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鄭州市人物
- 李玄道(?-約629)
- 鄭州(今鄭州市)人,祖籍甘肅隴西,唐大臣。隋末為齊王府屬官;李密據(jù)洛口時引為記室;王世充俘獲,拜為著作郎;世充平,太宗召為王府主簿、封姑臧縣男;任終常州刺史。在職清簡,太宗曾下詔褒美。
- 盧攜(?-880)
- 字子升。唐鄭(今鄭州市)人,原籍范陽。初為浙東節(jié)度府屬官,入為右拾遺,歷任翰林學士、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弘文館大學士等職。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 李及(?-?)
- 字幼幾。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徙居鄭州。舉進士。受寇準舉薦,任大理寺丞,知興化軍,通判曹州,以治才而知名。禁卒搶民婦金釵于市,問罪即斬。士人稱贊。以右諫議大夫召還,掌三班院,遷御史中丞。為人資質(zhì)清介,所治簡嚴,慰薦下吏,樂道人善,以處事果敢為部屬驚服。卒,贈禮部尚書,謚恭惠。
- 孫固(1016-1090)
- 字和父。鄭州管城(今鄭州市)人。九歲讀《論語》曰:“我能行此”。舉進士。調(diào)磁州司戶參軍。治平中,神宗為潁王,就任侍講,及為皇太子,又為侍讀。至即位,擢知通進銀臺司,勸神宗勿用兵于西夏,出知澶州。返京入知審刑院,極論青苗法于民不便。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元祐中,拜門下侍郎,復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溫靖。
- 李南公
- 鄭州人。第進士。調(diào)浦江令,郡猾吏恃勢,不輸欠租,南公繩之以法。歷河北轉(zhuǎn)運副使,知長沙縣,瀛州及延安、真定、河南諸府,戶部尚書等。后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卒。
- 盛陶(?-?)
- 宋河南鄭州人。字仲叔。為監(jiān)察御史,神宗問河北事,對以“使民省役,固邊,應依舊制”遷太常博士、考功員外郎、工部右司郎中。上陳冗官之弊,召為太常少卿,進禮部侍郎,以龍圖閣待制為應天、順昌知州。
- 王彰(?-1427)
- 字文昭。鄭州人。明大臣。累遷山西左參政。永樂五年召為禮部侍郎,改戶部。陜西大旱,巡視西岳,改右副都御使。后又巡撫河南、南京皆有政績。
- 魏?。?920-2008)
- 作家。鄭州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曾任晉察冀野戰(zhàn)軍縱隊教育科科長,第十九兵團騎兵師團政委。參加了雁宿崖、黃土嶺戰(zhàn)斗和清風店等戰(zhàn)役。建國后,任總政治部宣傳部副科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創(chuàng)作了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回國后,歷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部長。著有詩集《黎明風景》,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長篇小說《東方》獲1982年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和1983年第一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 尹勛(?-168)
- 東漢大臣。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初舉孝廉,三遷邯鄲令,政有異績。累官至大司農(nóng),封都鄉(xiāng)侯,曾助桓帝殺梁冀。靈帝即位,因竇武謀誅宦官事敗,受株連下獄。
- 杜審言(約645-708)
- 唐大臣。字必簡。鞏縣(今鞏義市)人。原籍襄陽。世號崔、李、蘇、杜,善五言詩,工書法,恃才傲世。遷洛陽令,貶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重其才,授著作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任國子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明人輯有《杜審言集》。
- 杜甫(712-770)
- 唐詩人。字子美。鞏縣(今鞏義市窖灣村)人。審言孫。唐天寶六年,參加科舉考試,因李林甫搗鬼,應試者全部落第。窮困潦倒近十年,安使之亂,投奔肅宗,任為左拾遺,后棄官歸蜀,嚴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有《杜少陵集》,人稱“詩圣”。
- 張貴妃(1024-1055)
- 宋仁宗妃。永安(今鞏義市)人。八歲入宮為侍御,年長得幸,有盛寵。巧慧多智數(shù),善奉迎,勢動內(nèi)外。
- 劉鎮(zhèn)華(1883-1952)
- 鞏縣(今鞏義市)人。保定法政專門學堂監(jiān)獄科畢業(yè)。辛亥革命時,組織豫西民間自發(fā)武裝,參加秦隴復漢軍。1912年投靠袁世凱。1918年后任陜西省省長、督軍兼省長。1925年后投靠閻錫山和馮玉祥。1930年后投靠蔣介石,任豫陜晉邊區(qū)督辦。1933年后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豫鄂皖區(qū)“剿匪”總司令。1936年后神經(jīng)失常,后病死臺灣。
- 王國權(quán)(1911-2004)
- 鞏縣(今鞏義市)人。河南大學肄業(yè)。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在開封創(chuàng)辦大陸書店,出版《今日雜志》。1934年赴日本東京學習。1936年回國。后任中共晉察冀一地委書記、遼西省委副書記、遼西軍區(qū)副政委。建國后,歷任中共熱河省委書記,熱河省省長,熱河軍區(qū)政委,駐民主德國大使、駐波蘭大使兼中美會談中方代表,對外友協(xié)會長,中日友協(xié)副會長,駐澳大利亞、意大利大使。
- 常香玉(1922-2004)
- 豫劇女演員。鞏縣(今鞏義市)人。幼年隨父學戲。工青衣、花旦。十歲登臺。曾在河南、陜西、甘肅等地演出。1948年創(chuàng)辦香玉劇校,致力于培養(yǎng)青年演員。建國后,歷任香玉劇社社長,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率團義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一架,被譽為愛國藝人。原唱豫西調(diào),后融合豫東、祥符各調(diào),并吸收曲劇、墜子、梆子、京劇等唱腔,形成豫劇重要流派。代表劇目有《花木蘭》、《拷紅》、《大祭樁》、《人歡馬叫》等。
- 黃帝
-
姓公孫。傳說為中華民族始祖。生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市西南)。號軒轅氏?;顒佑诩疄I,又以姬為姓。國定有熊(今河南新鄭),再號有熊氏。游牧為生,始居我國西北部,后從甘肅、陜西、山西到達河北西北部涿鹿境內(nèi)定居。與炎帝部族聯(lián)盟,與蚩尤為首的九黎族在涿鹿大戰(zhàn),擒殺蚩尤。不久,炎黃兩部發(fā)生“阪泉之戰(zhàn)”,炎帝戰(zhàn)敗。此后,黃帝被眾多部落擁為聯(lián)盟領(lǐng)袖,移居于中原地區(qū),繁衍子孫,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 鄭桓公(?-前771)
- 姓姬,名友。周厲五少子。前806年,周宣王封之于鄭,為鄭國始祖。幽王時任司徒。前779年,見西周將亡,將財產(chǎn)、族人及其臣民東遷到鄶、東虢兩國之間,開墾荒地,營建城邑,作為建立鄭國的基礎(chǔ)。犬戎攻破西周鎬京時被殺。
- 鄭莊公(?-前701)
- 名寤生。武公子。前744年即位。元年,封弟段于京,段至封地后,陰治甲兵,恃母為內(nèi)應,于前722年舉兵襲鄭。他發(fā)兵平定叛亂。繼其父為周平王卿,曾聯(lián)合齊、魯,擊敗宋。因?qū)嵙姶?,不禮周王,周桓王免去其卿職,與周戰(zhàn)于繻葛,大敗周師,桓王傷臂。后北戎伐齊,齊人求救,派太子忽救齊,擊退北戎。
- 鄭繆公(?-前606)
- 即鄭穆公。名蘭。文公子。前628年即位。次年,秦穆公派孟明視等三將率兵襲鄭。至滑,遇鄭商人弦高,詐以十二牛勞秦軍,秦軍以為鄭有準備,遂滅滑回師,在崤被晉軍擊敗。前625年,發(fā)兵隨晉伐秦,敗秦兵于汪。前607年,宋華元與鄭交戰(zhàn),鄭擒華元,宋贖華元,元逃歸。
- 鄭襄公(?-前587)
- 名子堅。靈公弟。前605年即位。元年,楚伐鄭,鄭背楚親晉。前600年,楚又伐鄭,晉來救援。前597年,楚莊王以鄭附晉為由,發(fā)大兵伐鄭,圍鄭三月,鄭降楚,他肉袒牽羊迎接楚莊王。晉聞訊發(fā)兵來救,與楚軍戰(zhàn)于邲,晉大敗。
- 鄭簡公(?-前530)
- 春秋時鄭國(都于新鄭)君。名嘉,亦稱鄭伯嘉。在位三十六年,任子產(chǎn)為國政,在政治上實行改革,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不毀鄉(xiāng)校,聽取“國人”意見;實行“丘賦”。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新的氣象。
- 鄭定公(?-前514)
- 名寧。簡公子。前530年即位。子產(chǎn)輔政,主張為政以德。楚平王為結(jié)好于諸侯,歸還所侵鄭地。楚太子建奔鄭,陰與晉謀襲鄭,為鄭所殺,建子勝懼而奔吳。鄭發(fā)生火災,他要求祈禳,子產(chǎn)反對,主張改善政治。前519年,隨晉平定周室王子朝之亂,納敬王于周。
- 鄭聲公(?-前443)
- 名勝。獻公子,定公孫。當時晉六卿益強,經(jīng)常侵奪鄭地,鄭遂弱。前496年,鄭相子產(chǎn)死,鄭人都哭泣。前493年,晉范氏、中行氏與趙氏等相爭,鄭助范氏、中行氏,趙氏伐鄭,敗鄭軍于鐵。前444年,晉知伯伐鄭,取鄭九邑。次年勝病卒。
- 鄭君乙
- 名乙,或稱鄭康公乙。繻公駘弟。駘被殺后即位。立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前375年,韓哀侯攻滅鄭,并其國。
- 高渠彌
- 一名高渠瞇。鄭國卿。歷仕莊公、厲公、昭公、子亹、子嬰數(shù)君。前707年周鄭繻葛之戰(zhàn),隨鄭莊公任中軍之將。昭公即位,因與昭公相惡,前695年射殺昭公于野,與祭仲更立子亹為君,子亹為齊所殺,又與祭仲擅立子嬰,長期專權(quán)。
- 弦高
- 鄭國商人。前627年,到周王轄地經(jīng)商,路過滑國,遇到前來偷襲鄭國的秦軍,于是假托君命以十二頭牛對秦軍犒勞,同時派人回國告急。秦軍見鄭國洞悉其謀,早有準備,旋即退兵。
- 子產(chǎn)(?-前522)
- 即公孫僑,字子產(chǎn)。鄭(都于新鄭)貴族子國之子,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為卿,二十三年執(zhí)政,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及農(nóng)戶編制,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創(chuàng)立按“丘”征“賦”制度;把“刑書”鑄在鼎上公布;不毀鄉(xiāng)校,以聽取“國人”意見。各國相繼郊法。
- 列子(?-?)
- 名御寇。戰(zhàn)國鄭國(今新鄭市)人,道家。主張?zhí)摕o,一切聽任自然。今傳《列子》系后偽托。
- 韓非(約前280-前234)
- 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韓國(都城在今新鄭)貴族。荀況的學生,口吃,不能說道,而善著述;《說難》、《說林》、《孤憤》、《五蠹》等,其中《韓非子》最為著名。
- 鄭國(?-?)
- 戰(zhàn)國末大水利家。韓國(今新鄭市)人。受韓命赴秦,游說秦國興修水利,企圖消耗秦的國力,秦王采用其建議,由他主持開鑿西引涇水,東注洛河,長達三百余里,灌田四萬余頃。秦王發(fā)覺是計,擬加誅戮,鄭國說明開渠對秦是萬世之利,得以施工。使秦連年受益,因名曰“鄭國渠”。
- 徐商(?-?)
- 唐大臣。字義聲、秋卿,新鄭(今新鄭市)人。祖籍偃師。大中時擢尚書左丞,宣宗詔為巡邊使,河中節(jié)度使,徙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捕盜有方。進中書門下平章事,外調(diào)荊南節(jié)度使。仕終太子太保。
- 高拱(1512-1578)
- 字肅卿。新鄭人。明嘉靖進士。選庶吉士。逾年授編修。穆宗為裕王時,升侍講學士,為太子講讀達九年。嘉靖末,任文淵閣大學士。徐階當國,薦入閣。拱驟貴,與階有矛盾。因私怨逐階同鄉(xiāng)胡應嘉。于是言官論拱無虛日,乞歸。隆慶三年(1569)復召為大學士兼掌吏部事。盡反階所為。熟悉政體,有經(jīng)濟才略,所建議皆可行。俺答孫把漢吉來降,乞授官。朝議多以為不可。獨與張居正力排眾議,封貢以成。累升柱國、中極殿大學士。神宗即位,為居正、馮保所排斥。被放逐。居家數(shù)年,卒。后贈太師,謚文襄。拱學問廣博,著述甚豐,有《高文襄公集》、《玉畫公草》等。
- 張縉彥
- 河南新鄭人。明崇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順治元年(1644)降清,后復任明福王所授都督,再受洪承疇招降。歷官山東右布政、工部侍郎、江南徽寧道。劉正宗被參劾時受到牽連,曾編刻《無聲戲》,自稱“不死英雄”。被流徙寧古塔,死于戍所。
- 侯霸(?-37)
- 字君房。密(今新密市)人。出身官宦,家累千金。篤志好學,精通《谷梁春秋》。新莽時任淮陽太守,政績顯著。更始立,遣吏召入京,因當?shù)孛癖姅r道強留,未赴任。東漢初,劉秀起用為尚書令,他熟知舊制,收錄遺文,條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納實行。以熟悉前代朝政典章多所建樹。建武五年(29)遷為大司徒,封關(guān)內(nèi)侯。謚則鄉(xiāng)哀侯。
- 陳勝(?-前208)
-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字涉。陽城(今登封市東南)人。秦二世元年七月,被征發(fā)戍守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行至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北)遇上連日大雨,不能如期到達,秦法苛刻,失期斬首,他同吳廣率戍卒九百人,發(fā)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占領(lǐng)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quán),自立為王。旋即分兵三路,進軍咸陽。在與秦將章邯作戰(zhàn)中,接連失利,兵敗自殺。
- 杜密(?-169)
- 字周甫。潁川陽城(今登封市東南)人。任太山太守、北海相,對宦官子弟為縣官奸惡的,皆加收捕?;傅廴螢樯袝睿w河南尹,轉(zhuǎn)太仆,與李膺齊名,稱“李杜”,被列為“八俊”之一。被太學生譽為“天下良輔”。兩遭黨錮之禍,第一次被免官,第二次自殺死。
- 妙興大師(1876-1934)
- 近代少林武僧。字文豪。登封人。幼習技擊,兼攻翰墨,尤好佛學,遍游大江南北。數(shù)年后在少林寺剃度為僧,任方丈。打破少林密技不傳之旨,廣收僧俗弟子,意在發(fā)揚武術(shù),強種強國。著《羅漢拳》傳世。
- 申不害(?-前314)
- 戰(zhàn)國時韓國大臣。鄭國京(今滎陽市)人。原為鄭國小臣,后學術(shù)以見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執(zhí)政十五年間,內(nèi)修政教,外應諸侯,使韓國治兵強。他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任安(?-前91)
- 西漢官吏。字少卿。滎陽(今滎陽市)人。少孤貧,為人御車,曾為大將軍衛(wèi)青門下舍人。后為益州刺史,曾給司馬遷寫信,讓其在武帝身邊之便推賢進士。太始四年,安獲罪當死,司馬遷寫了《報任少卿書》,不久即被赦免。
- 漢安思閻皇后(?-126)
- 名姬。河南滎陽人。漢安帝時入選宮中,以才色得寵,位至皇后,兄弟閻顯、閻景等典掌禁兵。漢安帝死后,以皇太后臨朝,迎立北鄉(xiāng)侯劉懿為帝。企圖久專朝政,后宦官謀誅江京、閻顯等,被迫遷于離宮,不久即死。
- 閻顯(?-125)
- 東漢外戚。滎陽(今滎陽市)人。因妹受寵,封北宜春侯,安帝親政后,封長社侯,控制禁衛(wèi)軍。安帝死,他密謀假傳帝旨,立妹為太后,臨朝執(zhí)政,策立年幼的北鄉(xiāng)侯為帝,專斷朝政。北鄉(xiāng)侯死,宦官孫程等人擁立濟陰王為帝(順帝),閻氏兄弟及黨羽全被處死。
- 呂強(?-184)
- 字漢盛。河南成皋(今滎陽汜水鎮(zhèn))人。東漢末宦官。少為小黃門,再遷中常侍。為人清忠奉公,反對宦官封爵,征斂苛重。曾上書陳弊政,倡放宮女,恤下民,斥宦者。黃巾起義爆發(fā),力主誅佞臣,赦黨人(解黨錮之禁),廣收黨人參政,以謝天下。遭其他宦官忌恨、誣陷。靈帝怒,被迫自殺。
- 晉簡文宣鄭太后(?-326)
- 即鄭阿春。河南滎陽(今滎陽市)人。東晉安豐太守鄭愷女。少孤,先適渤海田氏,易嫁。建武元年晉元帝司馬睿納為瑯邪王夫人,生簡文帝司馬昱、尋陽公主。咸和元年死。司馬昱即位,追尊太妃。孝武帝時,追尊簡文太后。會稽太妃。
- 張亮(?-646)
- 唐大臣。鄭州滎陽(今滎陽市)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授以驃騎將軍。投唐受到信任,授懷州總管,遷御史大夫,封鄖國公,拜工部尚書,次年遷太子詹事,出為洛州都督,預奏侯君集將反,遷刑部尚書。
- 李日知(?-715)
- 唐大臣。鄭州滎陽(今滎陽市)人。天授中累遷司刑丞,時法令嚴苛,吏爭為酷,他獨執(zhí)法寬平。神龍初遷給事中,黃門侍郎。景龍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事母至孝聞名。
- 鄭虔(?-761)
- 唐大臣,鄭州滎陽(今滎陽市)人。天寶初為協(xié)律郎,后被玄宗召為廣文館學士。與李白、杜甫等為詩酒友。他詩、書、畫均精,高宗曾在其詩畫上題“鄭虔三絕”。
- 鄭郎(?-857)
- 唐大臣。字有融。滎澤(今滎陽市)人。初為山南節(jié)度史屬官,入為右拾遺,擢起居郎,以秉筆直錄,文宗稱其善守職。以禮部尚書加平章事,因病辭相,進檢校右仆射兼太子少師。
- 張伯聲(1903-1994)
- 地質(zhì)學家。滎陽人。1926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28年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后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zhì)系攻讀研究生。曾任焦作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北工學院教授。建國后,歷任西北大學教授、地質(zhì)系主任、副校長,西安地質(zhì)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對礦產(chǎn)地質(zhì)、前寒武紀地質(zhì)、地貌和第四紀地質(zhì)深有研究,并創(chuàng)立地殼波浪狀鑲嵌構(gòu)造的學說。
- 任峻(?-204)
- 字伯達。河南中牟人。東漢末,與中牟令楊原舉兵自守。曹操起關(guān)東,入中牟界,他率宗族數(shù)百人歸曹操,為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后勤。曾任典農(nóng)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遷長水校尉。魏文帝時謚成侯。
- 潘岳(274-300)
- 字安仁。滎陽中牟人?,樞皟?nèi)史潘芘子。少為奇童,辟司空太尉府掾,舉秀才,出為河陽令,轉(zhuǎn)懷令。頻宰二邑,勤于政績。調(diào)補尚書度支郎,以公事免。未幾,選著作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岳美姿儀,博學有才氣。工詩賦,辭藻絕麗,其悼亡詩尤為世所稱。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趨附賈謐。晉惠帝中,趙王倫專權(quán),與石崇等謀奉齊王冏叛亂被殺。
- 潘尼(約250-約311)
- 字正叔。潘岳族子,平原內(nèi)史潘滿子。性恬靜,勤學好著述,與其叔岳俱以文章知名。晉武帝時,為太常博士。元康初拜太子舍人,出為宛令,在任寬而不縱,恤隱勤政。入補尚書郎,轉(zhuǎn)著作郎?!鞍送踔畞y”中,投附齊王冏,以謀討趙王倫有功封公,升散騎常侍、侍中。永興末,為中書令,遷太常卿。永嘉末,洛陽陷落,攜家返鄉(xiāng)里,途中病死。
- 張孟男
- 中牟人。明嘉靖進士。授廣平推官。歷漢中同知、順天治中、尚寶丞。高拱妻是他姑,自公事外無私語。拱憾,四年不升遷。拱被逐,親知皆藏匿,孟男為其治喪送之郊。居正升他太仆少卿,不佞附。萬歷十七年(1589)任南京工部尚書。時留都糧竭,粟僅支二年,他任職不足兩年遂有七年之蓄。極諫罷礦稅。卒,贈太子太保。
- 劉之鳳(?-1640)
- 中牟人。明萬歷進士。授南京御史。因上疏言事得罪魏忠賢,被奪職。崇禎二年(1629)復官。偕同官疏論帝在內(nèi)廷召見周延儒事,違帝意,復建議舉謀勇、止援兵、練土著、密偵探、選守令五事。累遷刑部尚書。曾與左侍郎王命璇召對平臺,論律例獄情,被申飭。其后每上獄詞,帝必嚴駁,懼甚。荊可棟貪污處輕罪,帝懷疑他受賄。下獄死。
- 冉覲祖(1636-1718)
- 清儒士、著作家。字永光。中牟縣人。曾杜門潛居,精研《四書集注》二十年。其研究群經(jīng),兼采漢儒、宋儒之說??滴跞晔诤擦衷簷z討,深受康熙帝賞識,有“氣度老成”之褒。主講嵩陽書院,以程朱理學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