,船形橋墩用花崗石條丁順疊砌,墩上承托木構(gòu)梁架,結(jié)構(gòu)奇巧。橋屋單檐懸山頂,共36間,是福建現(xiàn)存最長的木構(gòu)廊屋橋之一。
- 北巖寺
- 在屏南縣雙溪鎮(zhèn)。
- 瑞光塔
- 在屏南縣雙溪鎮(zhèn)。
- 寶興寺
- 在屏南縣甘棠鄉(xiāng)。
- 九峰寺
- 在屏南縣熙嶺鄉(xiāng)。
- 九龍漈
-
在周寧縣七步鄉(xiāng),距城東南14公里。由九級大小瀑布組成。首尾流程1000余米,落差300米。傳說古時九龍聚州,形成9個潭,因而得名。第一級瀑布最為壯觀,瀑高467米、寬76米(豐水可達(dá)83米),溪瀑痱空而降,如江河倒豎。激流直搗龍溪,潭水翻卷,浪花高達(dá)丈余。后四級連綴跌宕,每級均有一潭,總高60米,形成一條長達(dá)220多米的銀河奇觀。瀑間林藏谷幽,奪石突兀。四周有金魚峰、騰龍峰、駱駝峰、石獅觀瀑等景。
- 鯉魚溪
-
在周寧縣浦源村,距城關(guān)5公里。溪長1000余米、寬6米,貫穿全村。溪中遨游色彩斑斕的鯉魚。相傳早在宋代,浦源村民即在溪中放養(yǎng)鯉魚,以去污清水,供人觀賞。村民恪守鄉(xiāng)規(guī),從不傷害、捕食,倘有死魚,則將其葬于魚冢。愛魚之風(fēng)世代相傳,以致溪中鯉魚聞聲即來,見人而聚。村姑在溪邊洗滌食物,鯉魚便競相拖曳,毫無懼意。游人投以食料,鯉魚紛至沓來。人魚同樂。溪旁有鄭氏宗祠,形似古船,中有千年柳杉一株,樹高30余米,干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藏盛,村民稱之為“靈檣”。距溪百步有石坊,上刻黎元洪題寫的“孝闕流芳”匾額。
- 清桃源觀
- 在周寧縣洋中村。
- 文昌閣
- 在周寧縣洋中村。
- 唐云門寺
- 在周寧縣咸村鎮(zhèn)。
- 宋石橋
- 在周寧縣咸村鎮(zhèn)。
- 明臘洋寺
- 在周寧縣咸村鎮(zhèn)。
- 翠屏湖
-
在古田縣城區(qū),是古田溪電站水庫。為目前福建最大人工湖之一。水域面積37平方公里,湖畔青山疊翠風(fēng)光旖旎。沿湖有福建著名古剎極樂寺,始建于唐宋年間的天王寺、彌勒寺、仙爺廟,還有新建的劉公祠和紀(jì)念唐張巡等的四忠祠。
- 吉祥塔
-
在古田縣城南松臺山頂。原在舊城吉祥寺門前。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元大德年間(1297-1307)和明成化年間(1465-1487)兩度重修。后因風(fēng)雨剝蝕,雷霆震撼,塔身欹斜。1935年雷峰寺住持圓瑛法師勸募重修。1958年舊城淹沒于電站水庫,按原形遷建于此。塔高25米,基寬7.7米,有八角九層。塔頂置小九層石塔剎一個,剎尖有八條鐵鏈和檐角相連。
- 臨水宮
-
在古田縣大橋鎮(zhèn)中村,距縣城37公里。又稱順懿廟,始建于唐貞元六年(790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毀于火,翌年重建。木構(gòu)。中軸線上有戲臺、拜亭、正殿和監(jiān)奶殿。拜亭兩旁有鐘鼓樓,右側(cè)婆祖殿,左側(cè)軟身樓、太保殿。門窗及戲臺木雕精美豐富。蓮花藻井、天花彩繪層次突出。壁上有陳靖姑的歷史及降妖除魔傳說的原始壁畫。陳靖姑相傳為五代閩人,閩王曾封其為“順天圣母”,宋時又封為慈濟(jì)夫人,賜匾額“順懿”。
- 極樂寺
- 在古田縣湖濱鄉(xiāng)極樂村,距城關(guān)2.5公里。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歷代重修。1934年毀于兵燹后重建。寺背依極樂山,面對翠屏湖。建筑面積8400平方米。大殿重檐歇山頂,三間三進(jìn),左有伽藍(lán)殿,右有師祖殿,后為觀音堂及鐘鼓樓等18座殿堂,規(guī)模宏敞,為福建著名古剎之一。山門有林森題寫的“極樂寺”匾額。對聯(lián)有“得到此中真極樂,不知何處是西天”句。寺內(nèi)珍存鎏金佛像3尊,各高1米左右。山腳下巖空若室,冬暖夏涼,石澗泉水汩汩流出。泉邊有宋理學(xué)家朱熹題刻。
- 禪林祠
-
在古田縣杉洋村獅巖山上。始建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木構(gòu)建筑,有前院、正廳和后院。前院檐下高懸“狀元及第”匾額。正廳有宋徽宗御書“檀樾主尚書堂”。祠前20米平臺上,60對“旗桿夾”整齊排列,可見當(dāng)年旌旗獵獵的盛景。祠周風(fēng)光壯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