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南京市人物

    南京市

    陶謙(132-194)
    丹陽(治今江蘇南京)人。初舉茂才,任盧縣令,遷幽州刺史。曾在徐州刺史任內(nèi)鎮(zhèn)壓黃巾軍。董卓亂后,以按功授徐州牧。割據(jù)徐州期間,任非其人,刑政漸亂。初平四年(193)、興平元年(194)受曹操連續(xù)進攻,州境被占大部。退守郯城后病卒。

    紀瞻
    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南)人。光祿大夫紀陟子。初舉秀才,為大司馬祭酒。太安中,充官歸家,同顧榮、周玘等共平陳敏叛亂。司馬睿鎮(zhèn)建康,為鎮(zhèn)東長史,積極輔佐建立僑寓政權(quán)。司馬睿稱帝,授侍中,舉薦郗鑒。累至尚書仆射,加散騎常侍。明帝時死,謚穆。

    張闿
    晉丹陽(今江蘇南京)人,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吳張昭曾孫。初仕為司馬睿鎮(zhèn)東參軍。元帝即位,出為晉陵內(nèi)史,在郡甚有威惠。成帝初,蘇峻叛亂,與王導等入宮侍衛(wèi)。蘇峻平,以尚書加散騎常侍。累遷光祿大夫,卒官。

    宋文帝路淑媛(411-465)
    即路惠男。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人。生宋孝武帝。孝武帝即位,稱皇太后。前廢帝即位,號太皇太后。明帝即位,號崇憲太后。秦始元年卒,謚稱昭皇太后。

    陶弘景(452-536)
    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南)人。道教徒、醫(yī)藥學家。十歲讀葛洪《神仙傳》,就有養(yǎng)生之志。勤奮好學,讀書萬余卷,長于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產(chǎn)物,醫(yī)術(shù)本草,兼通琴棋書法。齊時歷諸王侍讀、奉朝請。后隱居茅山,從孫游岳受符圖經(jīng)法。蕭梁代齊,進獻圖讖,甚為梁武帝所重,與其書信不絕。

    淳于量(511-582)
    濟北(今山東東阿)人,世居建康。初為梁湘東五國常侍,以平荊、雍州蠻族功,歷遷涪陵、新興、武寧太守。又以隨王僧辯討平侯景功,遷桂州刺史,封謝沐縣侯。梁亡,舉州歸陳。歷為南徐州、郢州、南兗州刺史,封始安郡公。太建十四年卒,追贈司空。

    范同
    宋建康(今江蘇南京)人。政和進士,又中宏詞科。累官吏部員外郎。與秦檜力主和議。紹興十一年(1141),向檜獻計,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柄,授樞府之職。擢翰林學士。不久,拜參知政事兼修實錄。萬俟卨論其貪天功為己有,罷官,貶為左朝奉郎,秘書少監(jiān),謫居筠州。十四年(1144),提舉江州太平觀,移池州,后知太平州。卒。

    秦檜(1090-1155)
    字會之。江寧(今南京)人。北宋政和進士。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為金所俘。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被撻懶縱歸,詐稱逃回。紹興元年(1131年)八月拜相,二年八月罷,八年復相,前后獨相十七年,與高宗共主和議,向金投降,納幣稱臣。參與殺害抗金名將岳飛,屢興大獄,斥逐異已。卒贈申王。開禧二年(1206年)追奪王爵,改謚繆丑。

    陳遇(?-1384)
    建康(今江蘇南京)人。博學多才。元末為溫州教授,后棄官歸隱。學者稱靜誠先生。朱元璋渡長江,因秦從龍推薦,留用參密議,逐漸被信任。帝曾問保國安民之計,對以不嗜殺人,薄賦任賢,復先王禮樂為首務。廷臣或有過被帝譴責,他全力為之緩解,大多得到寬大。其計劃多秘不傳,而受帝寵禮遇之重,勛戚大臣無有與他相比者。帝數(shù)次親臨其第,言必稱先生,或稱呼為君子。多次封爵則屢次推辭,終不受封。洪武十七年死。

    明憲宗孝貞王皇后(?-1518)
    上元(今南京)人。憲宗妃。吳后被廢,天順八年(1464)封她為皇后,萬貴妃寵冠后宮,后泰然處之。孝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武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上尊號為慈圣康壽。十三年死。

    明武宗孝靜夏皇后(?-1519)
    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正德元年(1506)封為皇后。嘉靖元年(1522)上尊稱莊肅皇后。十四年死。

    明世宗孝烈方皇后(?-1547)
    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世宗第三個皇后。嘉靖十年(1531)與鄭氏等,同封為九嬪。十三年,張后被廢。遂立她為后。二十一年,宮婢楊金英等謀殺帝,帝賴后救護得免于死。二十六年卒,謚孝烈。

    王徽
    應天(今南京)人。天順四年(1460)進士。授南京刑科給事中。憲宗即位,與同官王淵、朱寬、李翔、李鈞上疏陳四事。又批評帝聽信萬妃讒言而廢吳后,痛斥宦官牛玉擅改正宮皇后之罪,且指責帝對玉處罰太輕。帝認為他們是妄言邀譽,把他貶為貴州普安判官。至普安,興辦學校,教育子弟,普安始有鄉(xiāng)舉。治有名聲。居七年,棄官歸。弘治初,因吏部尚書王恕推薦,起用他為陜西左參議。逾年,謝病歸,卒。

    倪岳(1444-1501)
    上元(今南京市)人。天順八年(146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中,官侍讀學士、經(jīng)筵講官。弘治中,任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南京吏、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他撰寫文章才思敏捷,有學問,朝禮文制度都由他決定。銓政平允。善于決斷大事,每滿朝大臣聚議,由他決以片言,聽者悅服。前后上疏陳請萬余事,疏出,人多傳抄。卒,贈少保。

    陳剛
    應天(今江蘇南京)人。成化初,舉鄉(xiāng)試,授黔陽知縣,變民俗。除水害,拓道路,遷長沙通判,監(jiān)修吉五府,工成,拒受賜金。請用王舊殿材料修“岳簏書院”。弘治初母憂歸,卒。

    顧璘(1476-1547)
    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歷官南京吏部主事、郎中。正德中,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罷官歸,少有才名,與陳沂、王韋號“金陵三俊”。后朱應登繼起,稱四大家。

    王韋
    上元(今江蘇南京)人。金陵三俊之一。明弘治進士。由庶吉士歷官太仆少卿。其詩婉麗別致。

    梁材
    南京金吾右衛(wèi)人。明弘治進士。授德清知縣,勤敏有異政。正德中,官刑部主事、浙江右參政、按察使。斟酌制定田租法。嘉靖時,與姚鏌是布政使中最有廉潔名聲者。自外僚登六卿,不滿二年,倍受信任,更加盡職,除弊端,力節(jié)儉,國用充裕。后被周琉彈劾,令致仕。李廷相罷歸,召他復官,兼刑部主事。又被郭勛彈劾,罷歸,卒。隆慶初,贈太子太保。

    劉麟(1474-1561)
    本安仁(今江西余江)人。世為南京廣洋衛(wèi)副千戶,因占籍南京。勤學能文,與顧璘、徐禎卿稱“江東三才子”,弘治九年(1496)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員外郎。正德初,升郎中,出任紹興知府、劉瑾恨他不謁謝,罷為民。寓居湖州。與吳琬、施侃、孫一元、龍霓為“湖南五隱”。瑾誅,官西官知府、陜西左參政、糧儲督理、云南按察使。嘉靖初,官至工部尚書。為朝廷惜財省費。被中官吳勛彈劾,勒令致仕。家居三十余年。晚好居樓,懸籃輿于屋梁上,曲臥其中,曰神樓。卒,贈太子少保。

    尹鳳
    南京人。世府軍后衛(wèi)指揮同知。早孤,習文練武。明嘉靖中,舉武科。鄉(xiāng)、會試皆得第一名。選拔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備倭福建。升參將。御倭,多斬獲。改掌浙江都司。隆慶初,以故官蒞福建。從李錫平曾一本亂。萬歷初,累官代理都督僉事。謝事歸。

    程國祥
    上元(今南京)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任南京吏部主事、禮部主事。有清名。天啟中,吏部尚書趙南星,調(diào)任他為自己下屬,更歷四司。魏忠賢斥逐南星黨,除名。崇禎二年(1629)起進稽勛員外郎,升考功郎中。主外計,時稱公慎。累遷禮部尚書。與楊嗣昌、方逢年、蔡國用、范復粹俱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要。轔祥委蛇其間,守位而已。帝責其緘默,大負委任。遂乞休歸。

    張可大(?-1632)
    應天(今江蘇南京)人。世襲千戶,萬歷二十九年(1601)武會試,授建昌守備,累升都督僉事、僉書南京右府,曾與蔡獻臣筑舟山城,且筑碶蓄淡水,使城內(nèi)外數(shù)千畝田成沃土,民稱“張公碶”。崇禎初,任總兵官,視登州副總兵事。盡心海防,曾親自巡視,繪沿海地形、兵力強弱,撰《海防圖說》獻上。因勤王功都督同知。錄以前守城功,升右都督。孔有德反,可大主剿,登萊巡撫孫元化持撫議。兵敗城陷,自殺死。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子少傅。

    童仲揆(?-1621)
    南京人。舉武會試,歷都指揮,掌四川都司。萬歷末,以總兵官督川兵援遼。天啟初,清兵陷沈陽。憤與戰(zhàn),中箭死。贈都督同知。

    董教增(1750-1822)
    江蘇上元(今南京)人。乾隆晚期進士。歷官四川布政使,安徽、陜西、廣東巡撫,閩浙總督。嘉慶中,先后措置四川少數(shù)民族事宜,陜西鹽務,安徽世仆身份等,請免閩浙沿海造船禁限,懲治不法富豪。道光二年卒。

    朱桂楨(1768-1839)
    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嘉慶進士。歷官至禮部、倉場侍郎。先后出任貴州鎮(zhèn)遠知府,山西、廣東巡撫,漕運總督。在鎮(zhèn)遠教民紡織,始有苗布。整頓漕務,力除積弊。卻廣東洋行陋規(guī),依法辦事。道光二十年卒。

    鄧廷楨(1775-1846)
    字維用。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人。清嘉慶進士。道光六年(1826年)任安徽巡撫。十五年,升兩廣總督。十九年,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協(xié)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配合林則徐六次打敗敵軍進攻,使英軍無法侵入虎門。同年,調(diào)任閩浙總督。二十年,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軍艦隊。后因受投降派所陷,與林則徐同被革職,謫戍伊犁。二十三年釋回后,授甘肅布政使、陜西巡撫等職。

    何汝霖(?-1852)
    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初以拔貢考授工部七品小京官,后中舉人。歷官至軍機大臣,兵部、戶部、禮部尚書。道光中,先后查勘南河料垛,東河工程,治辦江蘇賑務。咸豐二年卒。

    潘鐸(?-1863)
    江蘇江寧(今南京)人。道光進士。歷官至河南、湖南巡撫,署云貴總督。道光末年,疏請罷河南漕糧改折之議,浚筑賈魯河、沁河水利。咸豐十一年(1861)赴云南任上,處理布政使鄧爾恒被殺案及漢、回關(guān)系。兩年后被杜文秀部殺害。封騎都尉兼云騎尉世職。

    鄧爾恒(?-1861)
    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偠洁囃E子。道光進士。歷官云南,自曲靖知府至布政使。剿撫尋甸、彌勒、昆陽回匪,有政績。咸豐十一年升任陜西巡撫,被劫殺于曲靖途中。封騎都尉世職。

    任廷桂(1893-1968)
    外科學家。江蘇南京人。1921年畢業(yè)于湘雅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1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醫(yī)學院學習矯形外科。曾任上海醫(yī)學院教授。1939年后自開診所行醫(yī)。建國后,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外科主任。四十年代起在國內(nèi)開展了骨與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病清除術(shù)。1958年組織研制成功人工心肺機,為發(fā)展我國心臟直視手術(shù)作出了顯著成績。

    萬古蟾(1900-1995)
    美術(shù)電影導演。南京人。1921年畢業(yè)于上海美術(shù)專科學校。后在上海美術(shù)??茖W校、南京美術(shù)??茖W校任教。1925年后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美術(shù)設計。參與繪制《大鬧畫室》、《鐵扇公主》等動畫片。后任上?!伴L城”、“大中華”影片廠動畫技術(shù)員,明星影片公司、新華影業(yè)公司卡通部主任,北平“中電”三廠、香港長城影業(yè)公司美工科科長。1955年后,任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導演。1958年后組織領導中國美術(shù)電影新片種剪紙片的制作。

    剪紙片是應用電影技巧吸收我國皮影劇、剪紙等民間藝術(shù)特點進行表演的。這是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開拍“漁童”時,導演萬古蟾(坐者)和攝制人員在作人物動作設計。

    萬籟鳴(1900-1997)
    美術(shù)電影導演。南京人。1940年在新華影業(yè)公司創(chuàng)作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鐵扇公主》。

    葉靈鳳(1905-1975)
    小說家。原名葉蘊璞。江蘇南京人。畢業(yè)于上海美術(shù)專門學校。1925年加入創(chuàng)造社,編過《洪水》半月刊,是后期創(chuàng)造社的重要成員。1926年與潘漢年合編《幻洲》半月刊,一度參加“左聯(lián)”,不久即脫離。他早期作品以善于描寫性變態(tài)心理和性覺醒受到注意,1938年后去香港定居,曾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

    廖魯言(1913-1972)
    南京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參與領導北平學生運動。后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團政治部、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副主任。建國后,歷任政務院參事室主任、政務院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農(nóng)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nóng)林辦公室副主任、農(nóng)業(yè)部部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舒強(1915-1999)
    戲劇導演。南京人。曾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南京分盟大眾劇社、上海業(yè)余實驗劇團演員??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在上海救亡演劇四隊任導演。后任重慶中國藝術(shù)劇社演員。1944年赴延安,任魯藝教員。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導演工作。后任華北聯(lián)合大學文藝學院戲劇系主任、華北大學文工團團長。建國后,歷任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中央實驗話劇院副院長、院長、總導演。導演的話劇有《大風歌》等。

    顧大椿(1915-2007)
    南京人。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肄業(yè)、曾任中共天津?qū)W聯(lián)黨團書記,北京大學黨支部宣傳委員,隨棗地委、天漢地委書記,鄂豫邊區(qū)委秘書長。1946年參加中原突圍。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政策研究室農(nóng)村工作組組長。建國后,歷任中共荊州地委書記,全國總工會第八屆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河北省國防工業(yè)辦公室主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兼武漢市委代理第一書記,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和第十屆副主席。

    王蘋(1916-1990)
    電影女導演。江蘇南京人?;刈濉?934年參加南京磨風劇社,主演話劇《娜拉》。1937年隨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巡回演出。在《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萬家燈火》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副廠長、顧問,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中國影協(xié)第二屆理事和第三、四屆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導演的影片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等?!痘睒淝f》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業(yè)治錚(1918-2003)
    地質(zhì)學家。南京人。1941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地質(zhì)系。1948年獲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回國,是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我國海洋地質(zhì)創(chuàng)始人之一,長春地質(zhì)學院創(chuàng)建人之一。

    顧知微(1918-2011)
    地層古生物學。南京人。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學系。曾先后在云南地質(zhì)礦產(chǎn)調(diào)查所和中央地質(zhì)調(diào)查所任技佐、技正。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五十年代初領導和主持了宜洛、峰峰等全部或部分煤田的調(diào)查勘探,探明了遠景儲量。對大慶油田探尋過程階段的地層古生物研究有貢獻。

    王家乙(1919-1988)
    電影導演。江蘇南京人。震旦大學肄業(yè)。曾任救亡演劇八隊、延安魯藝實驗劇團演員,東北文工團一團演員、導演。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8年后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導演。建國后,歷任長春電影制片廠副廠長、藝委會主任,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中國影協(xié)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導演的影片有《達吉和她的父親》、《小字輩》等。《五朵金花》在1960年獲第二屆埃及亞非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鷹獎。參加導演的中法合拍影片《風箏》1958年獲第十九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圣·喬治獎。

    王少舫(1920-1986)
    黃梅戲演員。江蘇南京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母學京劇,曾在南京、蕪湖、安慶、合肥一帶演出。1939年開始與黃梅戲合作同臺演出。1949年在合肥組織共和班,任社長,改演黃梅戲。建國后,歷任安慶市民眾黃梅戲劇團團長,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團長、導演。演出的代表劇目《夫妻觀燈》、《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均已拍成戲曲片。

    吳良鏞(1922-)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家。南京人。1944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建筑系。1949年獲美國匡溪藝術(shù)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碩士學位。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shù)科學部委員。曾參加北京圖書館、首都長安街、天安門廣場等建筑與規(guī)劃方案設計和北京、保定、唐山等城市規(guī)劃方案研究及設計咨詢工作。

    路翎(1923-1994)
    小說家。江蘇南京人。抗戰(zhàn)后去四川。四十年代初開始創(chuàng)作,并協(xié)助胡風編輯《七月》,成為“七月”派的重要小說家。1948年長篇小說《財主的兒女們》問世。它以封建家庭及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無情地抨擊了舊的思想和制度,反映了知識分子的悲劇,是其代表作。1955年因胡風問題受株連。1979年重回中國劇協(xié)工作。

    金敬邁(1930-2020)
    小說家。江蘇南京人。1949年高中畢業(yè)后參加解放軍,從事文藝工作。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開始業(yè)余創(chuàng)作。1962年任廣州軍區(qū)戰(zhàn)士話劇團創(chuàng)作員。1965年出版成名作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

    丁衡高(1931-)
    南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2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中國科學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7年留學蘇聯(lián)。1961年在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光學學院獲蘇聯(lián)技術(shù)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設計室主任,第七工業(yè)機械部設計所副所長,國防科委科技部副局長、研究員,國防科工科委技部副部長、科工委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參加了戰(zhàn)略導彈的研究、設計、試驗和衛(wèi)星發(fā)射的組織領導工作。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王曉棠(1934-)
    電影女演員、導演。南京人。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神秘的伴侶》、《海鷹》、《英雄虎膽》、《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影片中飾演角色。在《邊寨烽火》中飾瑪諾。

    沙葉新(1939-2018)
    劇作家。回族。江蘇南京人。1961年進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班學習。1963年畢業(yè)后任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編劇。任中國劇協(xié)常務理事、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院長。話劇《陳毅師長》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劇本獎;創(chuàng)作多幕劇《假如我是真的》(與人合作)、《馬克思秘史》、電影劇本《宋慶齡》。

    朱蘇進(1953-)
    小說家。江蘇南京人。1969年入伍,曾任偵察班長、代理副指導員、創(chuàng)作員等。197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5年當選為中國作協(xié)理事。其長篇小說《懲罰》(與人合作)獲第二屆全國兒童文藝創(chuàng)作一等獎;中篇小說《射天狼》、《凝眸》分別獲第二、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周曉蘭(1957-)
    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健將。南京人。1977年被選入國家青年隊。后入國家隊。其所在的中國女子排球隊,歷獲第九屆亞運會女子排球比賽、第二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和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曾獲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預選賽最佳運動員獎。

    欒菊杰(1958-)
    女子擊劍運動員。運動健將。南京人。1975年入江蘇隊。左手持劍,進攻快速、多變,并善反擊。曾七次獲全國女子擊劍冠軍和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擊劍比賽中獲女子花劍冠軍。是亞洲第一位奧運會女子擊劍冠軍獲得者。

    江寧區(qū)
    周禎
    江寧人。元末流寓湖南。朱元璋平定武昌,用為江西行省僉事,歷任大理卿。與李善長、劉基等制定律令,書成,太祖稱贊。其后律令雖多次修定,但都認為禎的律令書是首創(chuàng)法律書籍。洪武元年(1368)以來歷任刑部尚書、廣東行省參政、御史中丞。不久托病致仕。

    張益(?-1449)
    江寧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歷官修撰、侍讀學士。修《宣宗實錄》,有文才,很受三“楊”敬重。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入文淵閣。死于土木堡之役。景帝立,贈學士,謚文僖。

    王以旂
    江寧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官御史、河南按察使。世宗時,歷官兵部尚書兼督團營、太子太保。曾上疏諫帝加興獻帝皇號;修延綏城堡四千五百余所;又曾修筑蘭州邊墻。卒,贈少保。

    陳步瀛(?-1789)
    江南江寧人。乾隆中期進士。歷官甘肅按察使、布政使至貴州巡撫。乾隆四十九年(1784),從軍鎮(zhèn)壓鹽茶廳石峰堡回民暴動,后督理南、西二路軍餉。乾隆五十四年卒。

    周仁(1892-1973)
    冶金學家、陶瓷學家。江寧人。1910年畢業(yè)于江南高等學校。191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系碩士學位。曾任四川省煉鋼廠總工程師、南洋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央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28年創(chuàng)建了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兼所長。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硅酸鹽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上??萍即髮W校長,中科院技術(shù)科學部委員。

    李國鼎(1910-2001)
    江寧人。193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物理系。1937年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研究所。同年回國。曾任武漢大學教授。1948年到臺灣歷任臺灣造船公司總經(jīng)理,“經(jīng)濟部”部長,國民黨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財政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是國民黨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常委。

    韓敘(1924-1994)
    江寧人。1941年起,先后入燕京大學、中國大學、華北聯(lián)合大學學習。曾任抗大教員、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秘書、解放區(qū)救濟總會英文秘書。建國后,歷任外交部交際處科長、禮賓司專員,駐蘇聯(lián)大使館一等秘書、參贊,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司長,駐美國聯(lián)絡處副主任(大使銜),外交部美大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駐美國大使。

    溧水區(qū)
    薛兼(?-322)
    丹陽(今江蘇溧水西)人。散騎常侍薛瑩子。泊與同郡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名,時稱“五俊”。初舉河南孝廉,司馬越引為參軍。司馬睿鎮(zhèn)建康,為軍諮祭酒。累至太常,加散騎常侍。永昌初卒。

    甘卓
    晉丹陽(今江蘇溧水西)人。吳太子太傅甘昌子。初仕為郡主簿,與江南土族共同討平石冰、陳敏。司馬睿鎮(zhèn)建康,授揚威將軍、歷陽內(nèi)史。平周馥、杜弢,以功遷湘州刺史,封侯。王敦叛亂,與陶侃等聯(lián)兵具討,遷鎮(zhèn)南大將軍、荊梁二州刺史。后被部將周慮所殺,謚敬。

    端復初
    溧水人。子貢后裔,從省文,稱端氏。元末為小吏,有名聲。任用為徽州府經(jīng)歷??辈焯锂€,除其積弊。稍升磨勘司令。時官署剛立,公事繁多,他處理甚妥。受帝稱贊。性格嚴峭,人不敢謀私,同僚部屬多因貧財身敗名裂,他獨以清白獲免。洪武四年(1371)超升為刑部尚書,執(zhí)法平允。斷杭州丟失糧食案,真假立辯。次年出任湖廣參政,有治績,后因事被召回,死。

    齊泰(?-1402)
    溧水人。洪武十七年(1384)舉人。次年進士。歷任禮、兵二部主事。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提升為左侍郎。明太祖曾經(jīng)問邊將姓名,他說得清楚無遺漏。又問各地圖籍,他從袖中拿出給帝看,簡要詳密。帝大為驚奇。惠帝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任尚書。主張削藩。建文元年(1399),燕王舉兵反朝,出師名曰“靖難”,指泰、子澄為奸臣。建文帝遂任命耿炳文、李景隆先后為大將,率師北伐。王師失敗,南京失守,他逃往外郡圖謀起兵復辟。途中被捕。同子澄、方孝儒皆不屈死。

    卞之琳(1910-2000)
    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溧水人。193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1930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33年大學畢業(yè)后在河北、山東等中學教書,參加《文學季刊》、《水星》的編輯工作。1936年與何其芳、李廣田合集的《漢園集》出版;并與戴望舒合編《新詩》。抗戰(zhàn)后,先在四川教書,后去延安,在魯迅藝術(shù)文學院教書。1940年后,到昆明西南聯(lián)大教書。曾任四川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南開大學教授。1947年訪英。1949年回國。建國后,任北大教授、《詩刊》等刊物主編。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翻譯《莎士比亞悲劇四種》。

    高淳區(qū)
    六合區(qū)
    釋慧琳
    南朝宋秦郡秦縣(今江蘇六合)人。少出家,有文才,兼通佛道。所著《均善論》為文帝賞識,引與參議政事,勢傾一時。所注《孝經(jīng)》、《莊子?逍遙篇》等傳于世。

    吳明徹
    祖籍秦郡(今江蘇六合)。少涉獵書史經(jīng)傳,又從周弘正學天文、孤虛、遁甲,略通大旨,頗以英雄自許。梁元帝時為安州刺史。陳朝建立,歷江州、湘州刺史,領軍將軍。太建五年,統(tǒng)諸軍北伐,收復淮南。太建九年,又受命北伐,至呂梁全軍敗沒,為北周所俘。后卒于長安。

    楊洪(?-1451)
    六合人。善騎射。隨從成祖北征,帝稱其“將才”,升千戶。宣德時,敗寇于紅山。正統(tǒng)時,由游擊將軍至左都督,鎮(zhèn)守宣府。時先朝宿將已盡,他因敢戰(zhàn)著名。機變敏捷,善出奇兵擊虛,未曾小敗。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毀譽者,則為辯護,故得施展其才。諸部懼怕,稱他為“楊王”。曾建議加筑開平城,拓龍門所,自獨石至潮河川,增置堠臺六十。景泰時,封昌平侯。英宗復位,授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還鎮(zhèn)宣府。馭兵嚴肅,士馬精強,為一時邊將冠。曾請求建學校,教諸將子弟。景泰二年卒。贈潁國公。

    達浦生(1874-1964)
    江蘇六合人。教名努爾·穆罕默德,以字行。回族。出身伊斯蘭經(jīng)學世家。曾任北京牛街清真寺伊瑪目、教長。參與創(chuàng)建上海伊斯蘭師范學校、中國回教公會。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上海創(chuàng)辦回教難民收容所。后只身赴南洋、中東宣傳抗日。在埃及發(fā)表《告全世界回教同胞書》,揭露日本侵華罪行,呼吁全世界穆斯林支持中國抗日?;貒?,在甘肅平?jīng)鰟?chuàng)辦伊斯蘭師范學校,任校長。1952年參與發(fā)起籌建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同年率中國伊斯蘭教朝覲團到麥加朝覲。后任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第一至三屆副主任。1955年兼任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學院院長。同年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的顧問,參加萬隆會議。是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中國伊斯蘭教朝覲團在1955年7月至9月赴麥加朝圣時,曾訪問了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各國都受到盛情的接待。圖為朝覲團團長努爾•穆罕默德•達浦生在開羅時和巴勒斯坦大牧夫提侯賽尼(右)握手歡談。

    浦口區(qū)
    張瑄
    江浦(今屬浦口區(qū))人。正統(tǒng)七年(1442)進士。歷官刑部郎中,有才能名聲。景泰時,任吉安知府、廣東右布政使。成化年間,歷任廣東左布政使、福建巡撫、南京刑部尚書。在廣督建預備倉庫,修陂塘圩岸。增筑廣州新會諸城垣,百姓頌德。在福建,平賊有功。在河南,振濟黃河水災流民。被彈劾,罷官。孝宗立,復官,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