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和龍市
據(jù)《東北歷史地理》稱,唐渤海后期今和龍西古城子曾是中京顯德府治所盧州。據(jù)《吉林概況》稱,金曾在西古城置海蘭路總管府,為治所。明廢府,置哈蘭城衛(wèi)。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為辦理吉林與朝鮮通商事宜,在和龍峪設(shè)通商局。次年改為越墾局。光緒二十年改撫墾局。下設(shè)4堡。二十八年設(shè)分防經(jīng)歷,屬延吉廳。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置和龍縣,治和龍峪,屬延吉府。1955年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93年撤縣置和龍市(縣級)。
-
郵編:134450
區(qū)號:0433
十三勇士紀念碑。紀念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時期為國捐軀的十三名勇士。
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這種由古代繼承下來的朝鮮服飾具有唐代服飾的風范,男女皆寬袍闊袖,裝飾華美。唐人既保持了華夏古風,又融合了西北各族、尤其是中亞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中國服裝史上最豐富、最完美、最有特色的服裝體系,使唐代服裝對后世,對日本、朝鮮以及整個東南亞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從這些由皇家貴族的華麗服飾中,仍能領(lǐng)略到唐裝宋服的風采。如今,在傳統(tǒng)的婚禮上仍可見到這類華服。
此為闊衣,本是宮廷及貴族的婚禮服,后逐漸流傳到民間為新娘禮服。深紅色緞衣,繡有金色百花圖案及吉祥字樣,袖口是白色。穿著時,內(nèi)穿三回裝內(nèi)衣小褂和大的紅色衣裙,腳踏繡鞋,頭戴七寶花冠,插龍簪,佩“到頭樂”辮帶,華麗而莊重。
朝鮮族傳統(tǒng)服飾。此為宮女正五品所穿之常服,上衣前后片延長呈箭頭狀,款式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