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物
常州市
- 蕭承之(384-447)
- 齊高帝蕭道成父。東晉末年歷建威府參軍,安國、汶山二郡太守。宋文帝時遷濟南太守。元嘉七年劉彥之北伐失敗,北魏南寇濟南。他率數(shù)百人保全孤城。元嘉十年(433)遷漢中太守,隨梁州刺史蕭思話擊退氐帥楊難當,收復梁州,以功封晉興縣五等男。官至右軍將軍。蕭道成稱帝后,追尊宣皇帝。
- 蕭道生
- 齊高帝次兄。宋世官至奉朝請,卒。齊建元元年(479),追封始安王,謚號貞。子鸞即帝位,追贈為景皇帝。
- 齊高帝(427-482)
- 即蕭道成,字紹伯。南蘭陵(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南朝蕭齊開國皇帝。初事南朝宋,以功拜建康令。宋明帝即位,封為輔國將軍,討平叛亂,軍功顯赫,遷南兗州刺史,進爵為公。元徽五年廢劉昱,立劉準為帝。功封司空,竟陵郡公,進位相國。建元元年春,劉準讓位于蕭道成。建國號齊,即歷史上的齊高帝。
- 齊武帝(440-493)
- 即蕭賾。小名龍兒,廟號世祖。南朝宋時歷贛令、廣興相、江州刺史、中軍大將軍。齊國建立,立為太子。建元四年(482年)即位。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減免稅賦,貸民良種。并力圖革除婚喪奢糜弊俗。在位十一年卒。
- 齊廢帝郁林王(473-494)
- 即蕭昭業(yè)。字元尚,小名法身。齊文惠太子長子。初封南郡王。文惠太子卒,立為皇太孫。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卒,繼帝位。在位沉湎酒色,與父姬淫通,信用佞邪,賞賜無度。次年為鎮(zhèn)軍將軍蕭鸞所殺,以王禮賓葬。
- 齊廢帝海陵王(480-494)
- 即蕭昭文。齊文惠太子第二子。初封臨汝公,郁林王即位,進封新安王,授楊州刺史。隆昌元年(494)郁林王廢,被立為帝,改元延興。同年又被廢為海陵王,旋被殺,謚恭王。
- 齊明帝(452-498)
- 即蕭鸞。字景棲,小名玄度,廟號高宗。齊皇族。少孤,為齊高帝撫養(yǎng),封西昌侯。歷郢州、豫州刺史、尚書仆射。郁林王即位后,以大將軍輔政。先后廢郁林王、海陵王,遂自稱帝。在位儉約,廢齊武帝所起新林苑,還地百姓。但以皇族支庶即位,性多猜疑,累誅殺大臣,國勢漸衰。永泰元年病卒。
- 齊廢帝東昏侯(483-501)
- 即蕭寶卷。字智藏,齊明帝蕭鸞第二子。本名明賢,蕭鸞輔政后改名。建武元年(494年)立為皇太子,永泰元年(498)即帝位。為政暴虐,肆意殺戮大臣,賦斂煩苛,生活荒淫,大修殿臺樓閣,百姓貧困,國勢日衰。后雍州刺史蕭衍等起兵圍建康,城破被殺。和帝立,追謚為東昏侯。
- 齊和帝(488-502)
- 即蕭寶融。字智昭,齊明帝蕭鸞第八子。建武元年(494年)封隨郡王,永元元年(499年)改封南康王,授荊州刺史。永元二年,雍州刺史蕭衍、荊州長史蕭穎胄起兵攻建康,奉其為相國,次年稱帝。中興二年(502年)禪位于蕭衍,降號巴陵王,旋卒。
- 蕭嶷(444-492)
- 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初為太學博士,宋末累遷至荊州刺史。齊國建立,遷揚州刺史,封豫章郡王,至齊武帝時,累加太子太傅,中書監(jiān)。為政寬厚,得朝野歡心,位極人臣,不謀權勢,故不為帝王所忌。不營財利,死后第庫無現(xiàn)錢。永明十年卒,追贈丞相,謚號文獻。
- 蕭映(458-489)
- 齊高帝第三子。宋世歷著作佐郎、寧朔將軍、南兗州刺史。齊國建立,封臨川王,授揚州刺史。善吏治,令行禁止。善騎射、書法、解聲律。后歷荊州刺史、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永明七年卒,謚號獻。
- 蕭晃(460-490)
- 齊高帝第四子。有武力,便弓馬。宋世歷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豫州刺史。齊國建立,封長沙王。以擅殺典簽為高帝所責。武帝時,又以私蓄兵仗不受信用,歷南徐州刺史、丹陽尹。永明八年卒,謚號威。
- 蕭曄(467-494)
- 齊高帝第五子。封武陵王。高帝時為會稽太守,武帝時以數(shù)忤旨,不受信任與重用,久不用為方鎮(zhèn),及授以江州刺史,百日即征還,累不得志。武帝崩,遺詔為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定議立太孫為帝。隆昌元年卒,謚號昭。
- 蕭鏘(469-494)
- 齊高帝第七子。封鄱陽王。歷雍州、江州刺史,有寵于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遷為領軍。郁林王時為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深受信任與重用,郁林王欲誅蕭鸞,鏘勸阻而止。及蕭鸞專政,武帝舊將擁鏘誅鸞,為鸞所殺。
- 蕭鑠(470-494)
- 齊高帝第八子。時鄱陽王鏘好文章,鑠好名理,世人稱為“鄱桂”。歷南徐州刺史、中書令。海陵王時官至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后為蕭鸞所殺。
- 蕭鋒(475-494)
- 齊高帝第十二子。封江夏王。歷南彭城、平昌二郡太守,徐州刺史。郁林王時召為侍中,領驍騎將軍。有勇力,上書譴責蕭鸞殺諸王。為蕭鸞遣人所殺。
- 蕭銳(476-494)
- 齊高帝第十五子。封南平王。齊武帝時為左民尚書,以朝直勤謹,遷湘州刺史。郁林王時進號前將軍。海陵王時,為鸞遣兵所殺。
- 蕭鏗(477-494)
- 齊高帝第十六子。封存宜都王。初為游擊將軍,永明十一年(493)遷南豫州刺史。時有盜發(fā)境內(nèi)古冢,內(nèi)有金銀珪璧等物,他遣人修復,財寶一毫不取。次年為蕭鸞所殺。
- 蕭鉉(480-498)
- 齊高帝第十九子。封河東王。歷徐州刺史、中書令。齊明帝誅高帝、武帝子孫,以鉉年少得免。建武四年(497)王晏以謀立鉉為名謀反,牽連免官。后又為齊明帝遣人所殺。
- 蕭長懋(458-493)
- 小字白澤。齊武帝蕭賾長子。齊建元元年(479)封南郡王,齊武帝即位,立為皇太子。武帝晚年好游樂,以其分掌政事。好奢侈,所修殿堂觀宇,富麗過于皇宮。永明十一年病卒,謚文惠太子。郁林王即位,追尊為文帝。
- 蕭子良(460-494)
- 齊武帝第二子。宋末歷寧朔將軍、會稽查太守。齊國建立,封聞喜縣公。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授司徒。禮才好士,廣交賓客。又篤信佛教,招集名僧講解佛法。郁林王時進位太傅。隆昌元年卒,謚號文宣。
- 蕭子卿(468-494)
- 齊武帝第三子。建元元年(479)封臨汝縣公。武帝即位,封廬山陵王。歷郢州、荊州刺史,在州用具服飾,多違制度。后遷為南豫州刺史,赴任途中以部伍作水軍為戲,為武帝所知,免官。郁林王時復授以驃騎將軍、司徒,尋又被殺。
- 蕭子響(468-489)
- 齊武帝第四子。封巴東郡王。歷豫州、江州刺史。少好武,私養(yǎng)勇士六十余人,又欲以錦袍絳襖與蠻交易器仗,為荊州長史劉寅等密啟朝廷。事發(fā),乃殺劉寅等,舉兵攻朝廷軍,兵敗歸降。賜死,貶魚復侯。
- 蕭子敬(472-494)
- 齊武帝第五子。初封應城縣公,改封安陸王。歷南兗州、荊州刺史,丹陽尹,郁林王時進號征北大將軍,出鎮(zhèn)南兗州。海陵王時加號侍中。后為蕭鸞遣軍所殺。
- 蕭子懋(472-494)
- 齊武帝第七子。初封江陵公,改封晉安王。歷南豫州、南兗州、湘州刺史。好讀書,撰有《春秋例苑》三十卷。郁林王時為雍州刺史,見幼主新立,私造器仗,作自全之計,為朝廷發(fā)覺,轉江州刺史。延興元年,欲于江州起兵,事敗被殺。
- 蕭子?。?74-494)
- 齊武帝第八子。初封枝江公,改封隨郡王。有文才,武帝以比魏東阿王曹植。歷中書令、荊州刺史。郁林王立,征為侍中,海陵王時蕭鸞輔政,欲誅高帝、武帝子孫。子隆有才,最先被害,有文集行于世。
- 蕭昭胄
- 南朝齊時人。子良子。襲父爵為竟陵王。后以封境近邊,改封巴陵郡王。齊武帝時為會稽太守,郁林王時為右軍將軍,明帝時為太常。明帝欲誅高帝、武帝子孫,昭胄與弟昭穎逃奔崔慧景,慧景兵敗,復自首投朝廷。后與巴西太守蕭寅結謀,欲誅東昏侯自立,事泄被殺。
- 蕭緬(455-491)
- 道生幼子。初為宋秘書郎、中書郎。齊封安陸侯,武帝時為吳郡太守,政績斐然。及卒,吏民沿沔水悲泣設祭,于峴山立祠祭祀,謚昭侯。明帝建武元年(494),追謚安陸王。
- 蕭遙光(468-499)
- 道生孫。齊武帝時,歷員外郎、中書郎。郁林王時,蕭鸞輔政,誅賞事多與謀議。蕭鸞即位,授以揚州刺史。好吏事,性慘毒,常與明帝參議殺高帝、武帝子孫。明帝卒,受遺詔輔政,謀廢帝自立。永元元年聚荊、豫二州軍隊反,兵敗被殺。
- 蕭遙欣(469-499)
- 道生孫。初為秘書郎。海陵王時,蕭鸞輔政,授兗州刺史。明帝即位,授荊州刺史,封曲江縣公。兄遙光為揚州刺史。權勢并在一門,遙欣多畜武士,為兄外援,欲廢帝擁兄登位,事未成病卒。謚康公,葬用王禮。
- 蕭寶義
- 齊明帝長子。本名明基,后改名。建武元年封晉安郡王,授揚州刺史怪有殘疾,不理事。東昏侯、和帝時,歷司徒、司空。梁受禪,封巴陵郡王。奉齊后,天監(jiān)中(502-519)卒,謚號隱。
- 蕭寶玄(?-500)
- 齊明帝第三子。封江夏郡王,授郢州刺史。東昏侯時授南徐、兗二州刺史。娶尚書令徐孝嗣女為妃,孝嗣被殺,被逼與妃離絕,遂懷怨望。永元二年,崔慧景舉兵,寶玄響應,隨至建康,及兵敗,為東昏侯所殺。
- 蕭衍(464-549)
- 南蘭陵(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即南朝梁武帝。漢蕭何之后,齊高帝蕭道成族弟,曾任齊雍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南齊中興元年(501年),乘齊內(nèi)亂,起兵奪取帝位,次年滅齊,建立梁朝。公元502年-549年在位。提倡佛教,大建寺院,舍宅為寺,并三次舍身同泰寺。梁太清元年(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后因侯景作亂,使江南經(jīng)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他亦困餓而死。蕭衍長于文學,精通樂律。
- 梁簡文帝(503-551)
- 即蕭綱,字世纘,小字六通。梁武帝第三子,廟號太宗。初封晉安王。中大通三年(531)立為皇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害梁武帝,扶其繼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殺。善詩賦經(jīng)義,然詩頗輕艷,時稱“宮體”。
- 梁元帝(508-554)
- 即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廟號世祖。初封湘東王,授荊州刺史。侯景叛亂,他遣將王僧辨平定侯景,于江陵建都稱帝。承圣三年,蕭察引西魏軍攻破江陵被俘殺。好文學。
- 梁敬帝(542-557)
- 即蕭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梁元帝第九子。太清三年(549)封興梁侯,承圣元年(552)封晉安王,次年授江州刺史。及元帝為西魏所殺,梁將王僧辨立蕭淵明為帝,以其為皇太子。陳霸先殺王僧辨,廢蕭淵明,立其為帝。太平二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廢為江陰王,旋又被殺。
- 蕭懿(?-500)
- 梁武帝長兄。初為齊邵陵王行參軍,累遷至梁、南秦二州刺史。在州抗擊北魏軍南攻,又遣軍攻克北魏六戍,邊境前安,召為尉卿。裴叔業(yè)據(jù)豫州反,授豫州刺史,率軍討叛。又奉召進京平崔慧景之亂,遷尚書令。以功高為東昏侯所忌,被殺。梁追封長沙郡王,謚號宣武。
- 蕭統(tǒng)(501-531)
- 梁武帝長子。世稱昭明太子。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立為太子。三歲受《孝經(jīng)》、《論語》,五歲遍讀“五經(jīng)”,悉能成誦。五年(506年),出居東宮。東宮藏書三萬卷,他引納賢士,相與商榷古今,一時才人并集。又招文學名士,編集《文選》三十卷,世稱《昭明文選》,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影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
- 蕭綜
- 梁武帝第二子。天監(jiān)三年(504)封豫章郡王。有才學,善作文,歷為南徐州刺史、丹陽尹。其母吳淑媛初為齊東昏侯宮人,后歸梁武帝,七月生綜。綜自以為東昏侯子,常懷異志。普通六年督眾北伐,遂奔北魏,魏封丹陽王,自改名纘,字德文,為東昏侯服喪。大通二年(528),欲與齊建安王蕭寶寅同反,為魏人所殺。
- 蕭紀(506-551)
- 梁武帝第八子。少勤學,有文才。天監(jiān)十三年(514)封為武陵郡王。歷丹陽歷尹、江州、揚州、益州刺史。侯景圍建康,紀不赴援。武帝卒,于蜀稱帝,改年號為天正,署置百官。太清五年,率軍東下,以討侯景為名,將攻荊州,為梁元帝敗,被殺。
- 蕭正德
- 梁武帝六弟蕭宏第三子。蕭衍養(yǎng)以為子。梁國建立,未能立為太子,遂心懷不滿。普通六年(525)逃奔北魏,次年又逃歸。中大通四年(532)授吳郡太守,封臨賀郡王。侯景謀反,推其為天子,改撲號為正平元年。景攻下建康,恢復太清年號,降號大司馬,旋又被殺。
- 蕭大器(523-551)
- 梁簡文帝蕭綱嫡長子。初封宣城郡王,歷為中衛(wèi)將軍、揚州刺史。大清三年(549)蕭綱即位,立為皇太子。大寶二年為侯景所殺。元帝時追謚哀太子。
- 蕭方矩(?-554)
- 梁元帝蕭繹第四子。初封南安縣侯、授湘州刺史。蕭繹承制,拜王太子。改名元良。承圣元年(552)立為皇太子。西魏破江陵,與元帝一同被殺。敬帝追謚愍懷太子。
- 蕭思話(406-455)
- 南蘭陵人。少好書史,善彈琴,能騎射。初為瑯邪王大司馬行參軍。宋文帝時為青州刺史,檀道濟北伐失利,蕭棄鎮(zhèn)南逃,被免官。復受任為梁、南秦二州刺史,收復漢中。劉駿討元兇劉劭,他起兵響應。劉駿即帝位,授以中書令、丹陽尹。官至郢州刺史。卒,謚穆侯。
- 蕭斌
- 南朝宋時人。蕭思話從兄弟。初為彭城王劉義康大將軍諮議參軍、豫章太守。歷南蠻校尉、侍中、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元嘉二十七年(450)統(tǒng)眾軍北伐,攻克樂安等地,圍滑臺不克,退兵,被免官。后復用為南平王劉鑠右軍長史,隨劉劭弒文帝,劉劭即位,授尚書仆射、領軍將軍。劉劭敗,后為孝武帝所殺。
- 蕭惠開(423-471)
- 南蘭陵人。初名慧開,后改慧為惠。初為秘書郎,累遷至黃門侍郎,以與侍中何偃不和,免官。復遷至益州刺史,在任多誅殺,為蜀人所不附。宋明帝時,晉安王劉子勛反。他舉兵響應。及晉安王敗,益州諸郡乘機起兵圍州城。為明帝所赦,得還建康。后為南東海太守。以不得志,病卒。
- 王敬則(?-498)
- 晉陵南沙(今江蘇常州市東)人。初為宋宮內(nèi)禁衛(wèi)軍隊主,與壽寂之等殺前廢帝,擁立宋明帝即位,后又與楊玉夫殺蒼梧王,推蕭道成輔政。荊州刺史沈攸之反,他殺禁衛(wèi)軍中欲響應者。齊國建立,遷南兗州刺史,封尋陽郡公,歷任重職,官至開府儀同三司。齊明帝立,以高帝、武帝舊臣,為明帝猜忌,出為會稽太守。永泰元年(498)聞齊明帝病重,舉兵反,攻至晉陵,兵敗被殺。
- 蕭赤斧(430-485)
- 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宋孝武帝時,竟陵王誕反,赤斧隨沈慶之圍城有功,封永安亭侯,遷錢塘令。善于理政,任滿為百姓所留。齊世遷為雍州刺史,在州不營私利,勤于奉公,進封南豐縣伯。武帝時,官至太子詹事、給事中。卒,家無儲積,無絹為衾。謚懿伯。
- 蕭穎胄(462-501)
- 赤斧長子。好文義。歷秘書郎、中書郎、衛(wèi)尉。東昏侯時為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時東昏侯誅戮大臣,方鎮(zhèn)各懷異計。永元二年(500)與雍州刺史蕭衍共起兵,擁立和帝于江陵即位,自為侍中、尚書令。發(fā)兵進攻建康,平郢、江二州時,于江陵發(fā)病卒,謚號獻武。
- 蕭惠基(430-488)
- 南蘭陵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初為著作佐郎。宋明帝時,兄惠開于益州抗拒朝廷,惠基奉使招降惠開,歸不論功。宋末姊夫桂陽王休范、妹夫劉秉先后反,惠基皆不與同,以是深受蕭道成信任與重用。齊國建立,歷衛(wèi)尉、侍中、太常。善隸書、奕棋、解音律,性恬淡,不慕權勢。永明六年卒,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 蕭介
- 祖籍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少博涉經(jīng)史,善作文。齊為著作佐郎。入梁,歷尚書金部郎、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二年(536)武陵王為揚州刺史,召為長史,在職清白。漸遷至都官尚書,為武帝所重,常議軍國大事。中大同二年(547)稱疾辭職,拜為光祿大夫。年七十三卒于家。
- 蕭洽(471-525)
- 介從父兄。少好學博覽。善作文。齊為國子生,舉為明經(jīng),授著作佐郎。入梁,歷太子中舍人、南徐州治中。州有職吏數(shù)千人,前后居治中者皆至巨富。洽不受饋贈,妻子不免饑寒。遷通直散騎常侍、臨海太守。奉敕撰同泰寺、大愛敬寺塔銘、當涂堰碑,文皆華美。官至司徒左長史卒。
- 蕭摩訶
- 南朝陳時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驍通善戰(zhàn),初為侯安都步將,以平留異、歐陽紇功,累遷巴山太守。太建五年,隨都督吳明徹北伐,以功封廉平縣侯。后征為右衛(wèi)將軍。始興王叔陵行刺后主,摩訶率兵追斬。后主即位,授車騎大將軍、封綏建郡公。以其女為皇太子妃。陳亡入隋,授開府儀同三司。以與隋漢王諒謀反,被殺。
- 蕭景(477-523)
- 梁武帝從父弟。齊歷晉安王國左常侍、永寧令,居縣政為百城第一。梁國建立,封吳平縣侯,授南兗州刺史。在州明而有威,文案無滯,吏不敢欺。轉雍州刺史,于州修城壘,勸農(nóng)桑,州內(nèi)盜寇絕跡。后歷領軍將軍、監(jiān)揚州刺史、郢州刺史。普通四年卒,謚號忠。
- 蕭勃
- 景子。梁末仕至定州刺史,封曲江縣侯。廣州刺史元景仲舉兵響應侯景,為西江督護陳霸先所殺,勃遂占據(jù)廣州。敬帝時,累進位太尉、太保。陳禪代梁,舉兵不從,兵敗被殺。
- 蕭淵明
- 梁宗室。封貞陽侯。太清元年(547)為豫州刺史,都督諸軍北伐,至呂梁兵敗,為東魏所俘,授以散騎常侍。及西魏破江陵,北齊乃送淵明至建康,立為帝。陳霸先立敬帝,降號為建安王。旋病卒,北齊追謚為閔皇帝。
- 蕭見理
- 梁宗室。性兇粗,不為宗室所重。父正德為侯景立為帝,以其為太子。招聚群盜,常于夜間搶劫,后中流矢死。
- 蕭賁
- 梁宗室。侯景圍建康,賁出投景,為監(jiān)造攻具,以攻臺城。南康王會理謀襲侯景,賁又告密,景乃封其為竟陵王,改姓侯氏。后仍為侯景所殺。
- 蕭?。ǎ?552)
- 梁南平王偉世子。初為雍州刺史,年少不知庶務,委政賓客,群小乘機漁利,以此被召還。更改作學問的志向,后所歷皆有善政。梁末為郢州刺史,元帝授以尚書令、司空。大寶三年卒,謚靖節(jié)王。
- 蕭修
- 梁鄱陽王恢子。以王子封宜豐侯。九歲通《論語》,十一歲能作文。歷為衛(wèi)尉卿,梁、秦二州刺史。在漢中七年,移風易俗,人號慈父。侯景之亂,漢中為西魏所占,乃詣荊州歸元帝,授湘州刺史。敬帝時,進號太尉、太保。病卒,時年五十二。
- 蕭棟
- 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孫。侯景廢簡文帝,立其為帝,改年號為天正。未幾,禪讓與景,降封淮陰王。侯景兵敗,為元帝所殺。
- 蕭莊
- 梁元帝孫。初封永嘉王,敬帝時出質(zhì)北齊。陳禪代安梁,王琳于郢州扶其即帝位,改年號天啟,署置百官。王琳兵敗,復逃歸北齊,齊封梁王。后卒于鄴。
- 蕭瑀(574-647)
- 字時文,梁宗室。幼封新安郡王。隋時歷官內(nèi)史侍郎、河池郡守,曾獻計解煬帝雁門突厥之圍。奉召入唐,封宋國公。高祖時官至尚書右仆射、中書令,預定國典朝儀,主持內(nèi)外考選,執(zhí)掌大權。唐貞觀初任尚書左仆射。后因與封倫、房玄齡頗有異同,改任他官,后又參知政事。性急善變,禮佛甚篤。晚年不得志。初謚肅,改謚貞褊公。圖象凌煙閣。
- 胡宿(996-1067)
- 常州晉陵人。第進士,為揚子尉??h水災,率公私船救活數(shù)千人。歷館閣???,知湖州,知制誥,知審官院、審刑院等。嘉祐六年(1061),拜樞密副使。以老,數(shù)乞辭位。治平三年(1066),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為人謹慎、忠實,內(nèi)剛外和,清廉儉樸,無毫發(fā)為私。次年,以太子少師致仕,未拜而死。贈太子太傅,謚文恭。
- 胡宗炎
- 宿子。第進士。為國子大宗正丞,開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哲宗死,遼使來京師吊祭,以鴻臚少卿迎境上。還,升鴻臚卿。旋以直龍圖閣知潁昌府,徙知密州。工詩,藻思清婉,為歐陽修贊賞。
- 胡宗愈(1029-2094)
- 宿從子。第進士。歷光祿丞、集賢校理兼史館檢討、同知諫院等。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出通判真州。元祐初,授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獻《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為諫議大夫王覿等攻擊,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得安居。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贈左銀青光祿大夫。
- 胡宗回
- 宿從子。以蔭登進士第,累遷吏部郎中。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坐捕平民致死,降集賢殿修撰,知隨州,改慶州。遣王愍占邈川等地,激起吐蕃郎阿章反抗。又遣王吉、魏釗、種樸等將率領部進擊,皆戰(zhàn)敗死,遂罷知蘄州。后授樞密直學士,徙永興、鄭州、成德軍,復坐事去。大觀中,卒。贈銀青光祿大夫。
- 張守(?-1145)
- 常州晉陵人。崇寧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授宣德郎,遷監(jiān)察御史。建炎初,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又奏請大臣以選將治兵為急務。三年(1129),遷御史中丞,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四年(1130),除參知政事,被劾,以資政殿學士知婺州,旋改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撫使。后徙知紹興府。不滿秦檜擅權。卒,謚文靖。
- 丁允元(?-?)
- 常州人。南宋時官太常寺中官少卿。淳熙十六年(1189年)因請減免鹽鐵等稅,被謫知潮州。任職期間,為潮州湘子橋增建西岸六座橋墩,遷建筆架山韓愈祠,創(chuàng)置六齊興學。促使潮郡文化發(fā)展。
- 向士璧(?-1261)
- 常州人。南宋紹定進士。曾知黃州、峽州(今湖北黃岡、宜昌),捐家資百萬供軍費。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率軍攻涪州(四川涪陵市),奉命往援,數(shù)立奇功,遷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湖南長沙市),升湖南制置副使。景定元年(1260年),堅守潭州,擊退元軍。賈似道入相,嫉其功,貶漳州(屬福建),被害。
- 潘思榘(1695-1752)
- 江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雍正進士。歷官廣東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安徽巡撫、福建巡撫。乾隆中,曾先后疏請興瑤族義學,定平糶時間,禁墾占官湖,籌劃農(nóng)田水利,皆得準行。所任地方,多有政績。乾隆十七卒。
- 左輔(1751-1833)
- 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末期進士。官歷知縣、知府至湖南巡撫。嘉慶中,長期為官于安徽府縣,頗得民心,有聲譽。減湖南苗疆租谷,免其逋租,禁差役入苗寨,準苗民食川鹽。道光三年(1823)離官,十年后卒。
- 劉逢祿(1776-1829)
- 常州府人。年二十五以稟生拔貢,與李兆洛齊名,稱“常州二甲”。清嘉慶進士,改禮部主事,凡十二年,恒以經(jīng)術決事,為眾所欽服。生平于學務深造自得,與莊存與同為清“常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
- 惲祖翼
- 江蘇湖陽(今江蘇常州)人。同治舉人。歷官知縣道員至浙江布政使、巡撫。光緒中,任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jiān)督。創(chuàng)設襄樊報水宅以杜船患。興修浙江水利,開嘉興泖河,疏港建閘;浚杭州上塘河,改建上虞土塘為石塘。義和團運動時,參加“東南互?!?,上疏請整頓軍營積弊,得準推行于各省。
- 盛宣懷(1844-1916)
- 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鴻章幕府,歷任輪船招商局會辦、天津河間兵務道、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華盛紡織總廠督辦、鐵路總公司督辦、工部左侍郎、會辦商務大臣、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經(jīng)理、郵傳部尚書等職。利用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yè),并出買錢路與礦山權利。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任皇族內(nèi)閣郵傳部大臣時,以“鐵路國有”名義,將商辦川漢、粵漢干線路權作抵,大借外債,激起鐵路風潮。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以誤國首惡罪革職。民國元年(1912年)亡命日本,繼續(xù)出賣漢冶萍企業(yè)。
- 屠寄(1856-1921)
- 常州府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應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聘,入粵,供職廣雅書局,兼廣東輿地局總纂。光緒十九年中進士,歷任工部主事、黑龍江輿地局總辦、京師大學堂正教習、奉天大學堂總教習、浙江淳安知縣、浙撫幕僚、南通國文專修館館長等職。辛亥革命后被公舉為常州民政長。民國2年(1913年)袁世凱篡權,自此專心著述。民國6年應聘任國史館總纂。長于史地之學,尤精通蒙古史。晚年信佛,熱心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
- 趙元任(1892-1982)
- 語言學家。常州人。1910年畢業(yè)于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后赴美國入康奈爾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康奈爾大學物理教授。1920年回國,任清華大學研究部導師。1921年任哈佛大學中文講師。1922年發(fā)表自行創(chuàng)制的羅馬字拼音式。后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主任,從事全國方言調(diào)查。1938年赴美國,任教于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1945年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代表團代表、美國語言學會會長。后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學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國音新詩韻》、《國語問題》等,譯有《阿麗思漫游奇境記》,有《趙元任歌曲選》。
- 洪深(1894-1955)
- 戲劇活動家,影劇編導。常州人。1916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同年赴美國學燒瓷工藝。后入哈佛大學、波士頓演員表演藝術學校學習戲劇。1922年回國任復旦大學、暨南大學教授。曾領導上海戲劇協(xié)社、復旦劇社,參加南國社、明星電影公司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創(chuàng)作話劇《趙閻王》、《五奎橋》和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導演話劇《少奶奶的扇子》、電影《鐵板紅淚錄》等。是中國新興話劇的奠基人之一??谷諔?zhàn)爭時期,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戲劇科科長。后在重慶、桂林等地導演了《法西斯細菌》、《祖國在呼喚》等話劇。建國后,歷任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局長、對外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劇協(xié)第一屆副主席。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有《洪深文集》(4卷)。
- 張?zhí)祝?898-1927)
- 江蘇常州人。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學。1919年投身于五四運動。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1年春赴蘇聯(lián),任共產(chǎn)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出席共產(chǎn)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任青年團中央書記。1927年被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七月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中共八七會議,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旋到廣州主持武裝起義準備工作,兼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廣州起義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指揮。12月11日領導廣州起義,建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陸軍委員。12日下午主持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會后遭敵人襲擊,不幸犧牲。
- 瞿秋白(1899-1935)
- 江蘇常州人。1919年參加五卅運動。次年10月以北京《晨報》記者身份赴蘇聯(lián),寫了大量通訊報導。1923年1月回國,到廣州參加中共三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新青年》季刊主編。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一大,被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zhí)行委員。1925年1月參加中共四大,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任中央宣傳部委員。參與領導上海五卅運動。1927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參加中共五大,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曾著文系統(tǒng)批判陳獨秀、彭述之的右傾錯誤。參與決定發(fā)動南昌起義。
- 大革命失敗后,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政治方針,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任中共中央書記兼中共宣傳部部長、中共農(nóng)民委員會書記。曾犯“左”傾盲動主義錯誤。1928年6月在莫斯科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作政治報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團長。出席共產(chǎn)國際六大,被選為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0年秋回國,主持召開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錯誤,任中共中央常務委員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 1931年初被錯誤地撤銷中央政治局委員及常務委員,受到王明“左”傾領導者的排斥打擊。后從事黨的文藝工作。曾與魯迅在上海開辟并堅持革命的第二戰(zhàn)場,反對國民黨文化“圍剿”。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1933年2月調(diào)到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工作,任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政府主席團委員,任人民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兼中華蘇維埃大學校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江西堅持斗爭。參與領導組織南方游擊戰(zhàn)爭。1935年初因肺病嚴重,經(jīng)組織決定到上海就醫(yī)。2月24日轉到福建長汀濯田區(qū)水口鎮(zhèn)水徑村,不幸被敵軍捕俘。在獄中備受酷刑,嚴守黨的機密。同年6月18日于長汀中山公園從容就義。
195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2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把他的遺骨安葬在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同志生前曾任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及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圖為瞿秋白同志遺體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敬獻的花圈。
圖為遺骨入穴前向烈士致哀。左起為葉圣陶、許廣平、董必武、周恩來、康生、彭真、陸定一、周建人。
- 大革命失敗后,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政治方針,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任中共中央書記兼中共宣傳部部長、中共農(nóng)民委員會書記。曾犯“左”傾盲動主義錯誤。1928年6月在莫斯科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作政治報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團長。出席共產(chǎn)國際六大,被選為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和主席團委員。1930年秋回國,主持召開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錯誤,任中共中央常務委員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 楊小仲(1899-1969)
- 電影導演。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建國后,歷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中國影協(xié)第三屆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導演的影片有《蘭蘭和冬冬》、《寶葫蘆的秘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 史良(1900-1985)
- 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法學家。江蘇常州人。字存初。女。1919年在五四運動中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領導全市學生罷課。1927年畢業(yè)于上海法科大學。1931年開始在上海執(zhí)行律師業(yè)務,任上海律師公會執(zhí)委。多次為受迫害的中國共產(chǎn)黨員和進步人士出庭辯護,進行營救。1935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上海婦女界救國會,被選為理事。1936年11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等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是救國會“七君子”之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獲釋。后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司法部部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lián)第二至四屆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劉靖基(1902-1997)
- 常州人。曾任常州大成紗廠經(jīng)理、上海安達紗廠總經(jīng)理。建國后,歷任上海安達紡織廠總經(jīng)理,上海大隆機器廠、南京江南水泥廠董事長,上海市棉紡織工業(yè)公司經(jīng)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上海市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lián)副主席、名譽副主席,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 方重(1902-1992)
- 江蘇常州人。外國文學研究家、比較文學家、翻譯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yè)后赴美攻讀英美文學。1927年回國,在南京任第四中山大學英國文學教授。1931年任武漢大學外文系主任。1947年后,先后任浙江大學、華東師大、復旦大學教授。1957年起,調(diào)任上海外語學院西語系主任。他是中國研究英國作家喬叟的著名學者。主要著作有《英國詩文研究集》,譯作《喬叟全集》、莎士比亞詩劇《查理三世》、《陶淵明詩文選譯》等。
- 姜椿芳(1912-1987)
- 翻譯家。常州人。曾任共青團哈爾濱市委、滿洲省委宣傳部部長。1936年到上海后,任中共上海局文委文化總支部書記、《時代》周刊主編。1945年主辦《時代日報》,并任總編輯和時代出版社社長。建國后,歷任上海俄文學校校長,上海市文化局對外聯(lián)絡處處長,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副局長、顧問。參加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和《斯大林全集》的編譯和部分譯文的定稿工作。1978年后主持籌辦《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工作。后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一、二屆會長。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 楊澄中(1913-1987)
- 核物理學家。常州人。1937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物理系。后留學英國。1950年獲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蘭州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全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
- 呂保維(1916-2004)
- 無線電物理學家。常州人。193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電機系。1944年獲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7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我國無線電波傳播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 吳階平(1917-2011)
- 泌尿外科學家。常州人。1942年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1947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1948年回國。建國后,歷任北京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院長、教授,北京第二醫(yī)學院院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泌尿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 瞿維(1917-2002)
- 作曲家。常州人。1935年畢業(yè)于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師范系。曾任延安魯藝教師、東北音樂工作團副團長、東北魯藝音樂系主任。1955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1959年回國。歷任上海交響樂團作曲,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作品有歌劇《白毛女》(與人合作)、交響詩《人民英雄紀念碑》、鋼琴獨奏曲《花鼓》、歌曲《工人階級硬骨頭》等。
- 周璇(1920-1957)
- 電影女演員。常州人。1930年入聯(lián)華歌舞班習藝。后成為歌星。1933年后在“藝華”、“明星”、“國泰”、香港“永華”等影業(yè)公司主演《馬路天使》、《孟姜女》、《夜店》、《憶江南》、《清宮秘史》等影片。建國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主演影片《和平鴿》。
- 吳蔚然(1920-2016)
- 外科學家。常州人。1946年畢業(yè)于華西協(xié)合大學醫(yī)學院。曾任北平中和醫(yī)院、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師。建國后,歷任協(xié)和醫(yī)院外科副主任,北京醫(y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 趙如蘭(Rulan Chao Pian)(1922-2013)
- 音樂學家。音樂家、語言學家趙元任之女。是第一位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音樂專家,也是哈佛大學首位華裔女教授。在哈佛女校 Radcliffe 取得西方音樂史學士、碩士學位。她研究音樂、了解音樂,學的是音樂結構分析、音樂與社會關系等。在早年錄影設備沉重的時代,趙如蘭就背著器材到處“采風”。年屆70,仍然大江南北奔波。在她的學識背后,有著扎實的田野基礎。趙如蘭自1947年起,即在哈佛大學東亞系及音樂系任教,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訪問教授、臺灣清華大學研究所及中央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后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莊逢甘(1925-2010)
- 空氣動力學專家。常州人。1946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航空系。1947年留學美國。1950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航空研究院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空工業(yè)部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員,中科院物理學數(shù)學部委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xié)第三、四屆副主席。長期從事導彈、火箭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試驗,和計算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
金壇區(qū)
- 蔣猷
- 北宋潤州金壇人。舉進士。政和四年(1114),拜御史中丞兼侍讀。上疏言事,劾孟昌齡、徐鑄等奸邪。遷兵部尚書兼禮制局詳議官。七年(1117),知貢舉,改吏部尚書。靖康初,上奏稱童貫罪大惡極。貫至貶所。遂奉太上皇命還京,累官正議大夫。引疾,授猷閣直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卒。
- 虞謙(?-1427)
- 金壇人。洪武中,由國子生升任刑部郎中、杭州知府。永樂中,任大理寺少卿,右副都御史。曾督兩浙、蘇、松諸府糧。仁宗即位,改任大理寺卿。理獄案能平允。應帝令,上言七事,皆切中時務。有說他奏事不密,泄露于外者。帝怒,降為少卿。楊士奇辯白其誣,命復原職。穩(wěn)重,善詩畫,有才望,然肚量狹隘。宣德二年卒于官。
- 王肯堂(1549-1613)
- 鎮(zhèn)江府金壇人。早年好文史,善書法,精通醫(yī)學。明萬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因疏陳抗倭,觸怒當?shù)?,遂引疾退居故里?;剜l(xiāng)后于行醫(yī)之暇撰寫醫(yī)學著作。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以薦補南京行人司副,終福建參政。生平編著醫(yī)書甚多,其中《登治準繩》四十四卷,后世篆刻成《六科準繩》。又搜集自漢至明歷代醫(yī)學文獻四十四種編成《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250卷。有“神醫(yī) ”之稱。
- 于玉立
- 金壇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二十年曾疏陳時政缺失。因妖書事,被奪官。倜儻好事。而攻東林者,都謂他遙控朝權,以是詆毀東林。居家久,屢召不赴。卒,天啟初,贈尚寶卿。
- 周應秋
- 金壇人。萬歷進士。官工部侍郎。因是魏忠賢門下“十狗”之首,累升至吏部尚書,莊烈帝定魏黨逆案,遣戍死。
- 于敏中(1714-1779)
- 江蘇金壇人。清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修撰、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翰林院掌院學士兼戶部尚書及會試總裁等職。在軍機處近二十年。后因廣收地方官員賄賂,受詰責。死后被撤出賢良殿,剝奪子孫世襲。
- 段玉栽(1735-1815)
- 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舉人。先后充貴州玉屏、四川富順、南溪、巫山諸縣知縣。后辭官閉門著書三十余年。從學于戴震,繼承文字訓詁學及經(jīng)學研究。著作有《六書音韻表》、《說文解字注》、《漢讀考》等。嘉慶二十年卒。
- 馮煦(1843-1927)
- 江蘇金壇人。光緒進士,授編修。屢上疏請圖自強,主張“民為邦本”。光緒二十一年,出任安徽鳳陽知府,歷四川布政使至安徽巡撫。所至有政績,尤以治災賑為著,兩賑江、皖水災。曾任查賑大臣,立義賑會,施及京、直、魯、豫諸省。清政府被推翻,痛哭失聲。十五年后卒。
- 華羅庚(1910-1985)
- 數(shù)學家。江蘇金壇人。初中畢業(yè)后,刻苦自學,成為杰出的數(shù)學家。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數(shù)學研究所、應用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科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學部主任,中國數(shù)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優(yōu)選法統(tǒng)籌法與經(jīng)濟數(shù)學研究會理事長,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二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對數(shù)論、代數(shù)、多復變函數(shù)論等深有研究。三十年代解決了華林、泰利等國際數(shù)學難題。與王元合作完成的近代數(shù)論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應用研究被稱為“華-王方法”。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3年前開始培養(yǎng)的幾個青年數(shù)學工作者,已有一大半完成了世界水平的工作?,F(xiàn)在他又在培養(yǎng)一批研究解析數(shù)論、矩陣幾何及典型群論和多復變數(shù)函數(shù)論的青年數(shù)學家。(1956年)
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的華羅庚和他的學生陳景潤(左)。(1978年)
- 虞光裕(1918-1970)
- 航空發(fā)動機專家。金壇人。1941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44年后,在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工廠和英國格羅斯特飛機工廠從事設計工作。1949年回國。歷任沈陽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廠主任設計師,中國航空研究院發(fā)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1956年領導噴氣發(fā)動機設計工作,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航空發(fā)動機試驗基地。
- 湯定元(1920-2019)
- 固體物理學家。金壇人。1942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物理系。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是中國半導體學科和紅外學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
溧陽市
- 陳名夏(?-1654)
- 江南溧陽(今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后降李自成農(nóng)民軍。順治二年(1645)降附清。歷官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吏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建議撤南京都會,設官如行省。黨附多爾袞和譚泰。曾屢被彈劾,罷官。后復出。順治十一年被大學士寧完我參劾,以結黨營私,包藏禍心等罪,絞死。
- 史貽直(1682-1763)
- 江蘇溧陽人。康熙中期進士。歷康、雍、乾三朝,先后總督福建、兩江、湖廣、直隸等地,官戶、工、兵諸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先后多次上疏論時政得失,甚得雍正、乾隆帝信任。乾隆時,率兵討平湖南苗族土司起事。乾隆二十八年卒。
- 蔡邦華(1902-1983)
- 昆蟲學家。溧陽人。1924年畢業(yè)于日本鹿兒島高等農(nóng)林學校動植物科。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回國后,任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浙江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院長。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員研究員。從事昆蟲學研究五十余年。在螟蟲的發(fā)生、防治與氣候關系的研究中創(chuàng)建了一套預報制度。
- 陶希晉(1908-1992)
- 溧陽人。中央大學法學院肄業(yè)。1932年參與組織領導正太鐵路職工運動和石家莊抗日救亡運動。后任中共石家莊市委書記,正太沿線鐵委書記,晉中特委、晉冀地委、晉東地委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北平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駐石家莊小組中共代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qū)、華北人民政府秘書長。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政務院政法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長、國務院副秘書長兼法制局局長、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科委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 陶魯笳(1917-2011)
- 溧陽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曾任民先隊石家莊總隊隊長,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部長,太行二地委副書記、太行五地委書記、太行區(qū)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書記兼太行軍區(qū)政委。建國后,歷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主任,國家經(jīng)委第一副主任,國防科委主任、政委。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
- 彭少逸(1917-2017)
- 化學家。溧陽人。1939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47年至1949年留學美國。1949年回國后,歷任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化學部委員。主持了合成汽油的芳構化研究。
武進區(qū)
- 鄒浩(?-?)
- 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北宗元豐進士。哲宗發(fā)孟后,元符二年(1099年),又下詔冊立劉賢妃為皇后,疾言諫阻,并累上疏言政事,為宰相章惇削官,羈管新州(廣東新興縣)。徽宗立,召回,復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崇寧四年(1105年),被蔡京等人列為“元佑黨人”,貶謫昭州(廣西平樂縣),五年,始得歸,復直龍圖閣。卒謚忠。
- 薛極(?-1234)
- 南宋常州武進人。以父任調(diào)上元主簿。中詞科。歷知廣德軍,司封郎中、權右司郎中,司農(nóng)卿兼權兵部侍郎等。附史彌遠,為其心腹。嘉定八年(1215),奏請寧宗懷兢業(yè)之念,以圖強盛。十五年(1222),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紹定初,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封毗陵郡公。后加少保,和國公。致仕,卒。
- 謝應芳
- 武進人。篤志好學,潛心研究性理,元至正初,構小室“白鶴溪”上,號“龜巢”。曾輯圣賢格言、古今明鑒為《辨惑篇》。避地吳中,徙居芳茂山,以授業(yè)為生。詩文雅麗蘊藉。卒年九十七。
- 陳洽
- 武進人。好古文,努力學習,與兄濟、弟浚并有名聲。洪武中,因善于書法被推薦授于兵科給事中。建文中,任文選郎中。永樂時,歷任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書,征安南命赴廣西,選士卒從征。大軍出,遂贊軍務,主管軍餉。仁宗時用他掌布、按二司,仍參贊軍務。宣德初,征安南黎利反,中埋伏,大敗,自盡死。贈少保。
- 胡濙(1375-1463)
- 武進人。建文時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永樂元年(1403)升戶科都給事中。五年,帝派他遍行天下,暗察建文帝下落。至十年還,升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拜見帝與宣府,告其所聞,在此之先,傳言建文帝浮海去,帝因此便派太監(jiān)鄭和數(shù)次下西洋去尋,至此懷疑始消除。密疏皇太子監(jiān)國七事,言太子誠敬孝謹,帝悅,仁宗、宣宗、景帝時,歷南京國子祭酒、禮部尚書、太子太師。英宗復位,求去,歷事六朝,任職六十年,中外稱其德。卒,贈太保。
- 徐問
- 武進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歷官廣東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南京戶部尚書。曾被推舉為治行卓異者。有討蒙鋮功。曾上疏言武備八事。居官清廉潔。好學不倦,托病辭官歸。卒于家。隆慶初,謚莊裕。
- 周金(1473-1546)
- 武進人。正德二年(1507)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嘉靖時,歷官延綏、宣府、保定巡撫、南京兵部尚書。邊人甚貧,他為之招商聚粟,廣屯積芻,按時給予食。還有諭撫叛卒功。二十四年致仕歸,歲余卒。贈太子太保。
- 唐順之(1507-1560)
- 武進人。嘉靖八年進士。歷官編修、南京兵部主事、右僉都御史。曾校累朝實錄。有協(xié)謀胡宗憲抗倭功。病死于通州。博學。自天文、地理、樂律、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無不究極原委。盡取古今書籍,剖裂補綴,區(qū)分部居,著為《左》、《右》、《文》、《武》、《儒》、《稗》等六《編》傳世。崇禎中,追謚襄文。
- 唐鶴征
- 順之子,隆慶五年(1571)進士。歷官太常卿,以博學聞名。
- 錢一本
- 武進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歷官廬陵知縣、御史、廣西按察使。上論相、建儲二疏,廷臣爭立太子,他最戇直,帝懷恨,斥為民。歸,潛心研究《六經(jīng)》,濂、洛諸書,尤精心研究《易》學。與顧憲成主東林講習,學者稱“啟新先生”。里居二十五年,卒。天啟初,贈太仆寺少卿。
- 薛應旗
- 武進人。敷教祖父。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由慈溪知縣屢遷南京考功郎中,主京察,違嚴嵩意,貶建昌通判。后官浙江提學副使。博學。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齊名。
- 薛敷教
- 武進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上言彈劾吳時來,反被詹仰庇彈劾為煽惑人心,淆亂國是。詔令歸,省過三年,以教職起用。歷鳳翔教授、國子助教。曾力諫三王并封,救趙南星,被貶光州學正。省母歸,不復仕,家居二十年,力主公允,后與顧憲成兄弟及高攀龍專心講學。卒,贈尚寶司丞。
- 孫慎行(1565-1636)
- 武進人。幼即嗜學。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編修,累官左庶子。數(shù)請假里居,閉門息交,覃精理學。升禮部右侍郎,代理部事。熹宗立,任禮部尚書。上疏論“紅丸”案,力論方從哲之罪。魏忠賢擅政,議修《三朝要典》、《紅丸》之案以慎行為罪魁,被魏黨彈劾,遣戍寧夏。未行,莊烈帝嗣位,赦免。崇禎時,廷推入閣,剛入都,卒。贈太子太保。
- 錢春(?-1639)
- 一本子。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任御史、湖廣按察史、福建右參政。上三疏,告徐兆魁憸邪,為楚宗人訟冤,求釋故宗家屬,復陳采榷之害,抗疏論方從哲為首輔不當,受帝責,調(diào)外任。天啟中,官至光祿卿,被魏忠賢黨彈劾,革職歸。崇禎時,官至戶部尚書,上疏言事違帝意,罷歸,卒。
- 張瑋
- 武進人。少孤貧,取糠粃自食,不輕受人一飯。為薛敷教所知。講學東林書院,從師孫慎行,學以慎獨研幾為宗。明萬歷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廣東提學僉事。因憤建魏忠賢祠,歸家授徒。崇禎時,累遷左副都御史。不久以病歸,卒。福王時,贈左都御史,謚清惠。
- 吳鐘巒(?-1651)
- 武進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由長興知縣至桂林推官。福王立,官禮部主事。魯王起兵,用為禮部尚書。清兵至寧波,從王渡海。入昌國衛(wèi)孔廟,自焚死。
- 惲日初(1601-1678)
- 江蘇武進人。明崇禎副榜貢生。明末,隱居天臺山,拒絕召薦。逃亡浙江、福州、廣州,削發(fā)為浮圖。后助金壇王祈聚眾抗清。兵敗后歸居常州。先后與楊廷樞、劉宗周交游。學識廣博。
- 惲格(1633-1690)
- 字壽平,號南田。江南武進人。惲日初之子。明亡,不應科舉。擅長詩、畫、書法。名列六大家之一。畫以山水、花鳥為長。山水取法元代王蒙,花鳥則師徐熙、黃筌,后專寫生,為一代之冠。往往自畫自題詠自書,世稱“南田三絕”。與王翚為友??滴醵拍曜?。
- 劉熙祚(?-1643)
- 武進人。由鄉(xiāng)舉官興寧知縣??伎冏罴?,征授御史。巡按湖南。歷經(jīng)岳州、長沙至永州。護三王走廣西,復守永州。張獻忠陷城,不屈死,贈太常少卿,謚忠毅。
- 呂宮(1603-1664)
- 武進人。順治四年(1647)一甲第一名進士。歷官吏部侍郎、弘文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善文論,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論》深得順治帝賞識。參與修撰《資政要覽》。后長期病休。康熙三年卒。
- 趙申喬(1644-1720)
- 江南武進人??滴踹M士。歷官浙江、湖南巡撫,左都御史,戶部尚書。為官清廉,以正直稱于時。多次上疏言時政,得康熙帝信任。為戴名世大獄之舉劾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率兵討平湖南鎮(zhèn)苗疆起事,康熙五十九年卒。
- 唐執(zhí)玉(?-1733)
- 江南武進人(今江蘇武進)。康熙后期進士。歷官戶科給事中、兵部尚書署直隸總督、刑部尚書。請查禁“缺主”,修筑密云堤防,措置寄莊田地等,皆得準行。雍正十一年卒。
- 劉于義(?-1748)
- 江南武進人??滴跬砥谶M士。雍正、乾隆兩朝中,先后總督直隸河道及直隸、陜西,官至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屢次上疏論時政,請貯米山西濟賑,寬治直隸劫糧案;籌劃甘、涼農(nóng)墾,水利及直隸河道堤閘,多得準行。雍正末年曾任欽差大臣,駐肅州專理軍儲,頗有政績。乾隆十三年卒。
- 鄒一桂(1686-1774)或(1688-1772)
- 江南武進人。字原褒,號小山。順治九年(1652)狀元鄒忠倚孫。雍正五年進士。工花卉畫,繼惲格為專家。作有《百花卷》。歷官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官至禮部侍郎,加尚書銜。乾隆中,屢上疏言司法、獄政,請禁監(jiān)獄濫用非刑。乾隆三十七年卒。
- 錢度(?-1772)
- 江南武進人。乾隆元年進士。歷官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江安督糧道、河庫道、廣東巡撫、云南布政使??炭坫~本平余,勒索屬員,聚斂貪污巨額金銀。乾隆三十七年被參劾,論罪斬殺。
- 程景伊(?-1780)
- 江南武進人。乾隆早期進士。歷官侍郎、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曾在上書房行走。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出巡,留京師治理政事。當年七月卒。
- 劉綸(1711-1773)
- 江蘇武進人。乾隆初以廩生舉博學鴻詞科,得第一,授編修。累官軍機大臣、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乾隆中,屢出使會訊大案、要案。在軍機處十年,與大學士劉統(tǒng)勛共同輔政,有“南劉東劉”之稱。乾隆三十八年卒。
- 莊存與(1719-1788)
- 常州府武進人。今文經(jīng)學派創(chuàng)始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湖北與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湖南與直隸學政、內(nèi)閣學士、禮部左侍郎等職。畢生提倡今文經(jīng)學。
- 趙翼(1727-1814)
- 常州府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廣西鎮(zhèn)安知府、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等職。后辭官家居,主講揚州安定書院,余時專心著述,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稱“江右三大家”。長于史學,精于考據(jù)。
- 洪亮吉(1746-1809)
- 常州府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乾隆進士。嘉慶二年(1797年),入直上書房。四年入都,曾上書極言弊政,遣戍伊犁。百日后赦歸故里,改號“更生居士”,居家十年。通經(jīng)史、音韻訓詁及地理諸學,論學之著極豐。又工詩文,駢文尤負時譽。
- 孫星衍(1753-1818)
- 常州府陽湖縣(江蘇武進)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刑部郎中、兗沂曹濟兵備道。折平冤獄,治理黃河水患,有政績。嘉慶三年(1798年)以母喪歸里。翌年寓金陵(江蘇南京市),繼任山東糧道,署布政使。晚年主講南京鐘山書院、紹興藤山書院。生平深究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經(jīng)史,工篆隸,尤精???,被袁枚譽為天下奇才。
- 惲敬(1757-1817)
- 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武進)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歷任咸安宮官學教習,浙江富陽、江山、江西新喻、瑞金等地知縣,后署吳城同知。少好駢文,后致力于古文,推崇孔、孟,宣揚“性”、“命”之說。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chuàng)始人。
- 李兆洛(1769-1841)
- 常州府陽湖(今江蘇武進縣)人。嘉慶進士。授武英殿協(xié)修、安徽鳳臺知縣。嘉慶二十年(1815年)以父喪歸里,遂不仕。工詩文、書法,精考證,通音韻、史記、歷算之學,尤擅輿地學。藏書逾五萬卷。
- 費伯雄(1800-1879)
- 常州府武進人。清孟城四大名醫(yī)之一。世業(yè)醫(yī),至伯雄術益精,因久困考場,無意仕進,專攻醫(yī)學,名揚大江南北。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為林則徐治病。還為道光帝治失音等,名遂益顯。學宗張仲景,兼及各家,然不拘泥古人成法。切脈制方,甚為精當,后學多所取法。
- 馬文植(1820-1903)
- 江蘇武進人。清孟城四大名醫(yī)之一。本姓蔣,因其祖先學醫(yī)于馬氏,遂從馬姓。同、光時最負盛名。經(jīng)江蘇巡撫吳元炳推薦,于光緒六年(1880年)應詔入京為西太后治病。太后疾愈,遂賜御書“?!弊旨啊皠沾婢必翌~各一,由此蜚聲醫(yī)壇,人稱“徵君”。其醫(yī)學為多學科,熔傷寒溫病為一爐。
- 吳稚暉(1865-1953)
- 名眺,后改名敬恒,字稚暉。武進人。清朝舉人。曾任北洋學堂教習、南洋公學學長。1901年留學日本。次年回上海參與創(chuàng)辦愛國學社,并為《蘇報》撰文。1905年加入同盟會。次年在法國參與創(chuàng)辦世界社,出版《新世紀》周報。1915年參與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學校長。1927年參與提倡“對共黨彈劾案”,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任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院士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到臺灣后,任臺灣“總統(tǒng)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 李寶嘉(1867-1906)
- 常州府武進人。字伯元。夙抱大志,勤于學業(yè),擅詩賦及篆刻。屢應省試不第,絕意仕途。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赴滬,先后創(chuàng)辦《指南報》、《游戲報》及《世界繁榮報》。光緒二十七年起,五年時間寫出《官場現(xiàn)形記》,對清廷官吏的昏庸腐敗和貪污勒索有所暴露。
- 陸鏡巖(1885-1915)
- 戲劇家。原名輔。字扶軒。江蘇武進人。早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在東京時拜新派劇名演員藤澤淺二朗為師,在參加春柳社活動時,曾翻譯、編排《熱血》一劇,在日本獲成功,被認為是“即能編劇、導演、表演、又懂得戲劇理論的唯一的中國人”。1914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春柳劇場,在上海、杭州公演新劇,與歐陽予倩同稱為當時“春柳派”的領導。
- 朱紹良(1891-1963)
- 字一民。原籍江蘇武進縣,生于福建福州。原名寶瑛,因為敬慕漢初大臣張良,所以改名紹良。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九期畢業(yè)。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在幾十年的軍政生涯中,他追隨蔣介石,頗受重用。曾任黔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高級參謀、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師師長、第六路軍總指揮、江西“綏靖”公署主任。參與“圍剿”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后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甘肅省政府主席、第八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重慶綏靖公署主任、以及福州綏靖公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1949年到臺灣后,歷任臺灣“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國策顧問。
- 惲代英(1895-1931)
- 祖籍江蘇武進。生于湖北武昌。武昌中華大學文科畢業(yè)。1919年領導武漢五四運動。1923年夏到上海大學執(zhí)教。創(chuàng)辦《中國青年》,任主編。1924年參加國共合作,兼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宣傳部秘書。1925年1月共青團三大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常務委員,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繼續(xù)主編《中國青年》,先后發(fā)表一百多篇文章。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調(diào)黃埔軍校任政治總教官兼中共黨團書記。1927年1月回武漢。4月出席中共五大,被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后,同李立三等向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建議舉行南昌暴動。任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領導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受挫后赴香港。同年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撤至香港。1928年秋調(diào)上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兼中央干部訓練班主任。1930年春以中央代表身份赴閩西革命根據(jù)地視察工作,熱情支持、贊揚紅軍和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不久因反對“左”傾錯誤被調(diào)任中共滬中區(qū)、滬東區(qū)行動委員會書記。5月6日被捕。1931年2月轉押于南京中央軍人監(jiān)獄。4月2日慷慨就義。
- 劉海粟(1896-1994)
- 畫家、美術教育家。武進人。1912年創(chuàng)辦上海圖畫美術學院。1919年后,赴日本、歐洲考察美術。曾在日本、歐洲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建國后,歷任上海美術??茖W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華東藝術??茖W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
- 秦仁昌(1898-1986)
- 植物分類學家。武進人。1925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1929年起先后赴丹麥、英國皇家植物園進修。1932年回國。曾任北平靜生生物調(diào)查所研究員、標本室主任。1955年后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植物學會分類和命名委員會名譽主席。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主要從事蕨類植物的研究,建立了中國蕨類植物分類系統(tǒng)。對蕨類植物分類學及中國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區(qū)的植被區(qū)劃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 孟憲民(1900-1969)
- 礦床地質(zhì)學家。武進人。1922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高等科。1927年獲美國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地質(zhì)部地質(zhì)礦產(chǎn)司副司長、礦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長。地質(zhì)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
- 程滄波(1903-1990)
- 武進人。1925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曾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后赴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學習。曾任上海《時事新報》主筆,中央日報社社長,復旦大學教授、新聞系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監(jiān)察院秘書長,重慶《世界日報》總主筆,上海新聞報社社長,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香港《星島日報》總主筆。1951年到臺灣。歷任臺灣政治大學、東吳大學、臺灣世界新聞??茖W校教授,臺灣新聞評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 方?。?904-1998)
- 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家。武進人。唐山交通大學肄業(yè)。曾任中央大學、同濟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測量制圖研究所所長,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在地圖投影學、大地重力學、地球形狀學方面造詣頗深。
- 章漢夫(1905-1972)
- 武進人。早年入學清華大學,后留學美國。1927年在美國加入共產(chǎn)黨。次年入蘇聯(lián)莫斯科勞動大學學習。后任共產(chǎn)國際東方部研究員,協(xié)助鄧中夏負責赤色職工國際工作。1931年回國。后任中共兩廣省委宣傳部部長、代理書記,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7后,任武漢《新華日報》副總編輯、重慶《新華日報》總編輯、中共上海工委副書記、中共香港工委書記。建國后,任外交部副部長兼中共中央外事小組第一副組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以克?科里亞爵士為首的錫蘭政府代表團和我國政府就建立外交、經(jīng)濟、文教關系發(fā)表了聯(lián)合公報。圖為克?科里亞爵士到達北京時受到我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左)的歡迎。(1956年)
- 徐伯昕(1905-1984)
- 武進人。1922年畢業(yè)于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1926年開始協(xié)助鄒韜奮辦《生活》周刊。參與創(chuàng)辦生活書店,任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后與鄭振鐸等創(chuàng)辦《民主》周刊。1948年在香港任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總經(jīng)理。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府協(xié)商會議第一全體會議。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辦公廳副主任、發(fā)行局局長兼新華書店總經(jīng)理,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四至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 阿甲(1907-1994)
- 戲曲理論家、導演。武進人。1938年赴延安魯藝進修。曾任魯藝平劇研究團團長。后任延安平劇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長。建國后,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研究室主任,中國京劇院總導演、副院長。參加編導京劇《三打祝家莊》、《赤壁之戰(zhàn)》,京劇現(xiàn)代戲《白毛女》、《紅燈記》等。
- 馮仲云(1908-1968)
- 江蘇武進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秘書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建國后,歷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水利部、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兼華東水利學院院長。
- 王諍(1909-1978)
- 武進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4年1月任紅軍軍委通信聯(lián)絡局局長,為紅軍無線電通信建立發(fā)展和保障作戰(zhàn)勝利做出了貢獻,榮獲二等紅星獎章。參加長征,任軍委通信科科長兼紅一方面軍通信科科長、軍委第三局局長??谷諔?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通信聯(lián)絡局局長兼通信學校政治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副部長兼軍委第三局局長、中央后方委員會委員。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兼軍事電子學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第四機械工業(yè)部部長等職。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 趙訪熊(1908-1996)
- 武進人。原名吳人鑒。1930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3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數(shù)學碩士學位。1933年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數(shù)學系代理主任、應用數(shù)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數(shù)學學會計算數(shù)學分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長于代數(shù)方程求根。
- 薛伯青(1910-1989)
- 電影攝影師。武進人。1928年入上海新藝美術公司學攝影。后任上海“復旦”、“大東”、“暨南”、“昌明”影片公司攝影師。1935年任上海新華影業(yè)公司攝影師,參加拍攝《夜半歌聲》、《壯志凌云》等影片。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華東軍區(qū)海軍攝影隊隊長,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影師、副總技師。參加拍攝的紀錄片有《鋼鐵運輸線》。拍攝的故事片有《獵字九十九號》、《二泉映月》、《永不消逝的電波》。
- 袁靜(1914-1999)
- 女作家。武進人。北平馮庸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肄業(yè)。1940年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建國后,在中國作協(xié)和作協(xié)天津分會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著有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與孔厥合作),兒童小說《小黑馬的故事》、《芳芳和湯姆》,長篇小說《紅色交通線》。
- 馮鉉(1915-1986)
- 江蘇武進人。1931年參加少共。曾任少共哈爾濱市區(qū)委委員。1933年赴蘇聯(lián)列寧學院學習。1936年回國。同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新疆新兵營政治處主任、北平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中共方面秘書處處長。建國后,歷任駐瑞士大使,國務院副秘書長,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聯(lián)部副部長兼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局長,中聯(lián)部顧問。是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 吳汝康(1916-2006)
- 古人類學家。武進人。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生物系。1949年獲美國圣路易華盛頓大學解剖學博士學位?;貒?,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季員,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對我國先后發(fā)現(xiàn)的一系列人類化石如藍田猿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資陽人等進行了研究,尤對世界注目的巨猿化石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寫出了《巨猿》、《資陽人》、《人類發(fā)展史》等十余部專著。1980年后領導云南祿豐古猿地點發(fā)掘隊,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古猿化石,特別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引起了世界人類學界的重視。發(fā)表論文二百余篇。
- 談鎬生(1916-2005)
- 力學家。武進人。1939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1949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數(shù)學、力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諾脫頓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授。1965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shù)學部委員。五十年代解決了當時流體力學研究中的四個關鍵問題,建立了激波馬赫反射理論,是核爆炸破壞理論的關鍵性工作,建立了三維旋翼層流邊界層理論,開拓了直升機翼流場的研究,解決了著名的普朗脫卡門難題,否定了“定常分離區(qū)”在定常理想流場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成為流體力學中一項經(jīng)典成果,求得了水翼理論的基本解。在稀薄氣體力學方面,建立了自由分子流場中導彈彈頭形狀的優(yōu)化理論。在湍流研究方面,建立了非均勻各向同性湍流場的后期衰退定理。
- 吳祖光(1917-2003)
- 劇作家,影劇編導。武進人。北平中法大學肄業(yè)。曾任上?!缎旅裢韴蟆肪庉?,香港大中華、永華影劇片公司編導。建國后,歷任中央電影局編導。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中國戲曲研究院、文化部劇本創(chuàng)作室、北京京劇院編劇。
- 馮元楨 (Yuan-Cheng Fung)(1919-2019)
- 生物工程學家、生物力學家,生物力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被稱為“生物工程之父”。江蘇武進人。他1937年考入中央大學航空系,1941年獲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同時攻讀研究生,1943年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即赴美加州理工學院留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先后任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加州大學華裔學者協(xié)會理事會創(chuàng)會理事兼顧問團主席。他在生物力學、航空工程、連續(xù)介質(zhì)力學等領域有重要成就。曾出任世界生物力學組織主席、美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主席等職。并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yī)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美國“百年大獎”、美國國家工程院“奠基者獎”等多個獎項。在中國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zhì)獎章。2000年獲美國科學最高榮譽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是獲此榮譽的第一位生物學家。
- 吳祖強(1927-2022)
- 作曲家。武進人。1952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58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柴可夫斯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獲作曲家稱號。同年回國。歷任中央音樂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副院長、院長,中國文聯(lián)第五屆執(zhí)行副主席。創(chuàng)作有舞劇音樂《魚美人》、弦樂合奏《二泉映月》、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 吳文英(1932-2007)
- 武進人。女。1947年進常州大成一廠紡部當養(yǎng)成工。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常州市紡織工業(yè)局黨委副書記。1963年畢業(yè)于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后任常州市紡織工業(yè)局副局長,中共常州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紡織工業(yè)部部長。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 劉淇(1942-)
- 江蘇武進人。1975年入黨。1964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yè)畢業(yè)。1968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煉鐵專業(yè)研究生。1968年至1993年為武漢鋼鐵公司煉鐵廠高爐瓦斯工、爐前工、工長、技術員、副爐長、副廠長,武漢鋼鐵公司生產(chǎn)部部長、第一副經(jīng)理、公司黨委常委、經(jīng)理、黨委常委。1993年任冶金工業(yè)部部長。1998年起,歷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長、北京市委書記。為第十六、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