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梅州市人物

    梅州市

    興寧市
    仇士良(781-843)
    字匡美,循州興寧縣人,唐宦官。初入東宮侍奉,李純即位,遷內給事,出任平盧節(jié)度使、鳳翔節(jié)度使監(jiān)軍、神策軍左軍中尉。發(fā)動甘露事變后,專擅朝政二十多年,狡猾狠毒。

    鐘明光(1881-1915)
    廣東興寧人。字達權。幼家貧棄學,經商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國2年(1913年)回國,準備參加討袁軍。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被迫再渡南洋。民國4年回國,圖謀繼續(xù)倒袁,在廣州參加丘漢苗領導的暗殺團。7月17日,向袁世凱爪牙龍濟光投擲炸彈,傷龍濟光,并傷斃衛(wèi)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慘遭殺害。

    李振(1900-1988)
    廣東興寧縣刁潭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第十八兵團司令。于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義后,被委為人民解放軍川東軍區(qū)第二副司令員及西南軍區(qū)高參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
    地震學家。興寧人。1925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物理系。曾任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地震研究室主任。1931年起,赴日、美、德、英等國地震研究部門和大學留學、考察。1946年回國。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代理所長、地震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現(xiàn)代地震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之一。1930年在北平鷲峰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地震臺。1943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機械式地震儀。

    張如心(1908-1976)
    興寧人。1926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后,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研究部部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總政治部《紅軍報》主編、后方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陜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員,軍政學院教育長、延安大學副校長。1946年后,任華北聯(lián)合大學教務長,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校長。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高級黨校中央黨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代表。

    伍晉南(1911-2001)
    興寧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曾任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書記、吉林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建國后,歷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委書記處書記,陜西省第四屆政協(xié)副主席。

    袁文殊(1911-1993)
    劇作家、電影評論家。興寧人。1930年入廣東戲劇研究所戲劇文學系學習。1932年后參加組織廣州前衛(wèi)劇作者同盟。后任上海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執(zhí)行委員,延安魯藝、東北魯藝戲劇系主任、牡丹江魯藝文工團團長,沈陽魯藝文藝學院教育處處長。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歷任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所所長、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黨委書記,中國文聯(lián)黨組副書記,中國影協(xié)書記處第一書記。

    鄧逸凡(1912-2004)
    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軍團師政治部秘書、軍團組織部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組織部科長、師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五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zhàn)斗。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東野戰(zhàn)軍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總隊政委。參加了魯南、萊蕪、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解放軍政治學院教育長、副院長。廣州軍區(qū)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作梅(1918-1998)
    金屬材料和機械工程學家。興寧人。1941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系。1949年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程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副院長,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王佛松(1933-2022)
    高分子化學家。興寧人。195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lián)科學院化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梅縣區(qū)
    宋湘(1756-1826)
    嘉應府(今廣東梅縣區(qū))人。清嘉慶進士。歷充貴州鄉(xiāng)試正考官,出知云南曲靖府,兼知迤西、迤南道職。道光五年(1825年)遷湖北督糧道臺。翌年,卒于官。宋湘性豪邁,能詩文,工書法,下筆具侗儻雄奇之慨。

    黃遵憲(1848-1905)
    嘉應府(今廣東梅縣區(qū))人。清光緒舉人,先后出任清朝駐日本參贊、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英國參贊、新加坡總領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列名上海強學會,次年和梁啟超、汪康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二十三年任湖南長寶鹽法道,署理按察使。次年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后參加戊戌政變而被罷官回鄉(xiāng)。晚年致力于普及地方教育事業(yè)。其詩能創(chuàng)造新意境,是當時“詩界革命”的提倡者和實踐者。長于古體,形式多變。

    陳敬岳(1870-1911)
    廣東嘉應州(今梅縣區(qū))人。字接祥。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赴馬來半島,加入中和堂,繼又參加同盟會,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組織明新學堂。次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與林冠慈決計暗殺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八月十三日,林冠慈炸傷李準,當場犧牲,李準腰傷未死。陳敬岳被捕后,被秘密殺害于豬頭山。

    丘哲(1885-1959)
    廣東嘉應(今梅縣區(qū))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黃岡起義、黃花崗之役和辛亥革命。1918年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貒?,曾任廣東省立銀行行長。1930年參與建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任中央委員兼秘書長。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經濟委員會委員??谷諔?zhàn)爭開始后,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設計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廣東省農林廳廳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副市長、廣東省副省長。

    葉劍英(1897-1986)
    廣東梅縣區(qū)雁洋堡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1917年入云南講武學堂學習。1922年6月任海軍陸戰(zhàn)隊營長。軍閥陳炯明叛變后,率部護衛(wèi)孫中山脫險。1924年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不久參加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攻克南昌后,任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奔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12月11日與張?zhí)?、葉挺等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

    1928年冬赴蘇聯(lián)入莫斯科東方大學特別班學習。1930年下半年回國,在上海中共中央軍委工作。1931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據(jù)地,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即總參謀長)8月兼任紅一方面軍總參謀長。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任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同年12月任軍委縱隊副司令員。1935年3月任紅三軍團參謀長;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7月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反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同年11月任軍委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安事變后,任紅軍代表團團長,協(xié)助周恩來正確貫徹中共中央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擔任八路軍參謀長。后在南京、漢口、長沙、桂林、重慶等地做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指揮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在中共七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曾參加重慶談判。1946年歷任北平軍事調處執(zhí)行部中共代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市長。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兼廣東軍區(qū)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南軍區(qū)代理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書記,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國防部部長。為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正規(guī)化和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張資平(1893-1959)
    作家。嘉應(今梅縣區(qū))人。1911年留學日本。曾入東京帝國大學攻讀地質學。1919年開始寫作。1921年完成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同年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1922年回國。曾任武昌師范大學、上海暨南大學教授??谷諔?zhàn)爭期間任汪偽政府農礦部技正。著有長篇小說《飛絮》、《苔莉》、《愛力圈外》、《愛之渦流》,短篇小說集《愛之焦點》等。

    黃琪翔(1898-1970)
    廣東梅縣區(qū)水車墟木蓮塘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第六期畢業(yè)。歷任北洋軍排長、營長、團長、少將團長、第十二師師長、第四軍前敵總指揮、國民黨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防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黃鎮(zhèn)球(1898-1979)
    廣東梅縣區(qū)松源鄉(xiāng)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早期為粵軍著名將領,號稱“老虎仔”。自德國留學防空專業(yè)回國后,任防空學校校長、防空總監(jiān)等要職,長期從事防空事業(yè),建立和發(fā)展了中國的消極防空、積極防空和防空情報體系。曾受到羅斯福的嘉獎,榮受美國自由勛章和國民黨政府的青天白日勛章、將官嘉猷勛章。

    梁伯強(1899-1968)
    病理學家。嘉應(今梅縣區(qū))人。1922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1923年留學德國。1925年獲慕尼黑醫(yī)科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貒?,曾任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院長。建國后,歷任華南醫(yī)學院、中山醫(yī)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衛(wèi)生部醫(yī)學科學委員會常委。早年大力提倡病理尸體解剖,促進了我國病理學的發(fā)展。1959年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癌的重要病因。1960年創(chuàng)造了從尸體切取完整的鼻咽組織的方法。1962年指出鼻咽癌的組織類型與其臨床特點的聯(lián)系。著有《病理解剖學》等。

    秦元邦(1899-1991)
    教授。嘉應(今梅縣區(qū))人。金陵大學肄業(yè)。1927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政治指導員。同年參加南昌起義。1929年留學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被推選為中華留日同學會主席。1933年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次年在該校研究院畢業(yè)后回國。曾任翁源縣縣長,中山大學、東吳大學、勷勤商學院教授。廣州文化大學教授、校長。1946年春協(xié)助蔡廷鍇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時當選為第一屆中央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省體委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兼文教辦公室主任。

    黃子卿(1900-1982)
    化學家。嘉應(今梅縣區(qū))人。1924年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192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35年獲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研究助理員,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部常委、化學部委員。專于物理化學,尤長于電解質溶液理論研究。

    林風眠(1900-1991)
    畫家。嘉應(今梅縣區(qū))人。幼承家學。1918年赴美國、德國留學。先后入巴黎第戎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1925年回國。曾任北平藝術??茖W校、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后,歷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xié)第二屆理事、第三屆常務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

    鐘惠瀾(1901-1987)
    熱帶醫(yī)學家。嘉應(今梅縣區(qū))人,出生于葡萄牙屬地東帝汶叻利島。1929年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1934年赴英、美、德、法等十一個國家考察。1936年回國。曾任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副教授、北平中央醫(yī)院內兒科主任、北平中和醫(yī)院(由北平中央醫(yī)院改名)院長、北平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北京人民醫(yī)院、北京友誼醫(yī)院院長,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為英國熱帶醫(yī)學衛(wèi)生皇家學會會員、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遠東地區(qū)東熱帶醫(yī)學會會員。是第三至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長期從事黑熱病、肺吸蟲、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立克次氏體病的研究,在黑熱病研究方面尤有成績。

    黃藥眠(1903-1987)
    作家、文藝理論家。廣東梅縣區(qū)人。1925年畢業(yè)于廣東高等師范學校英語系,后到中學任職。1927年到上海出版社出版部任編輯,加入創(chuàng)造社,開始文學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在共青團中央工作。同年冬在莫斯科共產國際工作。1933年回上海后任團中央宣傳部長。1934年被捕,1937年由組織保釋出獄,繼續(xù)從事革命文化工作。建國后,任全國文聯(lián)委員兼副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

    黃谷柳(1908-1977)
    廣東梅縣區(qū)人,出生于越南海防。1926年在云南省立第一師范求學時加入共青團。次年到香港謀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31年到廣東曾在陳濟棠部隊做過政工人員,參加國民黨。不久辭去重慶工作。1946年到香港,靠賣文謀生。1947年陸續(xù)寫成《蝦球傳》。它通過流浪少年蝦球的曲折經歷,反映香港、南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在藝術上具有民族化和大眾化的風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49年在粵桂邊區(qū)參加游擊戰(zhàn)爭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在《南方日報》任記者。

    蕭向榮(1910-1976)
    嘉應(今梅縣區(qū))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東江特委、閩粵贛省委秘書長,中共永定縣委書記。1932年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第一軍團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宣傳部部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八路軍軍政雜志》主編、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宣傳部部長。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斗。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四野戰(zhàn)軍宣傳部部長,第十五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沈、平津和廣東等戰(zhàn)役。建國后,歷任兵團政委,華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防科委副政委。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羅友倫(1911-1994)
    梅縣區(qū)人。黃埔軍校第七期、陸軍大學第八期畢業(yè)。后赴美國學習。曾任國民黨政府第四十九師師長、新六軍軍長。1949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憲兵司令、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參謀總部副參謀總長、陸軍副總司令、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聯(lián)合勤務總司令、臺灣駐薩爾瓦多“大使”。

    樓棲(1912-1997)
    作家,原名鄒冠群,廣東梅縣區(qū)石坑鎮(zhèn)人。三十年代初在中山大學讀書期間開始發(fā)表作品??箲?zhàn)期間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香港、桂林分會,任《評論報》副總編、香港達德學院文學系教授。建國后,任中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兼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八娜藥汀笨缗_后,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和《作品》月刊編委等。1984年當選為作協(xié)廣東分會副主席。

    吳桓興(1912-1986)
    腫瘤放射治療學家。祖籍梅縣區(qū),生于毛里求斯。1936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醫(yī)學院。1937年后赴比利時、英國留學。1946年回國。曾任上海鐳錠醫(yī)院院長兼江蘇醫(yī)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二所所長、教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腫瘤醫(yī)院院長、名譽院長,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1978年獲英國皇家放射學院榮譽院士稱號。1985年,法國政府授予他國家貢獻勛章。是我國放射治療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負責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放射生物學研究機構。

    李國豪(1913-2005)
    結構工程教育家。梅縣區(qū)人。1936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土木系。1945年獲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yè)大學工學博士學位?;貒?,曾任同濟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建國后,歷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全國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理事長,南京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寶山鋼鐵總廠工程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黎尚豪(1917-1993)
    藻類學家。梅縣區(qū)人。1939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0年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建立和發(fā)展了我國淡水實驗藻類學。

    劉復之(1917-2013)
    梅縣區(qū)人。1937年延安陜北公學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總司令秘書,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和政委秘書,中央軍委公安部辦公廳副主任。建國后,歷任公安部辦公廳主任、公安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司法部部長、公安部部長兼武裝警察部隊第一政委、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葉選平(1924-2019)
    梅縣區(qū)人。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和中央軍委工業(yè)局工作。建國后,歷任國家科委局長,廣東省副省長,廣州市市長,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楊泰芳(1927-2012)
    高級工程師。梅縣區(qū)人。1947年參加廣州中山大學愛國民主運動協(xié)會。1949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機電工程系。建國后,歷任廣東省郵電科學研究所所長,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郵電部副部長、部長。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羅天嬋(1934-)
    女中音歌唱家。梅縣區(qū)人。1955年畢業(yè)于中央歌舞團聲樂專修班。后任中央樂團獨唱演員。演唱的歌曲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克拉瑪依之歌》等。錄有唱片和盒式磁帶《世界名曲集》。

    侯加昌(1942-)
    羽毛球運動員、教練員,運動健將。祖籍廣東梅縣區(qū),出生于印度尼西亞。1960年回國并入廣東隊。1972年被選入國家隊。1979年起任國家隊教練。曾獲1961年、1963年、1972年、1973年全國羽毛球賽男子團體冠軍中國隊主力隊員,并獲男子單打冠軍。第四屆亞洲羽毛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冠軍。第一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獲男子雙打(與庚耀東合作)冠軍。

    蕉嶺縣
    丘逢甲(1864-1912)
    臺灣苗栗人,祖籍鎮(zhèn)平縣(今廣東蕉嶺)。清光緒進士,官工部主事。曾講學臺中、臺南各書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起,在鄉(xiāng)督辦團練。反對清政府割讓臺灣,堅持抵抗日軍占領臺灣。失敗后,回原籍鎮(zhèn)平,創(chuàng)辦學校,推行新學。曾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諮議局議長。民國初被舉為參議院參議員,后因病返粵,卒。其詩作充滿愛國熱情,受杜甫、陸游諸家影響頗深,梁啟超稱其為“詩界革命之巨子”。

    羅福星(1884-1914)
    廣東鎮(zhèn)平(今蕉嶺縣)人。字東亞,號國權。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雅加達),周歲時隨父母從南洋遷回老家廣東。十歲時跟祖父再去巴達維亞,就讀于當?shù)厝A橋辦的中華學校。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畢業(yè),不久到臺灣,入苗栗公學。因不滿日本對臺統(tǒng)治,三十二年,全家內渡回廣東老家。參加同盟會。被聘為廣東視學,兼廣州府學堂監(jiān)督。次年,被派到南洋考察華僑教育,又被聘為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積極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同年底以病辭職。嗣任同盟會緬甸聯(lián)絡站緬甸書報社主任,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回國參加黃花崗之役,負傷,與胡漢民等逃到香港。民國元年(1912年),奉孫中山之命,再次到臺灣,組織同盟會臺灣支部,聯(lián)絡臺灣各地抗日組織。民國2年(1913年),發(fā)表《大革命宣言書》,號召臺灣同胞進行抗日復土運動,在淡水被捕。民國3年(1914年)3月3日被害。

    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
    著名數(shù)學家,數(shù)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茨獎得主之一。原籍廣東省梅州蕉嶺縣,生于汕頭,長于香港。兄弟姐妹八人。后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在大學教授哲學的父親過世,由母親獨立撫養(yǎng)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系。大學三年級時,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深造,師從陳省身。1971年獲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圣地亞加州大學數(shù)學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學數(shù)學教授,浙江大學高等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

    他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1982年,年僅33歲美籍華人數(shù)學家丘成桐教授就榮獲了菲爾茨獎,也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位華人。(加拿大數(shù)學家菲爾茨立了遺囑,設立一個諾貝爾級的數(shù)學獎。從1936年起,國際數(shù)學大學開始頒發(fā)菲爾茨獎,每四年頒發(fā)一次,被視為數(shù)學界的最高榮譽。)丘成桐的第一項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他把微分方程應用于復變函數(shù)、代數(shù)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于使他成為菲爾茨得主。

    大埔縣
    鄒魯(1885-1954)
    大埔人。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廣州起義。后任廣東銀錢局總辦。1912年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1923年后任廣東革命政府財政廳廳長、國民黨中央青年部部長、廣東大學校長。1925年與林森等組成西山會議派。1937年后任中山大學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國民黨政府委員、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到臺灣后,任臺灣“總統(tǒng)府”資政。是國民黨第一、五、六屆中央常委。

    吳奇?zhèn)ィ?891-1953)
    廣東大埔縣密坑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曾擔任過軍長、長江上游江防司令官、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等要職。國民革命時期,他參加了統(tǒng)一廣東諸役和北伐戰(zhàn)爭。在十年內戰(zhàn)中,參加過第四、五次圍剿。紅軍長征后,他率部追擊紅軍至四川。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他參加過“八·一三”上海保衛(wèi)戰(zhàn)、南潯線會戰(zhàn)及鄂西戰(zhàn)役等,獲得過青天白日勛章。1949年參與和策劃了粵東起義。

    范漢杰(1895-1976)
    廣東大埔縣三河鎮(zhèn)梓里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北伐戰(zhàn)爭中,任國民革命軍團長。后任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師副師長,浙江警備師師長,第十九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副參謀長,第一軍副軍長、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主任,第二十七軍軍長??谷諔?zhàn)爭時期,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副長官??箲?zhàn)勝利后,任陸軍總部副總司令、山東第一兵團司令、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1948年10月在遼沈戰(zhàn)役中被俘。1960年特赦釋放。后任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是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羅卓英(1896-1961)
    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黨陸軍上將。保定軍校第八期炮兵科,在校與陳誠結為莫逆,后來成為陳誠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歷任連長、營長、師參謀長、師長、第十八軍軍長、粵漢鐵路警備司令、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等職,去臺灣后,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等職。

    羅明(1901-1990)
    廣東大埔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汕頭地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共閩粵贛邊特區(qū)委組織部部長、福建省委組織部部長。1933年2月被“左”傾領導者批判犯右傾機會主義-“羅明路線”錯誤被撤職,調中共中央局黨校任教務主任。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1935年負重傷留貴州黔北養(yǎng)傷。1946年夏到新加坡任教。1949年6月回國,參加革命工作。全國解放后,歷任廣東民族學院院長、廣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是第三、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楊霽明(1905-1991)
    電影攝影師。大埔人。1927年畢業(yè)于上海藝術大學西洋畫系。建國后,歷任文化部電影局制作處副處長、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電影學校教務主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藝術教研組組長、教授。拍攝的影片有《自由神》、《松花江上》、《礦燈》、《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連貫(1906-1991)
    大埔人。早年在越南從事進步青年工作。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后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黨支部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兼港澳工委副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秘書長、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杜埃(1914-1993)
    作家。大埔人。1933年參加左聯(lián)。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曾任中共香港市委宣傳部代部長、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宣傳部部長、《華商報》副總編輯。建國后,歷任《南方日報》副總編輯,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著有長篇小說《風雨太平洋》,散文集《叢林曲》、《不朽的城》,評論集《論生活與創(chuàng)作》。

    豐順縣
    丁日昌(1823-1882)
    廣東豐順人。貢生出身。咸豐中,初在家鄉(xiāng)辦團練,平定潮州農民起義,升知縣。曾任江西吉安府廬陵(吉安縣)知縣。因吉安府為太平軍攻克,被革職。遂投奔湘軍,為曾國藩幕僚。清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調丁日昌往上海主辦洋炮局。次年,丁日昌介紹容閎赴美購買機器,開辦江南制造局。四年,升任蘇松太道,協(xié)助曾國藩和李鴻章辦洋務,介紹唐廷樞等開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任兩淮鹽運使,整頓兩淮鹽政。七年,升任江蘇巡撫,會辦南洋通商和海防。光緒元年(1875年)任福建巡撫兼督船政,加總督銜至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開辦臺灣煤礦,措置臺灣少數(shù)民族事務。辦理福州鳥石山教案。后駐南洋會辦海防,節(jié)度南洋水師。次年,因貪污被劾,引疚辭職。八年卒。好藏書。

    李堅真(1907-1992)
    女。廣東豐順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局婦女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到陜北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婦女部部長、陜北省委婦女部部長。中共陜甘寧邊區(qū)婦委書記,領導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婦女支援紅軍作戰(zhàn)和各項建設。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局民運部副部長、中央婦委常務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央華東局婦女部部長、山東分局婦委書記。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中共第八、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李國平(1910-1996)
    數(shù)學家。豐順人。1933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數(shù)學天文學系。1934年至1936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1937年至1939年在法國巴黎大學做研究工作?;貒螅嗡拇ù髮W、武漢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武漢數(shù)學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數(shù)學系主任、副校長。長期從事函數(shù)論、數(shù)學物理、計算機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

    五華縣
    繆培南(1895-1970)
    廣東五華縣周潭鄉(xiāng)雷公塘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歷任第四軍團長、師長、軍長、第六十五軍軍長兼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和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1949年后,去香港定居。

    古大存(1896-1966)
    廣東五華縣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五華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中共東江特委常務委員兼軍委書記和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紅十一軍軍長??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全國解放后,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

    李惠堂(1905-1979)
    足球運動員。長樂(今五華)人。 早年從事建筑業(yè)。十七歲入選香港華南足球隊甲組擔任中鋒,1925年至上海參加樂群足球隊。后組織樂華足球隊。擅長控球能力和射門??谷諔?zhàn)爭勝利后返香港。1936年任亞洲足球協(xié)會副會長。

    鄧文釗(1908-1971)
    廣東長樂(今五華)人。1934年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系,獲經濟碩士學位。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比銀行華人經理??谷諔?zhàn)爭開始后,參加保衛(wèi)中國大同盟。曾在經濟上支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協(xié)助創(chuàng)辦《華商報》并任董事長兼督印人。香港淪陷后轉入東江游擊隊。建國后,團結港澳工商界愛國人士、海外僑胞集資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后任省第二屆政協(xié)副主席,廣東省工商聯(lián)主任委員。

    陳國凱(1938-2014)
    小說家。廣東五華人。1958年中學畢業(yè)后進廣州氮肥廠,當過工人、炊事員、工會干事。1979年發(fā)表《我應該怎么辦》,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后為作協(xié)廣東分會主席、中國作協(xié)理事。他于五十年代后期開始創(chuàng)作,作品多寫工人生活,具有南國地方特色。

    平遠縣
    曾養(yǎng)甫(1898-1969)
    平遠人。1923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礦冶系。后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院學習。1925年回廣州。后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干事、國民革命軍后方政治部主任、廣東省建設廳廳長。1927年后任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浙江省建設廳廳長。1934年發(fā)起興建錢塘江大橋。1935年后,任鐵道部政務次長兼新路建設委員會委員長。曾代表國民黨與中共代表進行秘密接觸。1936年后,任廣州特別市市長,黃埔開埠督辦公署督辦兼廣東省政府財政廳廳長。1938年后,任滇緬鐵甲路督辦公署督辦、交通部部長兼軍事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曾督辦修筑滇緬國際公路。1945年后,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1949年去香港。

    余俊賢(1902-1994)
    平遠人。1927年赴印度尼西亞從事僑務工作。曾任印尼《民國日報》總編輯。1929年回國。后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委員。到臺灣后,歷任臺灣“監(jiān)察院”院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總統(tǒng)府”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