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名勝古跡
隴南市
成縣
- 杜甫草堂
- 在成縣縣城東南4公里的鳳凰山下飛龍峽口右側(cè)。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縣),在飛龍峽口“修茅茨容身”。草堂重建于北宋,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坐西朝東,南北寬約10米,東西長約30米?,F(xiàn)存大門內(nèi)左右?guī)?,二門內(nèi)大殿3間。古柏森森,碑石羅列。堂前山石陡峭,有二石對立,其形如闕,傳說有鳳凰棲息其上,故名鳳凰臺。背靠仙人崖,雙峰對峙,形似兩儒士,俗稱秀才峰。山上多松柏、古槐、海棠、斑竹。杜甫詩《鳳凰臺》、《發(fā)同谷縣》、《石龕》、《泥功山》、《積草嶺》諸篇,均作于此。
- 飛龍峽
- 在成縣縣城東南4公里。東有鳳凰山挺拔屹立,西為南山巍峨壯觀。山勢險峻,峭壁懸空,山谷中青泥河水順流直下,時而如飛龍擊水,浪花四濺,時而似龍潛深潭,蓄勢徒發(fā)。此處古為成縣通往略陽漢沔之要道,至今仍見前人用棧道架梁補路之跡,現(xiàn)存棧道孔32個,口呈方形、圓形兩種,橫向曲線排列鑲嵌于峭壁之上,棧道兩端,一條小路時隱時現(xiàn)。小路東南端,現(xiàn)存兩座石碑。現(xiàn)棧道雖已廢棄,但其云棧掛壁,危徑如線,似天造地設(shè)之險要景觀猶存。
- 西峽頌?zāi)ρ?dd>
在成縣縣城西10公里魚竅峽中天井山下。又稱黃龍碑??逃跂|漢建寧四年(171年)。周圍山勢陡峭,兩山對峙,一泓中流,兩峽旁有潭,淵深莫測。俗傳有黃龍自潭飛出,因名黃龍?zhí)丁L蹲髠?cè)摩崖成碑,高2.2米,寬3.4米?!盎莅参鞅怼弊~,正文陰刻20行385字,后有小字題名12行142字,漢隸真跡,筆觸遒勁,刀刻有力。記載武都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政跡。碑文右側(cè)刻《五瑞圖》,繪黃龍騰空飛舞,白鹿紳頸長鳴,嘉禾簇簇,甘露欲滴,寓意“龍鳳呈祥,五谷豐登”,構(gòu)圖精美,刻畫精致,歷代視為瑰寶,拓片流傳甚廣。左下10米有漢隸摩崖,俗稱桃花碑。東1公里有耿勛摩崖碑,刻于東漢熹平三年(174年),記述漢武都太守耿勛的政績。
- 雞頭山
- 在成縣縣城西南約5公里。主峰曰嵋峪,意為“與峨眉山地脈相近”。遠望蔥蘢挺拔,直插云際,周圍群山環(huán)繞,逶迤起伏。自山底登臨,到靈官峽,此處建筑密集,廟宇鱗次櫛比。一條林間小徑通往龍洞,洞深達數(shù)公里,內(nèi)塑神像甚多,中間一股清泉,傳為“神水”,洞口刻有“桃源仙境”四個楷書大字,上為普賢殿。山腰懸崖間一塊巨石,狀如雄雞起舞,人稱“石雞”。往上數(shù)尺,一“石猴”凌空而立。山上佛閣道觀“創(chuàng)自唐,踵于宋,及明為最盛”,歷代屢圮屢興,于今仍飛棟凌虛,檐牙高啄。雞山東南5公里外一山名鳳凰山,傳說秦皇當年登雞山命宮娥吹簫,引得山上鳳凰起舞,延至漢代,乃有鳳凰棲于其上。詩人杜甫曾作《鳳凰臺》詩,吟誦其事。
禮縣
- 趙世延家廟碑
- 在禮縣城南0.5公里。碑刻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撰文,趙孟頫奉敕書丹并篆額。碑首呈拱形,高1.3米,上覆六龍盤踞左右,前額篆書“敕賜趙世延家廟碑”,陰面楷書“大元敕賜之碑”。碑身高2米,寬1.3米,厚0.42米。碑文楷書33行,行64字,記述蒙古征行大元帥按竺邇世功及其孫魯公趙世延奉詔立意之事,用筆圓潤,骨力內(nèi)藏。龜趺長2米,寬1.3米。趙世延家廟碑系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晚年作品。
- 王仁裕神道碑
- 在禮縣城西南15公里的斬龍村??探ㄓ诒彼斡何跞辏?86年),宋李昉撰文。通高3.05米,寬1.14米,厚0.4米。碑額篆書“周故少師王公神道碑”,碑身中間陰刻楷書碑文,豎列36行,行71字,主要介紹了王仁裕的生平及作品。王仁裕(880-956),天水人。謚太子少師,以文辭名,著述甚多。碑外觀高大雄渾,碑文書法蒼勁秀麗,刻工精細嫻熟。
- 祁山堡褚葛亮廟
- 在禮縣城東20公里漢水源頭。祁山是東西百余里平川上突起的一孤峰,拔地而起,南臨漢水,自古為隴蜀往來要沖?!端?jīng)注》載:“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許,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逼钌奖そㄓ谖鳚h,周圍里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惟一羊腸小道,依山就勢,蜿蜒而上。頂平坦如席,約2000平方米?,F(xiàn)存諸葛亮廟,前后三院,歇山式建筑。正殿塑諸葛亮像,后殿祀關(guān)公。門外有照壁、戲臺,為建國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lián)5副,碑石20余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跡和功業(yè)概述甚詳,字跡勁秀。
康縣
平洛鎮(zhèn):明月山
團莊村:漢墓群
云臺村:“云臺晚照”為康縣十景之一。
武都縣
- 萬象洞
- 在武都縣城南15公里白龍江畔楊虎村半山腰間。洞窟深邃,鐘乳石絢麗多姿,美妙神奇。群巒競秀,道路崎嶇,縱橫50-100米間。洞內(nèi)保存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和墨書詩文題記數(shù)十處。
- 廣嚴院
- 在武都縣城東30公里的柏林村?,F(xiàn)名柏林寺。據(jù)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立《敕賜廣嚴之院》碑記載,建于乾德元年(963年),嘉佑八年(1063年)敕賜額,以后曾多次修繕?,F(xiàn)存前殿、僧房、山門一院23間,占地2000平方米。前殿坐北向南,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挑角歇山頂,上覆筒瓦。據(jù)碑文及建造風格看,前殿為南宋建筑。左右僧房及前山門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復(fù)修。院內(nèi)外古柏林立,院內(nèi)三柏胸圍3米,高30米,寺后一柏胸圍7米,高70米。殿宇居中,古樸雄偉。
文縣
- 文昌樓
- 在文縣縣城東南所城城墻遺址上。所城筑于明代,現(xiàn)存城墻長約40米,高6.5米,基寬約9米,頂寬約6米,重建的文昌樓屹立于其上。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原在東南城關(guān),因南城沖塌,移置舊城上。重修時利用了舊樓的大部分木骨,保留了原來的建筑物特征。樓分3層,底下兩層平面為四方形,面寬3間。第三層為八角形,攢尖頂,覆琉璃瓦,黃瓷脊。三層均挑出單檐。北邊建有長廊,登樓遠眺,青山白水盡入眼底。
- 文縣天池
- 在文縣縣城北100公里的天魏山上。海拔2400米,為洋湯河被阻斷后形成的葫蘆樣碧池,方圓20公里,水深480米,由9道大灣103曲匯成。清澈如鏡,藍天、白云、青山、綠樹倒影滿池,山光水色,渾然一體,如詩如畫。遇雨霧彌漫,天、山、樹、水縹緲朦朧,宛如空靈境界。
兩當縣
- 香泉寺
- 在兩當縣城北郊。寺原為古廟一楹,奉觀音一像,清雍正三年(1725年)擴為三楹,增文殊、普賢二像。乾隆十年(1745年)砌泉為池,建印月軒、僧舍、山門。泉水自佛座下涌出,煮茗有清心明目之功,灌園600余畝。寺內(nèi)古柏森森,池內(nèi)魚翔淺底,池旁梅桂沁香,以“香泉印月”倍受贊譽。
宕昌縣
- 鄧鄧橋棧道
- 在宕昌縣城東南約30公里鄧鄧橋村。三國末,鄧艾父子率軍來到花石關(guān),此地深山峽谷,兩邊山高入云,中間僅有一道石縫,終年不見日光,峽中岷江水湍流急。鄧氏父子鑿石為洞,開辟棧道,合兵建橋,渡岷江而入川,所以叫鄧鄧橋。此橋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曾重修?,F(xiàn)棧道孔分布在長200米的山巖之上,最高距地面約7米,最低約0.4米。間距在0.6-2.5米之間。存留棧道孔為78個。
- 哈達鋪紀念館
- 在宕昌縣城西31公里。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翻越岷山,于1935年9月18日到達甘肅后的第一大鎮(zhèn)—哈達鋪。當時部隊1.4萬余人,毛澤東派人在鎮(zhèn)上郵電所找來很多報紙,了解了當時全國特別是陜北形勢,決定向陜北革命根據(jù)地進發(fā)。20日在哈達鋪關(guān)帝廟召開團以上干部大會,毛澤東作重要講話,號召全軍將士繼續(xù)英勇奮戰(zhàn),以實現(xiàn)北上抗日的偉大目標。哈達鋪是紅軍北上抗日決策的重要紀念地?,F(xiàn)毛澤東的住所已辟為紀念館,周恩來、賀龍的住所及紅軍司令部“同善社”辟為革命文物陳列保管室。
西和縣
- 法鏡寺石窟
- 在西和縣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開鑿在飛來山南北兩側(cè)的山巖上。據(jù)窟形及造像特點似為北魏中期建造?,F(xiàn)存31窟,有造像13尊。塑造方法采用石雕、石胎泥塑、彩塑等方式。造像凝練簡括,大劈大開,形成寫意傳神的風格。
- 八峰崖石窟
- 在西和縣城南約35公里的石峽鄉(xiāng)。群山間八峰峻起刺天,飛崖凌空劈霧。其中一峰相對高度約200米,山腰中有高約15米、長約60米的天然巖穴,內(nèi)原建造殿宇14間,兩層14龕中有造像200余尊。后因失火,建筑全毀,現(xiàn)僅存泥塑造像90余尊及部分壁畫。造像中有宋代的菩薩、元代的三佛及明代的彌勒佛等。其中第10龕的彌勒佛,高4米,塑造精細,神態(tài)生動。
- 仇池國故址
- 在西和縣城南60公里仇池山上。因池得名。東臨養(yǎng)馬河,西瀕西漢水,拔地而起,直刺藍天,頂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又名百頃城。自成城廓。相傳,東漢末年白馬氐部落楊駒居此建仇池國,傳18世,立33主,傳衍380多年,統(tǒng)轄甘、川、陜?nèi)∵吘沉な丝h。山上風景秀美,物產(chǎn)豐饒,氣候溫和,泉水多,勝跡遍山。建筑早毀。仇池石色赭紅,吸水性能強,適宜養(yǎng)育小樹花卉。蘇軾《雙石》詩中有“一點空明是何處,老夫真欲往仇池?!彼詹赜谐鸪厥?,著《仇池筆記》。
徽縣
- 吳玠墓
- 在徽縣城東北的吳山。山原名鐘樓山,因有吳玠墓而得名,山上古柏成林,芳草叢生,青苔滿地。墓呈半球形,高1.4米,底周9.3米。墓前碑高2.96米、寬1.5米、厚0.31米。碑文為宋四川宣撫使胡世將所撰,字多漫漶。吳玠(1093-1139),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為南宋初第一個以軍功晉爵的將帥。
- 白水路記摩崖石刻
- 在徽縣城南28公里的王家河村??探ㄓ诒彼渭斡佣辏?057年),為宣德郎守殿中丞、騎都尉潛緋雷簡夫撰文并書篆額??逃趹已旅嫔希ǜ?.8米,寬1.83米。額篆《新修白水路記》六字,正文楷書豎列26行,行37字,筆力遒勁,字跡工整。原蜀道西線故道,須越青泥嶺,此道山崎路縈,天多云雨,行走艱難,李白曾有“青泥河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之嘆。新修白水路后,廢青泥驛一驛,縮短路程33里,使交通大為便利,故摩崖刻石以記功德。碑文詳述了白水路的修建及變遷情況,為研究古代交通史的珍貴資料。右下方還有一塊長方形刻石,系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陜西布政司隴右道按察司副使張應(yīng)登的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