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名勝古跡
南京市
- 大鐘亭
- 在南京市鼓樓廣場東北。原為明代鐘樓,清康熙初年倒塌。初有三鐘,懸鐘一口,大鐘兩口,一立一臥。懸鐘和立鐘在咸豐年間(1851-1861)被毀;臥鐘光緒年間(1875-1908)建亭懸掛,故名大鐘亭。鐘亭重檐六角攢尖式,高14.5米,有鐵柱6根。鐘銅質(zhì)紫色,高(連鐘鈕)4.27米,口徑2.29米,底邊厚0.17米,重約23噸。鐫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的銘文。為國內(nèi)罕見大鐘。據(jù)傳可“聲聞十里”。
- 鼓樓
- 在南京市中心、北京西路東端鼓樓崗。相當于明代南京城的中心。洪武十五年(1382年)興建。樓閣內(nèi),居中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人所立圣祖玄燁戒碑。碑通高5.33米、寬1.43米、厚0.38米。浮雕云龍寶珠,正中篆書“圣諭”二字。碑文記載康熙二十二年南巡的盛況和告誡地方官的訓(xùn)諭。龜趺長2.9米、高1.25米。
- 玄武湖#
- 在南京市東北玄武門外。湖周長約15公里,總面積4.44平方公里。宋文帝劉義隆時,因見湖中出現(xiàn)黑龍(鱷魚一類動物),改名玄武湖。宋孝武帝劉駿時,兩次在玄武湖檢閱水軍,號昆明湖。明初在玄武湖中洲(今梁洲)建黃冊庫,貯藏全國戶籍賦稅檔案。1911年,玄武湖辟為公園。
- 雞鳴寺
- 在南京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國吳后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圍臺城時,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相傳此地是古戰(zhàn)場,元時是刑場。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后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井,又叫辱井。
- 臺城
- 在雞鳴山南乾河沿北。本是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為東晉、南朝臺省(中央政府)和宮殿所在地,故名。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于此。五代時因修金陵城,臺城遺址遂廢。今習(xí)稱雞鳴寺北與明城墻相接的一段為臺城遺址。
- 覆舟山
- 在南京市太平門西側(cè)。海拔61米。春秋戰(zhàn)國之際,以山形似覆舟而得名。南朝劉宋時,又以山在玄武湖南,改名玄武山。六朝時期,覆舟山既是軍事要地,又是帝王游樂的地方,故又稱樂游苑。山頂有三藏塔,塔下葬有唐僧玄奘部分頂骨。
- 三藏塔
- 在覆舟山頂。1943年2月,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三藏殿廢址內(nèi)發(fā)現(xiàn)唐玄奘法師頂骨,為日軍盜掘,運往日本。1944年建塔,將玄奘部分頂骨移葬此塔。塔磚建,仿木結(jié)構(gòu),下筑臺基,塔身為四面五層。塔前平臺有“唐玄奘法師西域行跡圖”圓形碑刻一方。
-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
在南京市長江路292號。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后,在此定都(稱天京)。將清兩江總督衙門舊址擴建為天朝宮殿,稱天王府。當時的建筑規(guī)模:有兩重。內(nèi)宮有七、八進,宮后筑高臺,四周為宮墻;除后林苑外,大殿東西兩側(cè)各建花園一座。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建筑大部被毀。清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在此重建兩江總督衙門?,F(xiàn)存建筑有大殿(或稱金龍殿、榮光殿)、暖閣、穿堂、西花園及大殿前東西兩邊的附屬建筑。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事處設(shè)于西花園。天王府后的樓房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總統(tǒng)府。建國后,江蘇省政府、省政協(xié)機關(guān)曾在此辦公。
-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
-
在南京市長江路292號。辦公處在大院西花園的西面,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原系清末張人駿任兩江總督時所建的花廳。共7間。東邊3間為辦公室、會議室與休息室,中間是穿堂,西邊3間通連,是大會議室。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這座大廳的大會議室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當年的住處在園東北的跨院內(nèi),是一座中式三開間的2層小樓。
-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 在南京市漢西門堂子街74號內(nèi)。該處是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屬官衙署,1952年發(fā)現(xiàn)。共5進:正中大廳,后面是三廳和后檐房,右邊是花廳,廳之間是天井。在大廳和二進的墻壁和板壁上有太平天國壁畫18幅。
- 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辦事處原址
- 在南京市長江路東端梅園新村。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董必武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由重慶遷來南京,繼續(xù)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直到1947年3月。
- 金陵刻經(jīng)處
- 在南京市淮海路35號。清同治五年(1866年)為居士楊文會(字仁山)創(chuàng)辦,曾先后刊刻了大量國內(nèi)收藏的佛教經(jīng)典,以及流散到日本的我國隋唐佛典數(shù)百種,其中經(jīng)刊刻的《大藏輯要》就達465種3300余卷。為我國刊刻佛教典籍的重要場所。
- 天妃宮碑
- 在南京市下關(guān)建寧路290號大院內(nèi)。碑立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通高8.55米,碑身高4.45米、寬1.91米、厚0.62米。碑額篆書“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碑原立于天妃宮內(nèi)。相傳在永樂年間(1403-1424),鄭和出使西洋,航行途中遇風(fēng)浪,得神助脫險。歸國后,奏封海神宋靈惠夫人林氏為護國庇民普濟天妃,在京師儀鳳門(今興中門)建天妃宮,祭祀天妃;并立天妃宮碑,記述建立天妃宮的緣起及鄭和出使西洋的一些史實。后宮毀碑存。
- 陶行知墓
- 在南京市中央門外燕子磯曉莊。陶行知(1891-1946),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毛澤東贊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稱他是“萬世師表”,陶行知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逝世,同年12月,全國53個人民團體,在曉莊為陶行知隆重舉行公葬儀式。陶行知墓冢直徑約為8米、高2.8米。墓前有牌坊和墓碑,牌坊高約5米、寬4米,橫額上刻陶行知書“愛滿天下”。
- 燕子磯
- 在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因稱燕子磯。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磯頂有碑亭,亭中石碑正面有清乾隆帝書“燕子磯”,背面是他的題詩。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侵略軍由燕子磯登陸,入觀音門,直逼南京,可見燕子磯的形勢非常重要。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閣存。
- 王德墓
- 在南京市燕子磯新合村清鏡寺前。王德(1088-1155),字子華,通遠軍熟羊寨(今甘肅渭源東南)人。南宋抗金名將。紹興初,封“隴西郡侯”。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九月葬此。碑通高4米、寬1.25米、厚0.29米。碑為青石,中央陰刻正楷“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為南京現(xiàn)存唯一南宋碑刻。
- 夫子廟
- 在南京市中華門內(nèi)、秦淮河北岸貢院街。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在此建文宣王廟。南宋初毀于兵火,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為建康府學(xué),同時建科舉考場—貢院。府學(xué)內(nèi)有明德堂,堂額原為南宋末年文天祥所書,清時由曾國藩改為篆書。元為集慶路學(xué)。明初是國子監(jiān),后改應(yīng)天府學(xué)。清時為江寧、上元二縣的縣學(xué)?,F(xiàn)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廟利用秦淮河水為泮池,筑堤環(huán)抱,南岸有照壁。六朝時期以迄明清,夫子廟一帶均是繁華的地方。
- 瞻園
- 在南京城內(nèi)夫子廟西瞻園路。原為明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明初為中山王徐達府邸花園。清乾隆帝曾到此,題字“瞻望玉堂”,故名瞻園。后賜為藩臺衙門的花園。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曾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的衙署。辛亥革命后,一度改為江蘇省長公署。建國后多次維修,恢復(fù)園林建筑。
- 中華門*
- 在南京市南聚寶山北,南臨長干橋,北倚鎮(zhèn)淮橋。秦淮河?xùn)|西橫貫。原為南唐都城的正南門,明洪武初年隨明都的擴大重建。1931年改今名。南北長約128米,東西寬90米,總面積1.17萬平方米。此門形式多樣,結(jié)構(gòu)復(fù)雜,規(guī)模宏大,為國內(nèi)所少見。
- 雨花臺*
-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是一個高約100米、長約3000多米的山崗。崗上盛產(chǎn)五彩鵝石(瑪瑙石)。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jīng),感動天神,落花如雨,因稱雨花臺。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金兵誘降,他罵賊不屈,在山下被剖心殉難。太平天國革命軍和清軍在此多次血戰(zhàn)。辛亥革命起義軍也在此戰(zhàn)斗過。1950年興建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在主峰上建立了高達6.8米的奠基碑,碑正面有毛澤東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
- 大報恩寺碑
-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cè)北山門。寺為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興建,實為紀念他的生母。其生母為高麗(朝鮮)人,生朱棣時末足月,被馬皇后折磨而死。全部工程明永樂十年(1412年)六月動工,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竣工。有殿宇樓閣20多座,大雄寶殿如同宮殿,輝煌壯麗。殿后建有大報恩寺塔,九層八面。寺塔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僅存一碑二龜趺。右碑為宣德三年(1428年)所立,現(xiàn)存,通高8.55米,碑身高4.45米、寬1.91米、厚0.62米;碑額高2米、寬2.1米、厚0.82米,篆書“敕建大報國寺志”。
- 宏覺寺塔
-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牛首山東峰南坡。宏覺寺初名佛窟寺,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創(chuàng)建。南唐后主改名宏覺寺。日軍侵華期間,宏覺寺殿毀塔存。塔七級八面,高約25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是南京附近現(xiàn)存最大的一座古塔。1956年7月14日發(fā)現(xiàn)地宮。地宮位于塔底中央。
- 牛首山破金故壘
-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牛首山后。牛首山高242米,雙峰角立,形如牛首,古稱牛頭山,又叫天闕山,形勢十分險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侵占建康(今南京),岳飛在此抗擊金兵時筑。石壘均用當?shù)厣绞瘔境桑ìF(xiàn)存長度共約2000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0.8米,最高處約1.5米)。金兵統(tǒng)帥完顏宗弼(即兀術(shù))準備從靜安鎮(zhèn)(今下關(guān)附近)渡江逃竄,岳飛在清水亭阻截,大破金兵,收復(fù)建康。
- 清涼山
- 在南京市西。古名石頭山,因曾在山上筑城,故又稱石城山。海拔63.7米。南唐時,在山中興建避暑宮,后改清涼寺,辟為清涼道場,自此出名,稱為金陵勝景之一。
- 清涼寺
- 在清涼山上。五代十國楊吳時為興教寺,南唐建清涼道場,相傳為李氏避暑宮,李后主(李煜)常留宿宮中。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移幕府山清涼廣惠寺于此。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在山上建翠微亭,明初改今名。原寺建筑已廢?,F(xiàn)僅存清末建的佛殿和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義井一口,傳說老僧終生飲此井水,須發(fā)至老不白。附近有掃葉樓、烏龍?zhí)丁Ⅰv馬坡等古跡。
- 掃葉樓
- 在清涼山西南麓。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和詩人龔賢居住遺址。龔賢(1618-1689)為“金陵八家”之一,擅長山水畫。江蘇昆山人,寓居南京。清軍攻占南京后,他悲憤出走,飄泊在海安、揚州等地10年左右,后回南京,定居清涼山。在屋旁栽花種竹,稱半畝園。曾畫一和尚,手持掃帚,作掃落葉狀,其居處掃葉樓,因此而得名。迎面壁間嵌有現(xiàn)代書法家林散之書的“龔賢故居”石刻。
- 石頭城
- 在清涼山后。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nèi)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巖鑿成。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quán)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yīng)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 朝天宮
- 在南京市水西門內(nèi)、莫愁湖側(cè)。相傳吳王夫差曾在此筑冶城,有較大規(guī)模的冶鐵作坊,地勢又高,故名冶山。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建冶城寺。明洪武時重修,建為朝天宮。內(nèi)有習(xí)儀亭,為文武官員學(xué)習(xí)朝賀天子禮儀的地方。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還有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兩旁各有廊廡數(shù)百間。
- 莫愁湖
- 在南京市水西門外。總面積0.4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0.33平方公里)。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遠嫁江東盧家,住在湖濱,因此叫莫愁湖。其實,六朝時這里還是長江的一部分,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中才有莫愁湖之名。明初筑樓湖上,稱勝棋樓。
- 勝棋樓
- 在莫悉湖公園內(nèi)。樓二層五開間,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有清代狀元梅啟照書的“勝棋樓”匾額。樓上正中壁上掛有明中山王徐達畫像,正門與中堂之間有一張棋桌,四周放著方凳。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徐達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輸了,便把莫愁湖送給徐達,因稱勝棋樓。
- 白鷺洲
- 有兩處:(1)古白鷺洲,其址約在今莫愁湖西岸至上新河一帶。因洲上常聚許多白鷺故名。唐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句,即指此。(2)今白鷺洲在中華門內(nèi)東側(cè),秦淮河、利涉橋南。原是明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惜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后在東園故址建白鷺洲公園。
- 明故宮遺址
-
在南京市中山門內(nèi),至逸仙橋中山東路兩側(cè),光華門內(nèi)御道街和新開辟的明宮路、北安門一帶。明初填筑前湖(即燕雀湖)興建。當時城分內(nèi)外二重,外重名“皇城”,內(nèi)重名“宮城”,護城河環(huán)繞四周。宮城內(nèi)外大致與北京明故宮布局相仿,均已在清咸豐時(1851-1861)毀于戰(zhàn)火。
- 中山門*
- 在南京市中山東路的東端。前身為明初宮城東面的朝陽門,原是一座甕城,不便通車。1927年在興建中山陵園大道時,將門拆除,把門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在中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可通汽車,為通向中山陵的大門。但中山門兩側(cè)仍保留著明代的城墻,城外還有一段城河。
- 鐘山#
-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海拔448米。山勢險峻,蜿蜒如龍。三國時諸葛亮謂孫權(quán)曰“鐘山龍蟠”,即指此山。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陽光照映,遠望呈現(xiàn)紫金色,東晉時又叫紫金山。山前正中是中山陵,西邊是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愷和何香凝墓,東邊是靈谷公園、鄧演達墓、譚延闿墓;山北有明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墓;鐘山第三峰上有紫金山天文臺及天保城。鐘山在六朝時代,寺廟很多,梁朝以前有佛寺70余所,現(xiàn)只有山左的靈谷寺。
- 鐘山陸游題名石刻
- 在南京市鐘山南麓、紫霞洞定林寺遺址附近的懸?guī)r上。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在此讀書。南宋詩人陸游在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和六年七月兩次來此。這處摩崖,是宋乾道元年至六年所刻。全文是:“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澤陸務(wù)觀冒大雨獨游定林”。高2尺,長2尺6寸,楷書5行,每行4字,字徑4寸。是陸游的親筆題字。
- 半山寺
- 在南京市中山門北白塘。是北宋王安石故居。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奏請舍所居宅第為寺宇,宋神宗趙頊賜名“報寧寺”。宋時這里當城東7里,距離鐘山也是7里,正好是半途,因稱半山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廢而悲忿死去,葬半山寺后,前有半山園。明代因半山寺靠近宮城的北安門,劃為禁地,寺廢。清道光年間(1821-1850)再建,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兵火。后兩江總督端方重修,并建一亭,曰半山亭?,F(xiàn)存數(shù)間瓦屋及半山亭。半山寺東里許有射公墩,是謝玄及其子孫居住之地。
- 中山陵*
- 在南京市東郊鐘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坡。孫中山的陵墓。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遺愿,自1926年1月動工興建中山陵,1929年春建成主體工程,同年6月1日,國民政府將孫中山遺體從北京碧云寺遷葬于此。陵墓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shè)計。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入口至墓室距離700多米,共有石階392級。祭堂四壁刻有他的遺著《建國大綱》,祭堂后面是墓室,球狀結(jié)構(gòu)。孫中山遺體至今安詳?shù)仂o臥在墓穴下面。陵園總面積4.5萬多畝,其中林木面積3.2萬畝,蒼松翠柏。中山陵園全部建筑工程至1933年基本完成。中山陵前臨開闊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嚴整,氣象雄偉。
- 中山植物園
- 在鐘山南麓、中山陵附近。占地186萬平方米。分9個種植區(qū),收集國內(nèi)外植物2000多種。其中以溫室最為精采。建于1903年,為我國最早的植物園。
- 靈谷寺
-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中山陵東。原在鐘山南麓獨龍阜。南朝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蕭衍葬寶志和尚于獨龍阜,建開善精舍,并造志公塔,唐代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明孝陵,將寺及塔遷此,并改名靈谷寺。松木參天,一徑通幽。清咸豐年間(1851-1861),靈谷寺遭到嚴重破壞。因無梁殿是磚砌未毀?,F(xiàn)寺僅是原靈谷寺龍王殿的一部分,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在大殿東墻下,立明初石碑2塊,一為宋濂撰,劉基書;一為蹇義書。
- 無粱殿
- 在靈谷寺內(nèi)。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筑。又稱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年間(1369-1398),雖幾經(jīng)重修,主要結(jié)構(gòu)始終未變。殿平面為長方形,長50余米,寬30余米。殿內(nèi)結(jié)構(gòu)用磚券代替木梁,故稱“無梁殿”。正面五開間,每排5券。中央一間券洞最大,橫跨11余米,高14米。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shè)此。1928年,國民政府在殿后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塔,殿前建大門和石坊,利用無量殿為享殿。
- 靈谷塔
- 在靈谷寺后。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工程完工以后,在靈谷寺后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xiàn)叫靈谷塔。塔九層八面,高66米,全部以鋼筋水泥建筑,頂覆以綠色琉璃筒瓦。
- 明孝陵*
-
在南京市東郊鐘山南坡獨龍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營建,次年葬入馬皇后。馬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葬入。建筑大致分兩組。第一組為神道。石刻由12對石獸、1對石柱、4對石人和1座欞星門組成;隨著山麓的起伏排列成一條長約800米的神道石刻。
- 享殿僅存須彌座臺基和清同治時建的一座殿堂,最后為寶城。寶城外部用大石條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底部為須彌座。城中間前為方城,中通圓拱形隧道。出隧道,正北即寶頂南墻,上橫刻楷書“此山明太祖之墓”。方城上為明樓,屋頂已毀,僅存四壁磚墻。寶城后為寶頂,為一約400米直徑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后墓穴。為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一景
武將石像
- 享殿僅存須彌座臺基和清同治時建的一座殿堂,最后為寶城。寶城外部用大石條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底部為須彌座。城中間前為方城,中通圓拱形隧道。出隧道,正北即寶頂南墻,上橫刻楷書“此山明太祖之墓”。方城上為明樓,屋頂已毀,僅存四壁磚墻。寶城后為寶頂,為一約400米直徑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后墓穴。為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 梅花山
-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鐘山南,處于明孝陵神道環(huán)抱中。因山上多紅梅得名。舊名孫陵岡,三國時吳帝孫權(quán)與步夫人葬此。相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準備將孫權(quán)墓遷走,朱元璋說:孫權(quán)亦是好漢,留他守門。所以僅將孫陵石麒麟等移往他處。此后,孫陵岡遂改稱梅花山。
- 廖仲愷、何香凝墓
- 在南京市明孝陵西,背靠鐘山,面對前湖。廖仲愷(1877-1925),廣東歸善(今惠陽)人。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原葬廣州,1935年6月運抵南京,9月安葬。夫人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與廖仲愷合葬。
- 鄧演達墓
-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靈谷寺東側(cè)的高丘上。鄧演達(1895-1931),廣東歸善(今惠陽)人。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被捕,11月在南京被殺害。1958年,烈士遺骸遷葬現(xiàn)址。墓前建有大平臺。平臺后是墓碑,上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題”字樣。
- 紫金山天文臺
- 在南京市鐘山西峰上。出太平門向右轉(zhuǎn)彎,循盤山公路可以直達。該臺建成于1934年,是解放前我國唯一的天文臺。當時,天文臺主要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以及一些小型的儀器。1937年日軍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攜帶望遠鏡主要部件遷往內(nèi)地,留下的儀器設(shè)備遭到嚴重破壞。
- 天保城
- 在南京市鐘山西峰,今紫金山天文臺址內(nèi)。是太平軍保衛(wèi)天京(今南京)的重要軍事堡壘。城用巨石壘成,遺址在紫金山天文臺東南側(cè);又在西峰南麓富貴山(古龍尾坡)設(shè)第二要塞,稱地保城。二城是太平天國保衛(wèi)天京的堡壘。當年太平軍借此兩要塞,與清軍的江南大營長期對壘,曾兩次攻破江南大營。1864年2月26日清軍攻占天保城、地保城后,炸開太平門右側(cè)城墻,天京失陷。辛亥革命時,浙軍奪取天保城后攻克南京。在紫金山天文臺東南側(cè),尚有當年巨石壘砌的城壁遺跡。地保城已無遺跡。
- 徐達墓
- 在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鳳陽)人。明初開國功臣。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墓前立有巨碑,碑身連額高5.5米,下承龜趺,高1.8米;碑通高7.3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是明太祖親撰,長達2000余言。神道兩側(cè),有石馬、石羊、石虎、武將、文臣相對而立,神道盡處是墓穴。
- 李文忠墓
- 在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鄉(xiāng)蔣王廟村。朱元璋的外甥,19歲為將,驍勇善戰(zhàn)。封曹國公,還掌大都督府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葬鐘山之陰,謚武靖,享太廟。
- 鄧廷楨墓
- 在南京市仙鶴門東、靈山下鄧家山。鄧廷楨(1776-1846),江寧(今南京)人。清嘉慶進士。道光年間(1821-1850)任兩廣總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西安任所,葬江寧靈山。
- 浡泥國王墓
- 在南京市安德門外、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1958年發(fā)現(xiàn)。浡泥國即今加里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就與我國建立友好往來,明洪武四年(1371年),國王馬合謨沙曾遣使祝賀明王朝建立。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國王麻那惹加那和他的妻子、第妹、子女、近臣等到達南京,居住在會同館(賓館)內(nèi)。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不幸病故,年僅28歲,臨終前囑咐妻子等,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明永樂帝用王禮葬他,并在墓側(cè)立祠,每年春秋二季,派人祭掃。
- 湯山
- 在南京市東麒麟門外、江寧縣東北。海拔292米。山東南有湯澗,發(fā)源于湯泉,故稱湯山。因北京也有湯山,又稱南湯山。溫泉不受季節(jié)氣溫影響,平均水溫44篊,泉水清潔,無色透明,水內(nèi)含有硫黃、鉀、鈣等礦質(zhì),可治皮扶病。相傳唐代名畫家韓滉之女有“惡疾”,長期未能治好,后到湯泉沐浴竟愈。后韓滉在湯山建圣湯延禪寺。自此湯山更加有名。
- 棲霞山
- 在南京市東北棲霞鎮(zhèn)。山分中峰、東峰、西峰三支,中峰最高,名鳳翔峰,海拔284米。周圍約17公里。六朝時因山中盛產(chǎn)藥草,吃了可以(攝生)養(yǎng)生,又改名攝山。南齊明僧紹曾隱居于此。明僧紹字棲霞,故其舍宅為寺時,寺以棲霞名之,山亦以棲霞名。山上除棲霞寺外,還有千佛巖、舍利塔、無量殿等名勝古跡。山上楓樹成林,每到霜降時節(jié),楓葉紅遍全山“棲霞紅葉”是南京著名勝景之一。設(shè)有中國佛教學(xué)院棲霞山分院。
- 棲霞寺
- 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創(chuàng)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為隱士明僧紹舍宅改建。唐改功德寺,又增建殿宇、樓閣40余所,極為壯觀。與山東靈巖、荊州玉泉、天臺國清,并稱為國內(nèi)四大叢林。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復(fù)名棲霞寺。清咸豐五年(1855年)毀于火,現(xiàn)存木構(gòu)建筑。大部分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國初年陸續(xù)修建。
- 千佛巖
- 在棲霞山棲霞寺舍利塔東無量殿后的山崖上。有佛龕294個、佛像515尊。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加以裝飾,金碧輝煌,千佛名藍,與大同云岡石窟南北齊名。宋、明兩代,曾進行修葺,并有增補。
- 無量殿
- 在棲霞山舍利塔東,緊連千佛巖。相傳南齊明僧紹隱居這里時,深夜同法度和尚講無量壽經(jīng),忽見山崖中放光,現(xiàn)佛像及“殿”字狀,因而想在此鑿山造佛像,不久僧紹死,未能實現(xiàn)。其子仲璋任臨沂縣令時,按他父親的遺言,于南齊永明二年(484年),在棲霞山西崖今址筑無量殿。
- 舍利塔*
-
在棲霞山棲霞寺東側(cè)、藏經(jīng)樓南。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但從塔上浮雕看,為南唐重修的遺物。八面五層,高約15米,全部用細致的灰白石構(gòu)成,仿木結(jié)構(gòu)。底座是寬敞的臺基,正面4級石階,四周欄桿圍繞。臺基上為塔須彌座,分上、腰、下三層,上下都刻石榴花、鳳凰、獅子等。須彌座上為蓮座,上即塔身。五層檐上為塔頂。
- 明征君碑
- 在棲霞山棲霞寺山門外右前側(cè)。為紀念南齊隱士明僧紹而立。明僧紹曾被征為國子博士,故稱“征君”。建有碑亭。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文為唐高宗撰,皆四六韻文,后以10首銘詞結(jié)束,字為當時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傳為唐高宗所書。
- 蕭墓石刻*
-
在南京市棲霞區(qū)甘家巷西南。墓前現(xiàn)有石辟邪二、石碑一、龜趺一。石辟邪是用整塊巨石雕成,昂首挺胸,矯健有力,造型生動。石碑身高4.45米,龜趺高1.16米,通高5.16米,寬1.6米,厚0.28-0.37米。碑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為徐勉撰文,貝義淵書,2800多字的楷書長文,多能通讀,是唯一可以辨識碑文的一塊南朝陵墓碑,對研究六朝書法藝術(shù)有重要價值。
(梁)吳平忠侯墓石獅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神道石柱
(梁)吳平忠侯墓石神獸
江寧區(qū)
- 南唐二陵*
-
在東善鄉(xiāng)祖堂山南,距南京(中華門)23公里。是五代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烈祖)、李景(中主)的陵寢。1950年發(fā)掘。陵除起墳外,地上已無建筑,現(xiàn)所保存的僅是地下墓室。烈祖的陵叫欽陵,規(guī)模較大。欽陵位祖堂山南麓,是一個隆起的圓形土墩,直徑約30米,高約12米??傆嫻?3室。全長21.48米,寬10.45米。李景的陵叫順陵,在欽陵西北約50米處,土墩形狀不如欽陵顯著。全長21.90米,寬10.12米。建筑形制與欽陵大致相仿,規(guī)模略小,全部磚結(jié)構(gòu)仿木建筑形式。
陶男舞俑,高46厘米。
欽陵中室
陶女舞俑,高46厘米。
從順陵前室看中后室。
- 下定林寺塔
- 在方山上。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因南京鐘山定林寺廢,在方山重建此寺,稱下定林寺。塔磚建,八面七層。體積較小,高約13米。底層中央有石雕須彌座,東西北三面各有佛龕。塔剎和腰檐已毀。此塔專供佛像,不能上人。雖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塔身主要部分仍為宋時遺物。
- 陽山碑材
- 在湯山鎮(zhèn)西北。海拔383米,綿延數(shù)十里。山為石灰?guī)r,石質(zhì)堅韌而光澤,古時南京碑刻多取料于此。孝陵碑材位于西南麓半山腰海拔140米處,劈山鑿成。碑材分碑座、碑首、碑身三部分。碑座長30.35米、寬16米、厚13米,西北端仍與山巖相連,底部僅留兩行支撐石。碑首長10.7米、寬20.3米、厚8.4米,成蟠龍坯形。碑身長49.4米、厚4.4米、寬10.7米,橫臥山上,東北端與山巖連接,底部也留有三行支撐石。據(jù)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成祖朱棣為其父太祖朱元璋立碑紀功而命鑿,因碑材太大,無法運走而留下。碑身石材面積比“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大50余倍。
溧水區(qū)
- 天生橋
- 在溧水區(qū)城西4公里亭山東麓胭脂河上。胭脂河開鑿于明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393-1395),為便利蘇浙漕糧運至京師,由崇山侯李新督工開鑿,上接石臼湖,下達秦淮河,以通蘇浙漕運。這條人工運河,其間因通過一座長達5公里,高約15-30米的紅色砂巖石崗,故名胭脂河。天生橋跨于兩岸峭壁上,不是用石塊砌成,面是利用天然山巖筑成,橋中下石孔,形似天生的石拱橋。橋長34米、寬8-9米,橋面距河底約35米。是一座利用山巖就勢鑿的一座古代石橋,不僅江蘇獨一無二,國內(nèi)亦不多見。
- 永壽寺塔
- 在溧水區(qū)城西經(jīng)的永壽寺內(nèi)。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初名永昌塔,后敕改今名。塔磚建,仿樓閣式。7層,平面外呈八角形。
- 無想寺
- 在溧水區(qū)洪藍鎮(zhèn)。
- 明建蒲塘橋
- 在溧水區(qū)漁歌鄉(xiāng)蒲塘鎮(zhèn)。
高淳區(qū)
- 保圣寺塔
- 在高淳區(qū)淳溪鎮(zhèn)。今塔建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為方形七級磚塔。明崇禎,清道光、同治年間屢經(jīng)修葺。由于年久,塔頂傾倒,1974年修復(fù)塔頂和六、七兩層。塔為木檐樓閣式,磚身。平面正方形,7級。
- 淳溪古街
- 在淳溪鎮(zhèn)。
- 襟湖橋
- 在淳溪鎮(zhèn)。
- 東壩戲樓
- 在東壩鎮(zhèn)。
- 楚王城
- 在固城鎮(zhèn)。
- 玉泉寺
- 在固城鎮(zhèn)。
- 滄溪戲樓
- 在滄溪鎮(zhèn)。
六合區(qū)
- 文廟
- 在六城鎮(zhèn)長江路。
- 萬壽宮
- 在六城鎮(zhèn)。
- 清真寺
- 在六城鎮(zhèn)。
- 桂子山
- 在八百鎮(zhèn)。
- 西陽山
- 在六合區(qū)。
- 瓜埠山玄武巖石柱林
- 在六合區(qū)。
- 魏太武帝廟遺址
- 在瓜埠山。
- 羊角山古文化遺址
- 在程橋鎮(zhèn)。
浦口區(qū)
- 獅子嶺
- 兜率寺
- 龍洞
- 湯泉惠濟寺
- 兜率寺
- 在湯泉鎮(zhèn)南。
- 羅漢寺遺址
- 在星甸鎮(zhèn)星甸街。
- 老山
- 老山森林公園(國家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