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名勝古跡
聊城市
- 光岳樓
-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明洪武七年 (1374年),為“遠(yuǎn)眺料敵與嚴(yán)更漏”,以修城余料建,名余木樓或鼓樓。弘治九年(1496年),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之意,遂易今名。樓臺基為磚石結(jié)構(gòu),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上部為木構(gòu),樓四層五間。通高33米,高樓崔巍,沖漢凌霄,為聊城的象征。樓存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鐘瑛”碑、乾隆帝詩刻、歷次重修碑記和嵌壁石刻20塊。
- 傅家塋
-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塋地360米,寬120米。塋門有二,西門鐫石額“傅氏先塋”,東門鐫“傅狀元塋”。傅以漸(1609-1665),清順治三年(1646年)狀元,十二年加太子太保,后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繼以漸之后,傅氏一門200年中又出4位進(jìn)士,5位舉人,監(jiān)生、拔貢生、歲貢生代不乏人。先塋門內(nèi)有甬道,中立重樓三洞式石坊,正中檐下橫額鐫“皇恩崇錫”、“一世三品”。甬道兩旁對置墓表等石儀。神道盡頭為祖塋。狀元塋門內(nèi)亦有甬道、墓表及龜趺螭首封誥碑。
- 山陜會館*
- 在聊城市東關(guān)古運河西岸。明清時代聊城地處南北要沖,商賈云集。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陜商人集資興建會館,總建筑面積3311平方米,殿閣堂樓160余間,畫棟雕梁,飛檐挑角,金碧輝煌。系神廟、會館相結(jié)合的古建筑群。山門3間,牌坊式門樓,綠琉璃瓦覆頂。門內(nèi)前部為戲樓,兩層飛檐,前后左右各出歇山,上層飛檐共10個翼角,正面石刻匾額題“岑樓凝霞”四字。兩旁有鐘鼓樓。后部主殿3座并列。殿后建春秋閣和左右兩配房,閣旁夾筑望樓。
- 隆興寺鐵塔
- 在聊城市東關(guān)原隆興寺內(nèi)。據(jù)塔座石雕風(fēng)格推斷,建筑年代約在宋金之際。建國前年久失修,大部傾圮,僅存底部5層。1973年從地下挖掘出歷年墜毀的塔身及塔頂,整修復(fù)原。共13層,高15.8米。塔基為蓮花形石座,平面面積10.16平方米。塔身為生鐵鑄造,八角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每層八面飛檐。
臨清市
- 舍利寶塔
-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xùn)|岸。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高約60米,八角樓閣式磚木結(jié)構(gòu)。塔座條石砌基,周長39米,高5.3米,塔身9層,檐寬1.55米。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shè)門。塔內(nèi)有木質(zhì)通天塔心柱,轉(zhuǎn)角形梯道,可環(huán)回登臨頂層。塔剎呈盔形,為省內(nèi)僅見。
- 清真寺
- 在臨清市西、衛(wèi)運河?xùn)|岸先鋒橋畔。始建年代無考,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修。建筑物80余間,面積近1萬方米。正殿綠琉璃瓦覆蓋,葫蘆形尖頂,出檐深遠(yuǎn)。呈印度寺廟風(fēng)格。
- 螯頭磯
-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明嘉靖年間(1522-1566)建。在鰲背橋西南數(shù)十步中洲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筑觀音閣于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jì)橋尾其后?,F(xiàn)存古建筑一組,四圍樓閣環(huán)合,南有女墻雉堞,東面前后相通的門洞上過樓3間,即觀音閣,飛檐挑角,小巧玲瓏。明清時期這里地處南北河運要沖,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人文薈萃。騷人墨客多登臨題詠。
高唐縣
- 梁村塔
-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始建年代無考。塔旁有古槐一株,枝干蒼勁,當(dāng)?shù)厮赜小疤苹彼嗡敝f。塔為青磚砌筑,八角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共13級,高約37米。底座周長22.8米,占地約40平立米。四面設(shè)門。塔體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呈八面棱柱形。
- 戰(zhàn)國齊盼子墓
-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 東漢華歆墓
-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 高唐文廟
- 在高唐縣高唐鎮(zhèn)。
- 大觀八行碑
- 在高唐縣高唐鎮(zhèn)。
- 唐代大覺寺遺址
- 在高唐縣梁村鎮(zhèn)。
-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 在高唐縣清平鎮(zhèn)。
-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 古阿井
-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zhèn)。名貴藥品阿膠的著名產(chǎn)地。最早記載見于東漢時的《本草》:“真膠產(chǎn)于古齊國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載“東阿大城北門內(nèi)西側(cè)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相傳唐代尉遲恭曾為欽使重修阿井。明天順七年(1463年)建亭井上,明萬歷年間(1573-1620)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均曾重修?,F(xiàn)存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六角石亭,額題“濟(jì)世壽人”四字,兩旁石柱鐫刻楹聯(lián):“古阿井”三字。井水經(jīng)地下巖層砂礫過濾凈化,溶入鈣鎂鉀鈉等礦物質(zhì),色綠質(zhì)重,清洌甘美,用以煮膠,易除雜質(zhì),增強療郊。
古阿井和井旁的石亭
- 東阿阿膠之所以品質(zhì)最優(yōu),關(guān)鍵是水質(zhì)好。飲水井中最有名的是城西南30公里的古阿井。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就是吃阿膠治好的。當(dāng)他得知古阿井坍塌時,便派尉遲恭前來監(jiān)修。亭中碑文便記載其事。
- 景陽崗
-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當(dāng)年這里崗阜起伏,怪石突兀,草密林茂,人煙稀少,猛獸出沒。武松打虎,為民除害,鄉(xiāng)民感恩,建武松廟于崗上,并有塑像?,F(xiàn)崗上新立“景陽崗”三字石碑,為舒同所書。
景陽崗武松廟里的打虎塑像
茌平區(qū)
- 三十里鋪龍山-戰(zhàn)國文化遺址
- 在茌平區(qū)。(有關(guān)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 在茌平區(qū)。
- 魯連仲祠堂
- 在茌平區(qū)王老鄉(xiāng)。
- 尚莊遺址
- 在茌平區(qū)。
- 臺子高遺址
- 在茌平區(qū)孫橋鄉(xiāng)。
-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 在茌平區(qū)。
莘縣
- 馬陵道古戰(zhàn)場遺址
-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南瀕金堤河,東、西、北均為開闊地帶。傳此處原有兩座土丘,其間一條狹窄崎嶇的通道掩沒在古木叢林中,地勢十分險要。此即文獻(xiàn)所載“馬陵道”,為戰(zhàn)國時期自魏至齊必經(jīng)之路。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攻魏。次年,魏以太子申和大將龐涓帶兵10萬迎戰(zhàn)齊軍。孫臏以減灶誘敵之計迷惑魏軍。龐涓遂率兵追至馬陵,埋伏在此的齊軍萬弩齊發(fā),全殲魏軍。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關(guān)于馬陵的位置,古今倫者頗有分歧。一說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河南范縣西南,即今莘縣西南;又說在郯城馬陵山。
- 東魯?shù)赀z址
- 在莘縣。
- 齊桓公會盟臺遺址
- 在莘縣朝城鎮(zhèn)。
- 鄭板橋縣衙舊址
- 在莘縣古城鎮(zhèn)。
- 韓國昌墓
- 在莘縣董杜莊鄉(xiāng)。
東阿縣
- 曹子建墓碑
-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cè)。又稱陳思王墓碑。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魏太和三年(229年)封東阿王,六年又徙封陳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游覽,死后其子遵遺囑歸葬魚山。碑為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建,高1.7米,寬1.1米,有額無題字,似有畫像,已不可辨。碑文22行,行43字。碑早年湮沒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撈出,復(fù)置墓前,并建碑樓保護(hù)。
-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 在東阿縣楊柳鄉(xiāng)。
冠縣
- 黑旗軍起義紀(jì)念地
- 在冠縣。
- 蕭城遺址
- 在冠縣北館陶鎮(zhèn)。
- 武訓(xùn)大殿
- 在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