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安陽市人物
- 邵續(xù)(?-320)
- 字嗣祖。晉魏郡安陽人。素有志烈,博覽經(jīng)史,善談理義,妙解天文。曾任沁水令。當時北方各民族之間戰(zhàn)亂很多,邵續(xù)離沁水還家,糾合亡命數(shù)百人。王浚假續(xù)綏集將軍,樂陵太守,屯厭次。續(xù)安撫流散的晉之吏士,多歸附之。王浚為石勒所破,續(xù)以孤危無援,暫附石勒。后歸晉。進平北將軍、假節(jié),封祝阿子。后軍敗,為石勒將石虎俘獲,勒厚撫之,以為從事中郎,續(xù)但灌園鬻菜以供衣食。卒遇害。
- 傅奕(554-639)
- 唐相州鄴(今安陽)人。善天文歷算術(shù)。隋末為漢王諒屬官。李淵稱帝,召拜太史丞。武德三年進計時新法。七年上疏請廢佛教,令僧尼歸農(nóng)婚配,以富國足兵。臨終囑裸葬,自作墓志銘。
- 杜正倫(約573-658)
- 唐相州洹水(今安陽市北)人。隋末舉秀才。能文,深明釋典。武德中任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李世民聞其名,表直秦王府文學館。貞觀元年經(jīng)魏征舉薦為兵部員外郎,二年拜給事中兼起居注,十年授中書侍郎。以直言敢諫、辦事干練稱于時。高宗即位,累授黃門侍郎兼崇賢館學士,同中書門下三品。因與李義府不協(xié),出為橫州刺史。
- 戴胄(?-633)
- 字玄胤。相州安陽人。隋末為越王侗給事郎,堅決反對王世充奪位。在駐防虎牢關(guān)時投唐,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又以其清直任為大理少卿。在任執(zhí)法嚴明,雖皇親亦不寬貸。曾當面批評太宗之過失,太宗對他更器重,遷尚書左丞、檢校吏部尚書。貞觀初以本官參預朝政。太宗擬修洛陽宮,他以大亂之后人口減少,國庫空虛,不宜再勞民傷財諫阻之。
- 鄧世?。??-?)
- 唐相州(今安陽)人。隋末附王世充,曾作書辱李世民。世充平,他更名隱玄先生,逃入白鹿山。貞觀初受征召為國子主簿,憶念前事常心中不安。太宗遣房玄齡諭其不計前非,并擢為著作郎。
- 李延壽(?-?)
- 字遐齡。唐相州(今安陽)人。貞觀中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參與《晉書》、《隋書》的編修工作,撰《太宗政典》三十卷。以功轉(zhuǎn)御史臺主簿兼直唐史。繼承父志,刪補宋、齊、梁、陳與魏、齊、周、隋八代史,歷十六年,謂之《南史》、《北史》,深受后世史家所推崇,均列入二十四史。
- 邵說(?-782)
- 唐相州安陽人。天寶進士。陷入史思明之亂,為其屬下判官,思明父子敗死,他降歸郭子儀,子儀愛其才,留于幕下。累遷至吏部侍郎,太子詹事,以才干見稱于朝,多以未來宰相目之。因抗疏為好友嚴郢申冤,貶為歸州刺史。
- 鄭回(?-?)
- 唐相州安陽人。天寶中舉明經(jīng),授西瀘令。南詔時被閣羅風俘獲,閣羅風重其學識,賜號蠻利,使以漢文教王室子弟讀書。奉命撰《歸化碑》。閣羅風死,孫異牟尋嗣位,他被任為清平官(宰相),時吐蕃對南詔賦役繁重且屢侵險隘,他力勸異牟尋叛吐蕃歸唐。貞元十年,唐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重歸于好。
- 魏丕(919-999)
- 相州(今安陽)人。仕后周,歷頓丘、冠氏、元城三縣令,供備庫副使。入宋,改作坊副使,在職盡力,轉(zhuǎn)正使。討澤潞、維揚,下荊廣,收不精辦。舊弩射程止七百步,經(jīng)改造后增至千步。淳化初,除汝州刺史。官至左驍衛(wèi)大將軍,卒。
- 韓琦(1008-1075)
- 北宋河南相州安陽人。仁宗進士。任右司諫,上疏抨擊宰相王隨、陳堯佐和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使四人同日罷相。寶元三年出任陜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時稱韓范。慶歷三年西夏請和,召他為樞密使,與范仲淹、富弼等同時登用。兩年后范仲淹等罷政,自請出外,在并州時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嘉佑間任宰相,經(jīng)英宗至神宗,執(zhí)政三朝。反對王安石新法。封魏國公。
- 韓忠彥
- 琦長子。少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簿。復舉進士。歷三司鹽鐵判官,直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知定州。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旋改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事。以為不宜用兵西邊,愿以所取之地棄還西夏,可息民力。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徵宗即位,召拜門下侍郎。陳奏廣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旋除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宣奉大夫致仕,卒。
- 韓嘉彥
- 琦第五子。娶神宗女唐國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累官至瀛海軍承宣使。
- 李清臣(1032-1102)
- 宋相州安陽人。字邦直。皇佑進士。治平二年,中制科,授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軍。經(jīng)歐陽修推薦,為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熙寧中,坐事出為海州通判,后為京東提點刑獄。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元豐六年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時,拜中書侍郎,復青苗法,免役法,諫罷蘇軾官,變元佑之政令。紹圣未,坐事罷知河南府?;兆诹?,為門下侍郎。不久,受曾布陷,出知大名府。清臣居官奉法,廉潔自持,雖富貴而不改其節(jié)。
- 杜充(?-約1140)
- 宋相州(今安陽)人。字公美。喜于功名、性殘忍好殺而短于謀略。哲宗紹圣年間進士。出為滄州知州。欽宗靖康初金人南侵,所治郡中僑居皆燕人,杜充懼其為金人內(nèi)應,盡殺之。高宗建炎元年,為北京留守,遷樞密直學士。二年,充代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尹。統(tǒng)治無方,人心疑阻,兩河忠義之士相繼離去。三年,連升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以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后兵敗,叛降金國。
- 韓肖胄(1075-1150)
- 祁州安陽人。韓忠彥孫。以祖蔭補承務郎。賜同上舍出身。假給事中以出使遼國,授任直秘閣,代父任相州知州,入為祠部郎,遷左司。入朝,應詔奏對,條陳千余言,高宗稱其事理簡當。紹興三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赴金國議事。和議既定,金朝接伴者要他稱謝恩使,不稍為屈。后除資政殿學士,紹興知府。不久去官,奉祠享祿。
- 宋光宗李皇后(1145-1200)
- 宋河南安陽人。名鳳娘。光宗皇后。光宗為恭王,聘為妃。乾道四年(1168),生嘉王。光宗即位,冊為皇后。性妒悍、狠毒。黃貴妃有寵,被后殺害?;实垡娔硨m人手白,愛之,她則剁宮人雙手裝入食盒輸于帝。內(nèi)宴請立其子嘉王,孝宗不許。訴之于光宗,以致父子猜阻,光宗不朝太上皇。以暴烈傳聞,光宗以此成疾,不視朝,政事多由其決斷。孝宗死,光宗亦稱病不出執(zhí)喪。寧宗立,尊為太上皇后。卒,謚慈懿。
- 宋寧宗韓皇后(?-1200)
- 相州(今安陽)人。忠獻王韓琦六世孫女。選入宮,能順適兩宮意,遂平陽郡邸,封新安郡夫人,進崇國夫人。寧宗受禪,冊為皇后。卒,謚恭淑。
- 韓侂胄(1151-1207)
- 字節(jié)夫。相州安陽人。南宋大臣。魏國公韓琦曾孫。以樞密都承旨,加開府儀同三司,加封平原郡王,任平章軍國事。嘉泰年間,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王爵。開禧三年被史彌遠與楊后殺于宮內(nèi)玉津園,函首送至金國朝廷,達成“嘉定和議”。
- 郭樸(1511-1593)
- 安陽人。明嘉靖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預機務,與高拱并稱。階早得高位,掌握大權(quán)。樸與拱為鄉(xiāng)里相匹配者,樸事階稍不恭,拱尤負才自恣。世宗死,階草遺詔,拱與樸不得與聞,兩人遂與階有隙。言官劾拱多于樸。樸不自安,乞歸。家居二十余年卒。贈太傅,謚文簡。樸為人質(zhì)樸。兩掌銓衡,以廉著稱。輔政二年無過。特以拱故,不容于朝,時論惋惜。
- 張鳳臺(1857-1925)
- 字鳴岐。安陽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以知縣分發(fā)直隸。調(diào)元城、吳橋、束鹿等縣。回京參與安制改革。出任東三省總督,長春府知府,長白設治委員,奉天省興京府知府。1912年任河南省財政司長,升河南第一任民政長。1914年調(diào)北京任政治會議委員,參議員,總統(tǒng)府顧問。1920年任河南省長。
- 劉青霞(1877-1922)
- 女。安陽人。本姓馬,嫁尉氏劉耀德為妻,人稱劉青霞,丈夫病故,繼承巨額家產(chǎn),隨兄同往日本游歷,曾資助革命刊物《河南》雜志出版,又為《國新女界雜志》捐款,并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后,被聘為北京女子法政學校校長、北京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1921年毅然將全部財產(chǎn)獻給國家。
- 郭文魁(1915-1999)
- 地質(zhì)學家。安陽人。193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1945年至1947年,先后在美國聯(lián)邦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明尼蘇達大學和聯(lián)邦墾務局進修。曾任資源委員會礦產(chǎn)測勘處副工程師。建國后,歷任地質(zhì)部資源計劃司總工程師,地質(zhì)科學院礦床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地質(zhì)礦產(chǎn)部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41年首次在云南東部發(fā)現(xiàn)奧陶紀地層及第四紀冰川現(xiàn)象,后勘測攀枝花鐵礦,提出巖漿分異堆積成因。對四川油氣田時行了研究,指出了找礦方向并為實踐所證實。在礦床理論方面,對巖漿巖成礦作用,金屬礦床原生分帶,銅礦的成因類型、形成條件、分部規(guī)律,內(nèi)生金屬成礦區(qū)域地質(zhì)構(gòu)造時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 杜喬(?-147)
- 東漢大臣。字叔榮。河內(nèi)林慮(今林州市)人。舉孝廉,后歷遷南郡太守、東海相。桓帝時官至太尉。曾親往兗州體察民情,時梁氏父子權(quán)傾朝廷,喬屢上書彈劾。曾上書反對權(quán)臣梁冀子弟及宦官無功封侯。冀小女死,又不肯赴喪。結(jié)怨遂深,遭冀忌恨,后被梁冀借故殺死。
- 孔顏舟(1105-1160)
- 字巨濟。相州林慮(今林州市)人。宋初任京東西路兵馬鈐轄。后叛宋投靠劉豫偽齊政權(quán),偽齊政權(quán)垮臺后。他隨金朝大將完顏宗弼攻破河南,任鄭州防御史。后歷官工部、兵部尚書。
- 曹雙明(1929-2019)
- 林縣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第二野戰(zhàn)軍師教導隊分隊長,參加了淮海、渡江、西南等戰(zhàn)役。1952年畢業(yè)于空軍航空學校。后任飛行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基地飛行中隊中隊長。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大隊大隊長、副團長。1958年在福建前線擊落臺灣空軍飛機一架,后歷任空軍團長、師長、副軍長,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沈陽軍區(qū)空軍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 成公綏(231-173)
- 字子安。晉東郡白馬(今滑縣東)人。西晉大臣,博涉經(jīng)傳,辭賦甚麗,張華薦之太常,征為博士,歷秘書郎、轉(zhuǎn)秘書丞,遷中書郎。每與張華受詔并為辭賦,又與賈充等參定法律。
- 吳廣(591-668)
- 東都濮陽(今河南滑縣)人。隋末戰(zhàn)亂,初從王世充。李世民與王世充戰(zhàn)場對峙,他偕同秦叔寶、程知節(jié)、牛進達等數(shù)十騎,西馳百步許,下馬遙拜世充曰:“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世充不敢逼,于是歸李世民。初為秦府統(tǒng)軍。玄武門之變時,殺建成、元吉,因功封洪州都督、濮陽郡開國公代州都督。卒,陪葬昭陵。
- 盧懷慎(?-716)
- 唐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人。景龍中遷右御史臺中丞,遷黃門侍郎。開元初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姚崇同執(zhí)國政,他自以為才不及姚崇,遇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 崔日知(?-728)
- 字子駿。唐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人。景龍中為洛州司馬,譙王重福在東都洛陽變亂時,群臣皆躲逃,他獨率人與之抗拒。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遷京光尹,太常卿。
- 崔日用(669-719)
- 唐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人。初為芮城尉,擢至監(jiān)察御史。神龍間官至兵部侍郎兼修文學館學士。與李隆基聯(lián)絡除韋皇后,功進黃門侍郎,封齊國公。勸玄宗除太平公主,遷并州大都督。
- 崔光遠(?-761)
- 唐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人。開元末為長安令。安史之亂任京兆尹留守長安。他偽降安祿山,伺機逃出至靈武投奔肅宗,率軍敗安祿山于渭北。功擢禮部尚書,封鄴國公。
- 盧杞
- 字子良。唐滑州靈昌(今滑縣西南)人。德宗初征拜御史中丞,進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惟岳、田悅等藩鎮(zhèn)叛,他借籌軍資為名,在長安強行借貸,搜財貨,京都為之罷市。
- 宋訥(1311-1390)
- 字仲敏,號西隱?;ń窈幽匣h)人。學識淵博。元至正中進士,任鹽山縣尹,棄官歸家。洪武二年(1369)征他與十八儒士編寫《禮》、《樂》諸書。書成歸家。授任國子助教。十五年超升翰林學士,撰寫《宣圣廟碑》,稱帝意。改任文淵閣大學士,升祭酒。嚴厲校規(guī),講授認真,夜住學舍。十八年復開科取士,他所教學生中試者占三分之二。帝大加褒美,并使畫工畫其像。二十三年春病死。帝遣官祭葬。文臣四品給祭葬者,自訥始。正德中,謚文恪。
- 魏照乘
- 滑縣人。明天啟時,官吏部都給事中。崇禎時,累官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秉政四載,庸劣充位而已。被彈劾。托病歸。
- 李文成(?-1813)
- 滑縣人。清農(nóng)民義軍領(lǐng)袖。出身木工。后入震卦教,被推為教主,領(lǐng)教徒數(shù)萬人,定于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舉事,因匯露機密被捕,教徒們于九月初七起義,將其營救出獄,推為“大明天順李真主”。后到輝縣司寨另圖發(fā)展,司寨破,自焚身亡。
- 李張氏(?-1814)
- 滑縣人。李文成妻。清河南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嘉慶十八年九月,李文成義軍被困于滑縣,她率眾守城并出攻敵營,燒毀炮臺,堅守滑縣達三月之久,城破,與城亡。
- 趙毅敏(1904-2003)
- 河南滑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奉天市委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解放日報社》秘書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1946年起任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兼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是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中央紀律儉查委員副書記兼秘書長。
- 尹達(1906-1983)
-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河南滑縣人。1930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中文系。曾參加河南安陽殷墟的發(fā)掘工作。1932年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習。1937年赴延安。1938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入陜北公學、馬列學院學習。1945年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科長、北方大學教員。1948年后,歷任華北大學教務處長,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歷史研究》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 聶真(1908-2005)
- 滑縣人。北平中法大學肄業(yè)。曾任中共滑縣縣委書記,晉豫地委、太岳區(qū)委書記,晉冀魯豫邊區(qū)參議會副議長,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民運部部長。建國后,歷任華北革命大學教務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組織部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
- 趙紫陽(1919-2005)
- 滑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共滑縣工委書記、縣委書記,豫北地委組織部、宣傳部部長,冀魯豫二地委、四地委書記。1947年后,任中共桐柏區(qū)委副書記、南陽地委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秘書長、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分局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二副書記、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1971年后,任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委書記、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革命會副主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委會主任。197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革委會主任。
- 1977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1980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同年9月任國務院總理。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同年起任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撤銷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員和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職務。
- 馮勤(?-56)
- 魏郡繁陽(今河南內(nèi)黃)人。出身官宦世家。初為太守銚期功曹,深受信用。光武帝除為郎中,給事尚書,典掌封爵,各得其宜,進而總錄尚書眾務。歷官尚書令、大司農(nóng)、司徒等。所在稱職,光武帝嘗優(yōu)禮相加。
- 欒巴
- 魏郡內(nèi)黃人。初為宦者,東漢順帝時補黃門令。為人正直,好讀書,不與諸宦官合污。后轉(zhuǎn)為男性,退宦職,拜郎中。歷為桂陽、豫章太守,有政績。靈帝時為議郎,陳蕃等被誅,他上書陳冤,被收捕廷尉,自殺而死。
- 喻屏(1905-1995)
- 內(nèi)黃人。曾任中共冀南特委秘書長,皖東省委民運部、組織部部長。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后任中共通魯工委書記,吉江省委組織部部長,遼吉四地委書記,嫩江、遼西省委副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撫順市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財經(jīng)部副部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 平杰三(1906-2001)
- 內(nèi)黃人。華北大學肄業(y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4年后,歷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常務副部長、顧問。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秘書長。
- 王從吾(1910-2001)
- 內(nèi)黃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5年后,任中共晉冀豫中央局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華北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副書記、紀委書記,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兼黨委書記。
- 李士英(1912-2001)
- 內(nèi)黃人。1929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社會部副部長兼蘇皖邊區(qū)公安總局局長、山東分局社會部部長。建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兼上海市公安局局長,上海警備區(qū)政委,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公安廳廳長,中共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江蘇省副省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查長,中紀委常委。
- 岳飛(1103-1142)
- 字鵬舉。宋相州湯陰。少好學,為人有氣節(jié),母以“精忠報國”刺字于背。初為承信郎,投奔河北招撫司張所,補武經(jīng)郎。為留守司統(tǒng)制,大敗曹成,授武安軍承宣使,破金人于鄧州、荊、襄。金將兀術(shù)圍廬州,大破之,收襄陽六郡,加檢校少保,封晉公。岳飛所部軍紀嚴明、英勇善戰(zhàn),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制旗賜之。五年鎮(zhèn)壓楊么起義軍。六年,屯兵襄陽,以圖恢復中原。郾城大捷,進軍朱仙鎮(zhèn),欲指日渡河。當時高宗、秦檜力主和議,日奉十二道金牌促其班師,解兵柄。秦檜彈劾岳飛,被下獄。以“莫須有”罪名被害。時年三十九歲。
- 岳云(1119-1142)
- 宋相州湯陰人。岳飛長子,一說養(yǎng)子。十二歲隨父征戰(zhàn)抗金,數(shù)立奇功,十六歲參加收復襄陽等六郡之役,攻隨州率先登城,遷武翼郎。紹興十年,潁昌之役,親領(lǐng)背嵬軍浴血奮戰(zhàn),身創(chuàng)百余處,擊敗金兀術(shù)之主力,以功遷忠州防御使,授左武大夫,升遙郡防御使。后與岳飛同為秦檜所害。
- 岳霖
- 飛第三子,云弟。孝宗時,為朝散大夫,敷文閣待制。高宗時,其父岳飛入獄,秦檜令王會搜其家,得御札數(shù)篋,置放于左藏南庫。孝宗時,霖秦請孝宗將御札歸還其家。從其請。卒,贈太中大夫。
- 岳珂(1183-1234)
- 宋相州湯陰人。字肅之,號倦翁。岳飛孫。岳霖子。寧宗嘉定年間,權(quán)發(fā)嘉興軍府,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有惠民之政。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lǐng)制置使、寶謨閣學士。撰《金佗萃編》為其祖岳飛辨冤,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鑒賞,為辛派詞人。
- 許有壬(1287-1364)
- 字可用。元湯陰人。初任地方官,英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曾劾治貪污不法的官僚豪家,政績蜚聲南國。官至樞密副使,中書左丞。前后歷七帝,三入政,為元末股肱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