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株州市名勝古跡
- 秋瑾故居
- 在株洲市荷花鄉(xiāng)。
- 李立三故居
-
在醴陵市郊東北角淥江鄉(xiāng)福建圍村。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誕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代。故居房屋始建于清光緒初年,原為鄧姓產(chǎn)業(yè)。1891年李立三的祖父李元吉買下作住宅。1918年南北軍閥混戰(zhàn)時,故居南邊前進正房被北軍焚毀。此后故居大部分房屋因失修陸續(xù)倒塌,剩下十余間危房為李立三胞弟李隆翰一家居住。1984年全面修復?,F(xiàn)故居坐東朝西,土木結構,建筑面積896.4平方米,前后兩進,左右有橫屋相連,共有房屋32間。屋前有槽門,上方和兩側有李立三的父親李昌圭題寫的“芋園”二字和對聯(lián)“春華秋實,日升月恒”。故居內(nèi)復原陳列后進南邊第一間即李立三父母的住房,第二間即李立三的妹妹李祗欣和妹夫蔣先云夫婦住過的房間,前進南邊第一間即李立三的臥室。
- 先農(nóng)壇
-
在醴陵市城東。一名神農(nóng)殿,是古人祭祀神農(nóng)氏以祈豐收的地方。殿建在白色花崗石鋪砌的臺基上,共三進。大門為三拱石框木板門,墻為清代常見的山字形,上覆琉璃瓦出檐,兩端翹尾,丹色墻體,門外沿臺基有石護欄,由兩側石階導入。主體建筑為大殿,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該殿是醴陵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物。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中共醴陵縣委和縣農(nóng)民協(xié)會設此。1927年春,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于1月27日到此召開調(diào)查會,贊揚了當?shù)剞r(nóng)民革命運動。
- 三國吳建寧縣新城遺址
- 在淥口區(qū)淦田鎮(zhèn)。
- 伏波嶺
-
在淥口區(qū)淥口鎮(zhèn),傳為東漢馬援屯兵處。唐建伏波廟,唐杜甫經(jīng)此有《過津口》詩。
- 觀音巖
- 在株洲市雷打石,即唐詩人杜甫詩作中的空靈岸。
- 湘山寺
-
在炎陵縣城西0.5公里。這里孤峰拔起,二水夾流,澗響淙淙,松濤陣陣。寺小巧玲瓏,磚木結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從形制和其附近永懷塔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來看,現(xiàn)寺應為清代遺物。
- 炎帝陵*
-
在炎陵縣城西南15公里。又稱天子墳。炎帝即神農(nóng)氏,為我國傳說中的古帝,史稱其教民耕農(nóng),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葬于長沙。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吳道南所撰碑記云,宋太祖登極,遍訪古陵不得,忽夢一神指點,才于茶鄉(xiāng)覓見帝陵。陵前原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館”等。陵側有明清御祭碑數(shù)方,“洗藥池”傳為炎帝采洗草藥之處。近年修復炎祠、崇圣坊,整理炎陵道路,新建時祭公館、神農(nóng)閣等,并經(jīng)常舉辦大型祭祀活動。
- 鐵犀
-
在茶陵縣城關鎮(zhèn)。據(jù)《茶陵縣志》載“南浦犀亭在州城南,宋縣令劉子邁因江水蕩決南城,鑄鐵犀,重數(shù)千斤,置岸側壓之,建亭其地,今犀存亭廢?!辫F犀呈坐臥狀,系用亞共晶白口生鐵分三次鑄成。
- 五代古城遺址
- 在茶陵縣高隴鎮(zhèn)古城村。
- “光泉”摩崖石刻
- 在茶陵縣高隴鎮(zhèn)光泉村。
- 靈巖
-
在茶陵縣嚴塘鎮(zhèn)沙溪村。宋黃庭堅有《題靈巖詩》,“靈巖月夜”為茶陵古八景之一。
- 茶王城
-
在茶陵縣古城營。為西漢茶陵縣治,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劉欣為茶陵侯,于此建城,俗稱茶王城,今存遺址。
- 古城舊址
- 在茶陵縣秩堂鄉(xiāng)曉塘村,1987年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時期古城舊址。
- 秦人古洞
- 在茶陵縣。
- 赤松壇
- 在茶陵縣。
- 皇雩仙
- 在茶陵縣。
- 司空山
- 在攸縣涼江鄉(xiāng)。
- 靈龜峰
- 在攸縣城關鎮(zhèn)。
- 陽升觀
- 在攸縣涼江鄉(xiāng)。
- 廣寒寨
- 在攸縣黃豐橋鎮(zhèn)。
- 寶寧寺
- 在攸縣黃豐橋鎮(zhèn)烏井沖。
- 皮水洞
- 在攸縣鸞山鎮(zhèn)。
- 仙人橋
- 在攸縣漕泊鄉(xiāng)。
- 海棠洞
- 在攸縣漕泊鄉(xiāng)。
- 聚龍仙
- 在攸縣蘭村鄉(xiāng)。
- 龍勝寺
- 在攸縣蘭村鄉(xiāng)。
- 鳳嶺
- 在攸縣柏樹下鄉(xiāng),以景色秀麗聞名縣內(nèi)。
- 千年古楠
- 在攸縣銀坑鄉(xiāng)。
- 萬人巖洞
- 在攸縣銀坑鄉(xiāng)下洞。
- 龍?zhí)?dd> 在攸縣銀坑鄉(xiāng)高樓。
- 靈龜寺
- 在攸縣上云橋鄉(xiāng)。
- 馬鞍山
- 在攸縣鴨塘鋪鄉(xiāng)。
- 凌云塔
- 在攸縣鴨塘鋪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