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網(wǎng)
綿陽市人物
-
李助(?-?)
- 東漢名中醫(yī)。字翁君。涪縣(今綿陽市)人。醫(yī)術(shù)極高,通曉名方,與名中醫(yī)郭玉齊著《經(jīng)方頌說》。
-
金獻民
- 綿州(今屬四川綿陽)人。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行人。官御史,云南、順天按察使,兵部尚書。土魯番速檀滿速兒寇肅州,命金獻民兼右都御史,總制陜西四鎮(zhèn)軍務。比至蘭州,巡撫陳九疇已破敵,金獻民再以捷聞。還京,仍理部事?!按蠖Y”議起,數(shù)上疏力爭。又與徐文華倡儀眾臣伏左順門哭諫。帝不悅,被彈劾,罷官,卒。
-
胡汝霖
- 綿州(今四川綿陽)人。由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九廟災。偕同官聶靜、御史李乘云劾文武大臣救火緩慢者二十六人,嵩與焉。帝怒所劾不盡,下詔獄訊治,俱鐫級調(diào)外。汝霖貶太平府經(jīng)歷。既謫官,則請解于嵩,反附以進。累遷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及嵩敗,以嵩黨奪官。
-
李調(diào)元(1734-1803)
- 清文學家。字羹堂、贊庵、鶴洲,號雨村。綿陽人。累官至直隸通永兵備道。廣羅自漢代至明代蜀人著述1500余種,匯輯為《函?!贰8徊貢?,善詩文,與弟鼎元、驥元并稱為“羅江三李”。
-
孫桐生(1824-1908)
- 晚清紅學家。字小峰,號癡道人、欽真外史、懺夢居士。綿州(綿陽市)人。清咸豐二年(1852年)選翰林院庶吉士,派任湖南安福、桃源縣知縣,結(jié)識劉銓福等一批早期紅學家,研討名著《紅樓夢》。其《國朝全蜀詩抄》是研究四川文藝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
康心如(1890-1969)
- 金融家。綿陽人。祖籍陜西城固縣。1911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科。1913年先后任上海民立圖書公司、進步局及上??4ㄔ淬y行經(jīng)理。1922年任四川美豐銀行協(xié)理,后升總經(jīng)理。1937年被推選為重慶銀行業(yè)公會主席,成為重慶金融巨頭。
-
王良佐(1920-1998)
- 天主教神父。綿陽縣人。畢業(yè)于天主教四川神哲學院。1948年任廣元天主教堂神父。歷任第一至四屆四川省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董事長。
-
李白(701-762)
-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秦安州區(qū))。生于中亞巴爾喀什湖之南的碎葉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褪校┣嗌忇l(xiāng)。博覽經(jīng)史典籍。學劍術(shù),好神仙,在蜀中漫游和隱居。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出蜀。三十歲經(jīng)南陽赴長安,居終南山。三十六歲起漫游晉、魯、浙之地。天寶元年(742年)入長安供奉翰林,宦官高力士、楊貴妃等人讒毀,一年余即還洛陽。天寶三載與杜甫結(jié)交,并同游齊、魯、吳、越。安祿山叛變時,曾為永王李麟幕僚。至德二載(757年),因麟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中途遇赦東還潯陽。晚年飄泊金陵、宣城等地。寶應元年病卒于當涂。一生留下詩歌作品近千首,詩風雄奇豪放,繼往開來,對后世影響甚大。與杜甫并稱“李杜”,有“詩仙”之稱。
-
嫘祖(?-?)
- 傳說中教民養(yǎng)蠶治絲的女神,又稱累祖。出生在今鹽亭縣,一說在茂縣。相傳為西陵氏之女,黃帝之妻。北周以后蠶農(nóng)多供奉其神像,稱“先蠶”(蠶神)。
-
文同(1018-1079)
- 梓州永泰(四川鹽亭縣)人。北宋皇佑進士。歷邛州、漢州等地通判及陵、洋等地知州。長于詩文、書畫,尤以畫竹著稱。與蘇軾為表親,常相唱和。元豐元年(1078年),以尚書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知湖州,次年途經(jīng)陳州病逝。
-
蒙文通(1894-1968)
- 教授。鹽亭人。1916年畢業(yè)于四川國學院。曾任成都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四川省圖書館館長。建國后,歷任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專于經(jīng)學、理學、佛學、民族史,是較早對我國古代民族、文化進行區(qū)系研究的學者之一。
-
姚希得(?-1269)
- 潼川(今四川三臺)人。嘉定進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奉詔募水軍,造戰(zhàn)艦,蓄糧食。任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從建康、太平至池列砦置屋二萬余間,屯戍七千多人,加強海防、江防戰(zhàn)備。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建請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財用。度宗即位,授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以言罷,提舉宮觀。后以資政殿大學士、潼川郡公致仕。卒,贈少保。
-
張翀
- 潼川(今四川三臺)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歷官庶吉士、刑科、戶科給事中。世宗初政,多疏諫。時楊廷和等在內(nèi)閣。群小雖已用事,正論猶伸,其前后指斥無所加避。帝雖不采納然亦不置罪。帝尊親生父親考獻帝,且欲立廟宮中,他偕同官力諫,帝責以朋言亂政。復伏左順門哭諫,被廷杖,貶戍矍塘衛(wèi)。居十余年,因太子冊立恩放還,卒。
-
蕭龍友(1870-1960)
- 中醫(yī)學家。名方駿。三臺縣人。1934年參與創(chuàng)辦北平國醫(yī)學院,并發(fā)起籌建北平醫(yī)藥同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全國人大代表,中醫(yī)研究院顧問、名譽院長,中華醫(yī)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委員。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
-
賴心輝(1884-1942)
- 三臺縣人。1911年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堂,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川第四鎮(zhèn)炮兵統(tǒng)領(lǐng),改第四師炮兵第二營營長。參加護國之役后任第二師炮兵第二團團長。1918年北洋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委川北邊防軍總司令。升陸軍第二十一師四十二旅旅長。1922年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1924年4月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兼四川邊防軍總司令,9月授正威將軍。次年2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軍長,1930年任國民政府上將參軍。1933年還鄉(xiāng),閑居成都。
-
徐堪(1888-1969)
- 原名徐代堪,字可亭。三臺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讀于四川通省師范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成都加入同盟會。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初考入四川高等警官學堂,蜀軍政府成立,被委為蜀軍第四標標統(tǒng)。1912年3月調(diào)夔州關(guān)監(jiān)督,改名徐堪。1924年冬任北京政府農(nóng)工部商品陳列所所長。國民政府成立后,任上海金融管理局副局長,1928年改任司長。1935年任財政部政務次長兼錢幣司司長。1939年兼四聯(lián)總處秘書處長。1941年任糧食部部長??箲?zhàn)勝利后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兼任中央銀行總裁。1949年10月經(jīng)香港去美國,晚年定居臺灣。
-
張秀熟(1895-1994)
- 平武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任川西特委書記和第一任成都市委書記。1928年在四川首次黨代會上被選為省委委員、常委,5月代理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川西文教廳廳長、四川省副省長兼教育廳廳長、省人大副主任等職。
-
沙汀(1904-1992)
- 作家。安州區(qū)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2年加入左聯(lián),任常委會秘書。1938年到延安。曾任魯藝文藝系代主任。后到晉西北、冀中抗日根據(jù)地深入生活,寫出報告文學《記賀龍》。1940年后,曾在重慶做文藝界的組織聯(lián)絡工作。曾返回故鄉(xiāng)從事創(chuàng)作,寫了長篇小說《淘金記》等。建國后,歷任西南文聯(lián)副主任,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協(xié)四川分會主席,中國作協(xié)第二屆理事和第三、四屆副主席。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
哀章(?-23)
- 新莽時梓潼人。王莽居攝時,求學長安,好大言。見莽居攝皇帝,乘機制造符命,進獻《金匱圖》,托言“赤帝行璽某傳予皇帝金策書”言王莽當為真皇帝。次年,王莽即依此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他被任為國將,封美新公,為四輔之一。王匡、廉丹鎮(zhèn)壓赤眉軍大敗,他奉莽命率兵馳救,敗歸。又與王匡調(diào)州郡兵鎮(zhèn)壓青、徐起義軍。后鎮(zhèn)守洛陽,旋綠林軍攻破,被俘殺。
-
李業(yè)(?-?)
- 廣漢梓潼(今四川梓潼縣)人。漢平帝元始中,舉明經(jīng)為郎。新莽時以為酒官,不肯為官,歸蜀隱居。公孫述據(jù)蜀,慕名屢聘為博士,稱疾不起。公孫述命人以毒藥相逼,業(yè)嘆曰:“名不可毀,身可殺不可辱也”。遂飲毒而死。東漢光武帝平蜀后,下詔旌表其閭。
-
黃裳
- 南宋隆慶普成(今四川梓潼)人。乾道進士,為巴州通江尉。光宗即位后,歷秘書郎、嘉王府翊善等,除給事中。時趙汝愚被汪義端丑詆,他上奏指斥義端,贊揚汝愚憂國愛民。寧宗即位,擢禮部尚書兼侍讀,每講讀,上援古義,下揆人情,事詳而理盡。卒,贈資政殿學士。嘉定中,謚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