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
鎮(zhèn)江市名勝古跡
- 鎮(zhèn)江英國領事館舊址
-
位于鎮(zhèn)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鎮(zhèn)江辟為通商口岸。1864年英國開始在云臺山上建筑領事館,1888年初,鎮(zhèn)江洋捕毆斃華人,群眾憤怒焚毀了領事館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辱侵略者,1889年照原樣賠償重建,于1890年竣工。現存舊址就是當時重建的建筑。該館共占地17畝6分1厘2毫,有5幢房屋,均為磚木結構。最高的為辦公大樓,靠山坡二幢方形樓房為正、副領事住房。山東南麓2層樓房是宿舍、餐廳及娛樂場所。館周依山高下筑磚圍墻和大鐵門。北面臨江處是一幢3層長方形樓房,為工部局、巡捕房。
- 金山
-
在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唐時有裴頭陀獲金于江邊,因改名金山。海拔43.7米,周約520米。原屹立長江中。由于長江水流變遷,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金山開始與南岸相接,現已成為陸山。金山的建筑,傍山而造,亭臺樓閣,層層相接。朝陽、白龍、法海、羅漢等洞隱于山的上下左右,都有迷人的神話故事。還有妙高臺、七峰亭、留玉閣、楞伽臺、慈壽塔等古跡,流傳著佛印與蘇軾、道悅與岳飛、梁江玉擂鼓等動人的故事。金山之西有石簰山,怪石嶙峋,相傳是晉代文學家郭璞墓所在地,再西有唐人評定的天下第一泉。
- 金山寺
-
在金山上。始建于東晉。唐時通稱金山寺。北宋天禧年間(1017-1021),因真宗皇帝夢游金山寺,賜名龍游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廟宇依山勢而造,使山和寺混為一體。王安石游金山寺詩:“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
- 中泠泉
-
在金山之西。即天下第一泉。唐陸羽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評為全國第七。稍后劉伯芻把宜于煮茶的水分為7等,中泠泉被評為第一,從此稱中泠泉為天下第一泉。清代書法家王仁堪寫了“天下第一泉”五字刻在石欄上。是金山名勝之一。
- 慈壽塔
-
在鎮(zhèn)江市金山之巔。原為雙塔,南北相對,都稱薦慈塔。根據文字記載,金山雙塔最早建于唐代,北宋元符年間(1098-1100)重修?,F塔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此塔磚身木檐,仿樓閣式,七級八面。

- 北固山
-
在鎮(zhèn)江市東北江濱。海拔52.5米,長約2公里。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因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頂,北覽長江壯麗景色,又名北顧山。東吳孫權所建鐵甕城以及晉、唐以來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現名鼓樓崗。后峰臨江,有古甘露寺。寺前有清暉亭和北宋鐵塔,寺后有多景樓和祭江亭。當地流傳三國時劉備在東吳招親的故事和遺跡,如狠石、試劍石、走馬澗等。
- 甘露寺
-
在北固山后峰上。相傳建于三國東吳甘露元年(265年),后廢。甘露寺包括大殿、老君殿、觀音殿、江聲閣等。相傳,三國時劉備在此招親。山頂的凌云亭,康有為曾改名為江山第一亭,傳為劉備死后孫夫人在此祭他的祭江亭。多景樓是甘露寺風景最佳處,宋書法家米芾《多景樓》詩中稱“天下江山第一樓”。

- 甘露寺鐵塔
-
在北固山上。甘露寺相傳為三國劉備招親的地方。唐李德裕鎮(zhèn)潤州時,于寶歷元年(825年)建石塔,為唐穆宗求冥福。至乾符年間(874-879),石塔倒塌。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甘露寺僧應夫擴建石塔下的舍利改建鐵塔。鐵塔原為9級。明萬歷十年(1582年)塔被大風刮倒,后經僧人性成、功琪募款重修,降為7級,高約13米。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塔屢遭大風和雷電襲擊,僅存塔座及一二兩層。
- 焦山
-
在鎮(zhèn)江市東北長江中,與南岸象山對峙。海拔70.7米,周約2000米。因東漢末漢中處士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焦山如中流砥柱聳立滾滾白浪之中,氣勢雄偉,自古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山中有六朝柏、宋槐、明銀杏等珍貴古樹。定慧寺古剎,是佛教勝地。寶墨軒碑刻是焦山有名的歷史文物,搜集自六朝至明、清碑刻260多方;魏法師碑、澄鑒堂法帖是其中著名的珍品;西山摩崖題名石刻,有南朝以來200多名人題刻,其中米芾、陸游等人題名,最引人注目。
- 定慧寺
-
在焦山。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194-195),宋名普濟禪寺,元易名焦山寺,清初康熙帝南巡時賜名定慧寺。建筑宏偉,前有天王殿,中為大雄寶殿,后為藏經樓,還有齋堂、大寮、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勝地之一。
- 吸江樓
-
在焦山頂端。樓上四面開窗,臨窗遠眺,長江浩瀚,盡入眼底。為取鄭夔聯文“吸取江水煮新茗,買盡青山作畫屏”語意,更名吸江。
- 焦山碑林
-
在焦山東側。占地3751平方米。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已有本邑文人收集南梁至唐名家碑石,在焦山建置古墨亭珍藏。迭經戰(zhàn)亂,復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在海云庵內建寶墨軒收藏歷代碑石。建國后收集碑石330塊,于1961年2月建成集山碑林。按碑刻內容分三類重新排列。一為藝術類,有南朝瘞鶴銘、宋紹圣畜貍說碑、米芾書城市山林橫額、宋刻瘞鶴銘、明翻刻隋開皇蘭亭碑、明翻刻元趙孟頫畫蘇軾像并書前赤壁賦石刻、清成親王書歸去來辭碑、清汪延麟重摹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碑等。二為文苑類,有宋佚名蘇軾游招隱寺唱和詩碑、宋馮福多題鶴林寺碑,明楊繼盛與唐荊川游焦山詩碑,還有清代上石的澄鑒堂法帖42石,有蘇軾、米芾、鮮于樞等數十人題詩石刻。三為敘事類,有唐魏法師碑等。
- 焦山抗英炮臺遺址
-
在焦山東麓。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后,清政府在焦山安設炮位。1842年7月15日英軍艦“弗萊吉森號”向焦山偵察時,遭到焦山和東碼頭炮臺守軍的轟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焦山和象山炮臺。焦山8座,象山11座。至光緒六年(1880年)又改建為明臺,并在山頂壇建明臺一座。炮堡呈橢圓形,最長處為77米,最寬處為55米。共有8個,以條石為基,然后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焦山炮臺是目前保存較完整的近代炮堡遺址之一。
- 昭關石塔
-
在鎮(zhèn)江市西云臺山北麓的五十三坡上,北臨長江。約建于元末明初。屬喇嘛塔形式,有“昭關”刻字,故名。全部石構,石塔建于臺座上,高約4.69米,座、身、頂三部分全用青石雕刻建成。石塔傳為三國孫權與劉備聯姻時所建的“石瓶”。此塔為佛教遺物。

- 米芾墓
-
在鎮(zhèn)江市南郊鶴林寺附近的黃鶴山北麓。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為“宋四家”。墓有石壙,直徑11米,墳包徑約4米,外包護石。墓有臺階60級,兩邊置玉帶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延伸,長60米。墳前墓碑,上刻“1987年春重修,宋禮部員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學啟功敬題”。墓前50多米處尚有石坊柱一對,上刻聯語:“抔土足千秋襄陽文史宣和筆,叢林才數武宋朝郎署米家山”。
- 宗澤墓
-
在鎮(zhèn)江市東郊京峴山北麓。宗澤(1060-1128),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宋名將。靖康元年(1126年)任河北義兵都總管,后任副元帥?;铡J二帝被擄后,宗澤留守開封,用岳飛為大將軍,屢戰(zhàn)屢勝,金人敬畏。他欲乘勢收復失地,曾24次上書高宗趙構還都,遭到拒絕,憂憤病逝。宗澤去世后,子宗穎和岳飛護柩至鎮(zhèn)江,與夫人合葬京峴山上。依山勢用塊石駁砌圓形墓壙,周長28.8米,墳直徑3.5米、高2米。墓前豎白云墓碑,高1.9米,上刻“宋宗忠簡公諱澤之墓”,墓道長90米、寬2.5米。
- 招隱寺
-
在鎮(zhèn)江市南招隱山中。東晉隱士戴顒居此山中,故名招隱山。戴顒死后,其女將住宅舍為佛寺,故稱招隱寺。寺內有昭明讀書臺和增華閣。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這里讀過書,并在增華閣編成我國第一部詩文詞賦的選集《文選》。招隱山上還有虎跑、鹿跑二泉和虎泉亭。
- 萬壽塔
-
在丹陽市東云陽鎮(zhèn)寶塔灣。是一座木檐樓閣式磚塔。平面八角形,7級,塔總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內室為方形,上下交錯。各層有木扶梯上下。
- 延陵季子墓碑
-
在丹陽市延陵鎮(zhèn)。季子名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的第四子。長子諸樊為王,欲以兄弟傳國,諸樊死傳弟余祭,余祭死傳余昧,余昧死欲傳季札,季札不受,讓給余昧之子僚。季札封于延陵,故稱延陵季子,死后立廟奉祀。原有三廟,現只存南廟,廟后為季子墓,廟前立有“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碑。世稱十字碑。
- 陵口*
-
在丹陽市陵口鎮(zhèn)東南隅。是南朝齊梁兩代陵墓入口處。為蕭港(亦稱蕭塘河)入運河之口,陵墓都集中蕭港沿岸。齊梁兩代建都建康(今南京),當時王子公卿謁陵,都從秦淮河上溯破崗瀆,過二十四埭,到丹陽,再從陵口進蕭港至各陵。有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齊武帝蕭賾景安陵、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建陵、梁武帝蕭衍修陵、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以及金家村和水經山村失考墓等。
- 墓曾遭盜掘或破壞,現在遺存的僅是墓前的一些石刻,其中有神道石柱、石麒麟、石天祿、石辟邪等,是一群精致而又宏偉的石雕藝術。此處為蕭、梁陵墓的門戶,在蕭港口兩岸立有二石獸,一為石麒麟(獨角),一為石天祿(雙角),體積龐大,為丹陽六朝陵墓石刻中最大的一對石獸。解放前二石獸倒埋在土內,1956年從土中挖出,重新安放。
- 達賢廟
- 在揚中市。
- 水師衙門遺址
- 在揚中市。
- 東岳廟
- 在三茅鎮(zhèn)4.5公里的三躍鎮(zhèn)。
- 隆昌寺無梁殿
-
在句容市寶華山上。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全部用磚壘砌,不用寸木,殿的裝飾都用磚雕制成。在古銅殿兩側,有左右兩無梁殿,都是樓閣式。殿頂重檐九脊,內部系磚壘成的拱券,外部是仿木結構殿堂形式的磚雕。
- 南朝蕭績墓石刻
-
在句容市石獅溝村東南。蕭績是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子,死于中大通元年(529年)。墓前遺存石獸和石柱各一對,石獸兇猛健美。二石柱高6米多,上刻“梁故侍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康簡王之神道”,是六朝陵墓最大的石刻之一。
- 茅山九霄萬福宮
- 在句容市。
- 三宮五觀
- 在句容市茅山鎮(zhèn)。
- 紹隆寺
-
- 圌山報恩塔
-
因位于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層,每層有磚疊砌的腰檐,塔端聳立著葫蘆銅頂。附近群眾有“清明”登圌山游覽的習慣。傳說建塔時因山高路遠,建筑材料運輸困難,乃命登山者每人攜帶塔磚上山,因而又有“萬人塔”之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侵略軍竄犯鎮(zhèn)江時,當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監(jiān)視英國兵船的動向。
- 斷山墩遺址
- 在丁崗鎮(zhèn)東南平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