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崇左市名勝古跡
- 友誼關(guān)
-
在憑祥市西南18公里、中越邊境。明初置鎮(zhèn)南關(guān)。1953年改為睦南關(guān),1965年改為友誼關(guān)。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關(guān)樓一層,在中法戰(zhàn)爭時被法軍焚毀。后重建關(guān)樓二層??谷諔?zhàn)爭中又被焚毀,建國后重建。額書“友誼關(guān)”是陳毅題字。1885年2月,法國侵略軍侵犯我國邊境,清愛國將領(lǐng)馮子材,在關(guān)前隘口兩山麓間筑3里長墻扼守。3月23日,馮子材指揮官兵同法軍激戰(zhàn)兩晝夜,殲滅法軍千余名,并乘勝追擊,把法軍趕出越南的文淵州和諒山等地,是為著名的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
- 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舊址
-
在友誼關(guān)右側(cè)右輔山。又稱右輔山三炮臺。炮臺是清邊防提督蘇元春于1887-1892年修建。分鎮(zhèn)南、鎮(zhèn)中、鎮(zhèn)北三臺,磚石砌筑,分上中下三層和前后廳、庫房、通道等。炮臺安裝德國伯魯克大炮7門,三炮臺互為犄角,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臨下,形勢雄偉。鎮(zhèn)中臺立有修臺碑記。1907年12月孫中山派黃明堂、關(guān)仁甫到鎮(zhèn)南關(guān)策劃起義,聯(lián)絡清軍做內(nèi)應,占領(lǐng)右輔山三炮臺。孫中山和黃興從越南河內(nèi)親臨炮臺指揮。清軍陸榮廷率4000多人向右輔山反撲,起義軍扼守炮臺奮戰(zhàn)七晝夜,斃傷清兵200余人,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被逼撤退。
- 大連城
-
在憑祥市友誼鄉(xiāng)連全村連城屯。清將蘇元春督辦廣西邊防時修建的軍事指揮部。山巒環(huán)繞,形勢險要,依山筑城,把群山聯(lián)成一體。昔日邊防指揮中心、城廓依然,炮臺屹立,衙署風貌猶存。
- 金雞巖
- 在扶綏縣。
- 印天池
- 在扶綏縣。
- 犀牛洞
- 在扶綏縣渠黎鎮(zhèn)。
- 日月潭
- 在扶綏縣渠黎鎮(zhèn)。
- 穿山大巖
- 在扶綏縣。
- 獅巖
- 在扶綏縣。
- 客蘭河口瀑布
- 在扶綏縣。
- 那淋石鏟遺址
- 在扶綏縣。
- 江西巖貝丘遺址
- 在扶綏縣。
- 德天瀑布
-
在大新縣碩龍鄉(xiāng)德天村歸春河上游。瀑布寬100米,高40米,水從兩座高聳的峰巒懸空三股飛瀉直下,撞擊在堅石上,十分壯觀。瀑布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崖草泛青,山花吐艷,瀑布四周被鑲起五彩繽紛的花邊;秋天梯田鋪金,層林盡染;冬天瓊珠閃閃,玉液潺潺;夏天激流如龍,排山倒海。
- 十八洞
- 在大新縣。
- 桃城古城垣
- 在大新縣。
- 會仙巖
- 在大新縣。
- 摩崖石刻
- 在大新縣。
- 崖壁畫
- 在大新縣。
- 寶賢石林
- 在大新縣。
- 下禁洞
- 在大新縣恩城鄉(xiāng)。
- 龍宮洞
- 在大新縣那嶺鄉(xiāng)。
- 文羊巖
-
在城東6.7公里,靠近左江南岸。巖中有六洞府。洞中有洞,穿越7座山腹。巖內(nèi)多石鐘乳、石柱、石筍、石幔、石花,琳瑯滿目。
- 左江石景林
-
在城東南5.5公里。景區(qū)面積1500畝。石峰群落,陡峭嶙峋。石山上部,挺拔俊秀,藤樹交織;石山下部,犬牙交錯,千姿百態(tài)。山間大小水池,涓流蜿蜒。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十的壯族歌圩日,二三萬人會集,對唱山歌。
- 歸龍塔
-
在城東北5公里鰲魚夾山。明天啟元年(1621年)知府李有梅始建3層,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府徐越加修2層,成為五層磚塔。高23.2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腔中空,各層木樓板,磚砌螺旋階梯。據(jù)實測,現(xiàn)塔向西南傾斜4°24'46''。
- 板麥石塔
-
在江洲鄉(xiāng)板麥村。塔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是江洲土司第16代土官黃河漢為其早亡的兒子紹倫所建的墓塔。塔石構(gòu)實心,平面呈六角形,7層,高5.1米,各層均用巨石雕鑿而成。第二層正面刻建塔碑文,其余各層面浮雕花木魚池、民族樂器、飛禽走獸、人像、佛教符圖等42幅??坦ぞ殹疾熳蠼瓑炎迮c佛教的聯(lián)系,土司制度與壯族文化的發(fā)展都具有研究價值。
- 百感巖
- 在天等縣向都鎮(zhèn)。
- 萬福寺
- 在天等縣向都鎮(zhèn)。
- 依大將軍廟
- 在天等縣。
- 天等崖壁畫
- 在天等縣華隆鄉(xiāng)。
- 飄巖山
- 在天等縣。
- 龍蟠山
- 在天等縣天等鎮(zhèn)。
- 白云洞
- 在天等縣龍茗鎮(zhèn)。
- 寧明花山巖畫*
-
在寧明縣馱龍鄉(xiāng)耀達村?;ㄉ胶0?00米,臨明江面西峭壁,距江面高30-90米,畫面寬220米,高44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有人物、動物、器物、圓形圖像1800多個,其中人物圖像1560多個。最大的人像高3米,最小高30厘米。每組畫中,常見一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腰佩刀劍,間有狗馬、銅鼓(圓形圖像)等。畫幅巨大,圖像密集繁多,是左江流域巖畫的代表,在我國乃至世界發(fā)現(xiàn)的巖畫中所罕見。
- 蓉峰塔
- 在寧明縣城中鎮(zhèn)。
- 古炮臺
- 在寧明縣觀音山。
- 燕子巢
- 在寧明縣。
- 通天洞
- 在寧明縣。
- 明江
- 在寧明縣。
- 獅子頭溫泉
- 在寧明縣馱龍鄉(xiāng)。
- 陳勇烈祠
-
在龍州縣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蘇元春建,1920年陸榮廷重修,為抗法名將陳嘉祀典祠。坐西向東,磚木結(jié)構(gòu),分左中右三路。占地9300平方米。前廳面闊3間,進深2間,穿斗梁架,封火山墻,硬山琉璃瓦頂。陳嘉(1839-1885),廣西荔浦人。早年從軍,隨蘇元春征戰(zhàn),作戰(zhàn)英勇,累升至總兵,中法戰(zhàn)爭時,是馮子材部勇將。1885年3月,法軍入侵鎮(zhèn)南關(guān)(今友誼關(guān)),率部與敵激戰(zhàn),被重創(chuàng)仆地,不下火線,為奪取勝利立功。8月傷發(fā),逝于龍州,清廷謚名勇烈。
- 小連城
-
在龍州縣城西5公里。山峰連亙,形勢險峻。中法戰(zhàn)爭后,清將領(lǐng)蘇元春于山巔筑左、中、右三座炮臺,與下凍、水口炮臺連成一體,左當鎮(zhèn)南關(guān)孔道,右控水口關(guān)。在山腰龍元洞建保元宮,作軍事指揮部辦公和迎客之處。南麓建光祿寺和報恩亭。西麓的小壘城為兵營和練兵場,用石灰?guī)r料石砌成長墻,與將山炮臺相連,素有“南疆小長城”之稱。是廣西屯兵戍邊險塞要地。
- 紫霞洞
-
在龍州縣城東20公里。峰奇水秀,洞府清幽。南麓有石級磴道,兩旁多合抱扁桃樹。巖洞深邃,鐘乳凝結(jié),千姿百態(tài)。祠壁有摩崖石刻40余方。
- 龍州花山巖畫#
-
在龍州縣東北30公里響水鄉(xiāng)棉江村。巖畫處于山的臨江一面,長120米,高30米的巖壁上。巖畫呈赭紅色,有人物、動物、器物和圓形物各種圖像267個。以人物圖像最多,間有馬狗、銅鼓(圓形圖像)、劍、刀等。人物有正面和側(cè)身兩種形態(tài),最大的像高2米,一般是0.6-1.5米。巖畫的風格和形象與左江流域各巖畫相同,規(guī)模僅次于寧明花山巖畫。
- 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司令部舊址*
-
在龍州縣城新街。是一座兩層樓房。龍州是左江上游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1929年夏,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張云逸到廣西領(lǐng)導革命,10月,俞作豫率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到龍州組織工農(nóng)武裝。1930年2月1日,宣布龍州武裝起義,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兼),李明瑞為紅七、八軍總指揮。形成了包括龍州、上金、寧明、明江、思樂、崇善、左縣、雷平、養(yǎng)利、憑祥等縣的左江革命根據(j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