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定區(qū)
金皇統(tǒng)初年升定西城為定西縣,治今城關鎮(zhèn),屬鞏州。貞佑四年(1216年)析鞏州置定西州,治定西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縣入州。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定西州為安定州。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降安定州為縣,屬鞏昌府。1914年改安定縣為定西縣,屬蘭山道。1970年屬定西地區(qū)。
2003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定西地區(qū)和定西縣,設立地級定西市,定西市新設安定區(qū)。
-
郵編:743000
區(qū)號:0932
新莽 銅丈。全長230.3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館。這批新莽時代的衡器有一段聚散離合的滄桑史話:民國十六年(1927年)夏天,定西縣稱鉤驛因大雨沖壞了山原,冒出了一組銅器窯藏,共有八件:計衡一,鉤一,丈一,權五,皆為新莽時的衡器。
村民將這批銅器拿到省城求售。由骨董商馬實齋照碎銅價以現(xiàn)銀60元買斷。1928年,這批衡器又為古玩商張壽亭所得。此時北平的骨董商朱柏華得到消息,趕到蘭州,出銀140元搶購了銘文清晰完整的銅衡及刻銘“律九斤”的銅權。其余六件由于銘文不清,或已斷裂不完整才碾轉歸入蘭州民眾教育館收藏。1932年7月間,教育館這批衡器除了重約30公斤的石權外,全部被盜。
北伐成功以后成立的全國性的古物保管委員會在北方有兩個分會:西安分會和北平分會,北平分會由馬衡任主任。北平分會因告發(fā)孫殿英東陵盜陵及追緝莽權盜竊案而聲名大振。1933年7月,馬衡在天津英租界訪緝,在一家叫源豐永的珠寶店尋得這批遺失的五件銅器。該店仗著地在租界,拒不交出這批贓物。不得已,最后由古物保管委員會以盜賣國寶的名義告發(fā),通知天津河北省公安局逮捕珠寶店經理翟捷三和原盜寶人高燦章,才追回了遺失的五件銅器,保存在北平分會的會址北海團城。
至于朱柏華搶購的銅衡及九斤權,后來經專家鑒定為新莽時物,頓時身價驟增,以5100元的高價讓給了北平琉璃廠的尊古齋古玩鋪。約在1932年春,故宮博物館動用拍賣綢緞皮貨的80萬銀元基金,按原價格5100元從尊古齋主人黃浚手中贖回這兩件銅器。
這五件一度被盜的權、鉤及丈,后歷經抗戰(zhàn),隨故宮文物南遷,一路輾轉川黔,1949年運往臺灣。莽衡、九斤權以及石權因來不及裝箱,未能運走。
六斤權。新始建國元年鑄銅權?,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三斤權。新始建國元年鑄銅權?,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