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名勝古跡
濰坊市
- 十笏園
- 在維坊市濰城區(qū)胡家牌坊街。又稱丁家花園。明清之際為縉紳邸宅,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善寶改建為私人花園,因其地甚小,人喻之為“十個笏板”,名“十笏園”。在僅有的2000平方米內,建有樓、臺、亭榭、書齋、客房等67間,曲橋、回廊連接,魚池、假山點綴其間,小巧玲瓏。春雨樓、漪嵐亭、水簾洞、小瀑布等,雖出人工,宛如天然。壁上鑲嵌“揚州八怪”鄭燮、金農等人真跡石刻。
- 萬印樓
- 在濰坊市濰城區(qū)增福堂街陳介祺故宅東北隅。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為陳介祺收藏金石、古陶、鈐印等文物之處。為一磚木結構民房式二層小樓,上下各4間。陳介祺字壽卿,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賦閑家居,致力金石研究。精于鑒別,收藏甚富,其中著名的毛公鼎為我國青銅器珍品,有銘文417字。又有商周古鐘11枚,以其成數(shù)名居所為“十鐘山房”。還有秦漢古印萬余方,因筑此樓儲之。陳氏自撰楹聯(lián)曰:“齊魯古陶五千種,周秦印篆一萬方”。
- 云門山
- 在濰坊市。
- 馬侖山石窟造像
- 在濰坊市。
- 漢平壽縣古遺址
- 在濰坊市濰城區(qū)大柳樹鎮(zhèn)。
- 魯家口文化遺址
- 在濰坊市寒亭區(qū)。
- 封神宮
- 在寒亭區(qū)西楊家埠。
- 下密古城址
- 在寒亭區(qū)后吉家村南。
- 漢樂都城遺址
- 在坊子區(qū)。
- 漢桑犢故城遺址
- 在坊區(qū)區(qū)坊子鎮(zhèn)。
青州市
- 范公亭
- 在青州市西門外陽河畔。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文學家范仲淹為青州知府,居官清廉,遺愛在民。相傳彼時陽河邊忽出醴泉,范仲淹建亭泉上,后人遂名之曰范公亭。亭為木構,朱柱灰瓦,六角飛檐。亭后有明代建筑三賢祠,祀宋代青州三任知府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祠后建亭,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意,名“后樂亭”。
- 駝山石窟造像
-
在青州市區(qū)西南。駝山為古青州名山之一,海拔408米,遙望整個山形,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綿亙數(shù)里,狀如駱駝伏臥,故名。造像集中在主峰東南崖壁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造像群一處,計大小佛像638尊。自北至南第三窟最為高大,窟深2.5米,阿尼陀佛造像高達5米,底座高1米。旁立兩尊菩薩像,高3.94米。造像雕刻精細,儀態(tài)端莊,雍容華貴,為山東半島佛教藝術珍品。
- 玲瓏山
- 在青州市區(qū)西南15公里。山陰為一狹長谷地,名白駒谷,谷內林木繁茂,風景幽絕。北魏鄭道昭官青州刺史時,常游此山,論道解易,留下4處摩崖刻石。鐫于白駒谷西崖石壁間,字徑尺余,氣勢豪放。石壁之上原立《百峰山詩碑》,僅存上半截,清末被宗室盛昱購去,輾轉流傳,今存故宮博物院。
- 云門山
-
在青州市南。風景絕幽,山頂有云窟和云門洞,夏秋時白云繚繞,穿洞而過。崖南有石窟造像。山北崖壁鐫一大“壽”字,高7.5米,寬3.7米,氣勢磅礴,相傳“壽比南山”一詞即源出于此。東麓有希夷洞,洞內有陳摶枕書長眠石像。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此洞即為紀念他而鑿。
僅“壽”中的“寸”字即高達2.3米。
- 云門山石窟造像
- 在云門山南崖壁上。窟龕十余座,大小佛像272尊,據(jù)造像題記,雕鑿年代分別為隋開皇十年(590年)、十八年、十九年,仁壽二年(602年)和唐開元十九年(731年)。造像者多為居住青州的王公貴族、縉紳佛徒。造像精美,神態(tài)各異。石窟兩側造像題記和歷代名人題刻頗多。
- 佛光崖
- 在青州市西南仰天寺。崖東向,正對仰天寺(寺建于宋初,久廢,遺址尚存),圓秀峭立,高20米,石作赤褐色,與它崖迥異。晨光初照,色彩尤異,僧人謂之“佛光”,亦以名崖。崖下有陰線淺刻佛像,體形高大,趺坐蓮花池上,旁刻二童子侍立。崖北絕壁間有仙人洞,翠柏掩翳,不見其門,上下垂直。崖南千佛洞亦深數(shù)十丈,兩壁鑿佛龕數(shù)百。
- 唐賽兒起義遺址
- 在青州市西南卸石棚寨。俗稱岌岌寨。唐賽兒,山東蒲臺(今濱州)人,明代農民起義軍女領袖,永樂十八年(1420年)率眾在此起義。當?shù)厝俗鸱Q賽兒為唐三姐,亦稱“唐三寨”。此間崗阜起伏,然崖峭壁,形勢險要。
諸城市
- 王盡美烈士故居
- 在諸城市枳溝鎮(zhèn)北杏村。
- 都古臺漢平昌故城
- 在諸城市。
- 高家古墓群
- 在諸城市。
- 齊長城遺址
- 在諸城市東南。
- 程子新石器遺址
- 在諸城市皇華店。
- 常山雩泉亭遺址
- 在諸城市皇華店。
- 涼臺商周遺址
- 在諸城市郭家屯鎮(zhèn)。
- 漢韓信壩遺址
- 在諸城市郭家屯鎮(zhèn)。
- 恐龍化石區(qū)
- 在諸城市呂標鎮(zhèn)庫溝村黑龍溝(俗稱龍骨澗)西側。1968年出土5具恐龍個體化石。其中高8米、長15米,距今約1億年的鴨嘴龍化石,是當時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同類化石中最大的一具。
- 春秋公冶長墓
- 在諸城市大馬莊近賢村。
- 東漢侍中屯騎校尉伏無忌故里
- 在諸城市無忌村。
- 春秋婁鄉(xiāng)城遺址
- 在諸城市呂標鎮(zhèn)。
- 超然臺遺址
- 在諸城市城關鎮(zhèn)。
- 滄灣亭
- 在諸城市城關鎮(zhèn)。
- 漾月亭
- 在諸城市城關鎮(zhèn)。
- 西漢古墓群
- 在諸城市五里堡村東。
- 龍山商周遺址
- 在諸城市石橋子鎮(zhèn)都吉臺村。臺高10米,旁有拱門。臺初系氏族部落居住地。(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 九臺新石器遺址
- 在諸城市解留鎮(zhèn)。
- 戰(zhàn)國墓葬群
- 在諸城市新九臺村。
- 諸縣古城遺址
- 在諸城市枳溝。
- 春秋斗雞臺
- 在諸城市石橋子鎮(zhèn)。
壽光市
- 三元王古遺址
- 在壽光市。
- 紀城遺址
- 在壽光市。
- 龍山文化遺址
- 在壽光市邊線王村。1984年在村西北部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城堡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距今約4000年。
- “王胡城”
- 在壽光市古城。
- 咼宋臺遺址
- 在壽光市胡營鄉(xiāng)。
- 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廟及墓
- 在壽光市東埠鄉(xiāng)東方村。
- 夏置斟灌國古城遺址
- 在壽光市留呂鄉(xiāng)東北部。又名東壽光,今古垣殘存。
安丘市
- 董家漢畫像石墓
- 在安丘市。原在安丘市董家村北。1959年冬發(fā)現(xiàn),1960年春發(fā)掘,將墓石全部拆出,1963年運至縣城復原保護。墓室坐北面南,全部用預制石材構筑,由甬道和前、中、后三室組成。墓全長14米,寬7.9米。甬道為券頂,室內皆為覆斗式盝頂,共用石材224塊,其中畫像石103塊,計69幅畫像,畫像面積147平方米以上。墓早年被盜,墓主姓名失考。
- 庵上石坊
- 在安丘市庵上鎮(zhèn)。
- 公冶長書院
- 在安丘市庵上鎮(zhèn)。內有古銀杏樹2株。
- 漢王修及其母之墓
- 在安丘市慈埠店子。
- “碧沼龍潛”
- 在安丘市賈戈鎮(zhèn)東南公園內,園內有泉,名曰海眼井,明代列為安丘八景之一。
- 龍山文化遺址
- 在安丘市白芬子鄉(xiāng)。
- 南逯文化遺址
- 在安丘市南逯村西。
- 魏管寧墓
- 在安丘市紅沙溝鎮(zhèn)東部。
- 銅嶺龍山文化遺址
- 在安丘市雹泉鎮(zhèn)南。
高密市
- 鄭玄墓
- 在高密市雙羊鎮(zhèn)鄭公后店村。墓高6米,墓前15米有鄭公祠,始建于東漢末年,后經唐、清、民國多次重修。磚石結構,三開間,三面圍墻。祠前有古柏,傳為鄭玄所植。鄭玄(127-200),漢代經學大師,弟子門生遍天下,著述宏富,凡百余萬言,世稱“鄭學”。
- 高密故城遺址
- 在高密市。
- 秦王冢
- 在高密市。
- 隋膠西城遺址
- 在高密市李家營鎮(zhèn)。
- 古城陰城遺址
- 在高密市田莊鄉(xiāng)。
- 古稻城遺跡
- 在高密市田莊鄉(xiāng)。
- 楚漢軍營遺址
- 在高密市田莊鄉(xiāng)。
昌邑市
- 漢固王冢墓群
- 在昌邑市。
- 商周遺址
- 在昌邑市石埠西村。
- 齊國都昌故址
- 在昌邑市都昌鎮(zhèn)。
- 明十三太保墓
- 在昌邑市都昌鎮(zhèn)。
- 春秋齊國故址
- 在昌邑市圍子鎮(zhèn)。
- 西漢高陽侯國故址及墓
- 在昌邑市塔耳堡鎮(zhèn)。
- 西漢膠陽侯國故址
- 在昌邑市高陽村。
- 瓦城遺址
- 在昌邑市龍池鎮(zhèn)。
昌樂縣
- 西周齊都營丘故城遺址
- 在昌樂縣。
- 孤山
- 在昌樂縣。
- 柳泉古城遺址
- 在昌樂縣昌樂鎮(zhèn)。
- 東山李古文化遺址
- 在昌樂縣昌樂鎮(zhèn)。
- 龍山文化遺址
- 在昌樂縣馬宋鎮(zhèn)。
臨朐縣
- 山旺古生物化石保護區(qū)
- 在臨朐縣城東20公里山旺村。四周群山環(huán)繞,硅藻土頁岸層層疊疊。古生物化石蘊藏豐富,以“天然化石博物館”聞名中外。山旺化石種類繁多,已發(fā)現(xiàn)十余門類,近200種。植物有苔蘚、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128種。動物中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哺乳等各綱都有。山旺化石又以完好精美著稱。年代為新生代第三紀中新世,距今約1000多萬年。
- 老龍灣
- 在臨朐縣東南海浮山下。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匯流而成。酈道元《水經注》載,此處原有冶官祠,為古代冶官駐地。傳春秋時吳越間人歐冶子曾鑄劍于此,因稱熏冶泉。當?shù)孛耖g還有神龍潛居的傳說,故又名“老龍灣”。水面40余畝,深數(shù)丈,清澈見底,冬暖夏涼,主要泉水有熏冶泉、萬寶泉、青年泉、八角灣等,地下泉眼,多不勝數(shù)。灣北岸有清漪亭(后改名“芳洲”),為明末禮部尚書馮琦創(chuàng)建。南岸有江南亭,為明代散曲家馮惟敏所建,并自題“即江南”三字匾。
- 沂山
- 為沂蒙山主脈之一。主峰玉皇頂在山東臨朐縣城南50公里。海拔1032米。周圍有峰29座。自漢代以后歷代帝王多立祠祭祀,素有“泰山為五岳之尊,沂山為五鎮(zhèn)(東鎮(zhèn)沂山,西鎮(zhèn)吳山,南鎮(zhèn)會稽山,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中鎮(zhèn)霍山)之首”之說。宋初于東麓建東鎮(zhèn)廟,祀沂山王,殿宇已圮。尚余元明石碑。院內松、槐、銀杏龍蟠虬結,參天蔽日。由此上行四五里,峭壁摩天,瀑布飛濺,是為“百丈崖”。再上為法云寺舊址,相傳建于東漢。玉皇頂高聳于群峰之上,峰頂有巨石探出,名“探海石”,可觀東海日出。
- 百丈崖
- 在沂山東鎮(zhèn)廟上行約2公里處。崖高65米,絕壁如削。雨季水泉四出,至崖騰空飛濺而下,形成瀑布。懸崖中腰原有仙客亭。崖北有呂祖洞,古松橫出石隙,稱“萬年松”。
- 朱封龍山文化遺址
-
位于臨朐縣城南5公里彌河北岸的高臺地上,北面緊靠西朱封村。
陶蓋鼎—通高12.5厘米,臨朐縣朱封遺址出土。
黑陶杯—高11.5厘米,臨朐縣朱封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