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名勝古跡
昆明市
- 大理國經(jīng)幢
- 在昆明市拓東路。又稱地藏寺石幢或梵文經(jīng)幢,俗稱古幢。1923年在地藏寺廢墟上建公園時出土。幢高6.5米,石質(zhì),七層八棱形。是大理國議事布燮(大理國高級官員)袁豆光,為歌頌大理國鄯闡(今昆明)侯高明生的功德而造的石幢。雕刻精致,線條鮮明細膩,被譽為滇中藝術極品。
- 東寺塔
- 在昆明市書林街南段。據(jù)史書載,原寺、塔與西寺塔同為唐代南詔弄棟節(jié)度使王嵯顛所建,歷時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完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地震傾塌?,F(xiàn)存塔為光緒八年(1882年)動工修復。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0.57米。塔四角立有4只銅雞,故俗名金雞塔。與西寺塔東西遙相對峙。
- 西寺塔
- 在昆明市東寺街南段。明代的東、西寺塔曾被改建為燈塔,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地震毀半,五年后在原址上重修。現(xiàn)塔通高35.54米,塔形與大理崇圣寺方塔相似,為四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磚上有漢文、梵文經(jīng)咒和窯戶印模。
- 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 在昆明市翠湖西承華圃。創(chuàng)辦于1909年,至1928年共辦19期,畢業(yè)學員達4000余人。教官多數(shù)留學日本士官學校。是我國最早的培養(yǎng)新式陸軍軍官學校之一。今保存的講武堂主體建筑為走馬轉(zhuǎn)角樓式的二層磚木結構,東、南、西、北四樓對稱銜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約1.44萬平方米。南樓中部的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規(guī)模宏大。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義和粉碎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首義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歷屆畢業(yè)生中,有些后來成為杰出的軍事家,如第3期丙班的朱德和第15期的葉劍英、周保中等。
- 圓通山
- 在昆明市區(qū)青年路北端。元時山在城外,延佑七年(1320年)在其南側(cè)建圓通寺,因寺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劃入城內(nèi),開始成為登高賞景勝地。山腰樓閣參差,有觀音閣、接引殿等。山頂有四顧亭。山上還建有聶耳亭。山下原有潮音、幽谷二洞,今已淤塞。相傳元時潮音洞有蛟為害,寺僧咒而遠之。今咒蛟臺遺址上新建一南傳佛教佛殿。
- 圓通寺
- 在昆明市內(nèi)東北隅,前臨圓通街,后接圓通山。唐代南詔時,建補陀羅寺。元大德五年至延佑七年(1301-1320)擴建,改稱今名。清康熙初年重建,1979年重修。寺由圓通勝境坊、八角亭、圓通寶殿、水榭曲廊等建筑組成。圓通寶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四壁塑五百羅漢。殿內(nèi)龍柱一對,高達10米,雕青黃二龍。
- 唐繼堯墓
- 在昆明市圓通動物園內(nèi)。1931年由云南省政府修建。墓為圓丘形土堆墓,墓徑18米,高5.8米,墓前有石闕3楹,另有石標、石獅等。墓碑兩側(cè)有孫中山、黎元洪等給唐授勛的碑銘。唐繼堯(1883-1927),云南會澤人,1915年12月與蔡鍔通電討伐袁世凱,任護國軍第三軍總司令。1927年病逝。
- 曇華寺
- 在昆明市東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原為明代光祿大夫施石橋的別墅,崇禎年間(1628-1644)其曾孫施泰維捐贈建寺。建有正殿、觀音殿、左右?guī)亢筒亟?jīng)樓。清道光年間(1821-1850)遭地震倒塌,后又重修。別墅內(nèi)有一棵優(yōu)曇樹,相傳來自印度,寺因以得名。今古樹依然聳立在寺內(nèi)藏經(jīng)樓偏院內(nèi)。寺歷來以花木繁艷著稱。民國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藝花名于滇中”,使寺內(nèi)“花木亭亭,四時不謝”。寺內(nèi)的“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更為游客所矚目。
- 翠湖
- 在昆明市區(qū)西北隅。清初吳三桂在云南稱王割據(jù),填平湖西近半建造王府。吳死后,其孫吳世璠稱帝,年號洪化,稱府為洪化府,吳周滅后又改稱承華圃??滴跄觊g(1662-1722),就湖中小島建碧漪亭(又稱海心亭)。清嘉慶初年,拓修蓮華禪院。
- 楊升庵祠
- 在昆明市西15公里的高堯村。明萬歷年間(1573-1620)為紀念楊升庵,將其舊居碧嶢精舍改建為祠,供奉其塑像。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背靠西山,面臨滇池,其旁有清泉。楊升庵(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試第一,后因“上大禮議疏”,得罪嘉靖皇帝,流放云南永昌(今保山),曾在此講學與著述。
- 大觀樓
-
在昆明市西4公里大觀公園內(nèi)。南臨滇池,與太華山隔水相望。明黔國公沐氏曾在附近建西園別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到此講經(jīng),建觀音寺,游人漸多??滴跞迥暄矒嵬趵^文擴建涌月亭、澄碧堂、華嚴閣、催耕館等勝跡,并建樓二層,面臨滇池,依江臨海,稱大觀樓。道光八年(1828年)樓增為三層,從此便成為文人墨客賦詩論文的雅集之地。咸豐七年(1857年)樓臺亭榭均毀于兵火。現(xiàn)存樓為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方形,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面積224平方米。1913年辟為公園。樓前門柱上有乾隆年間(1736-1795)孫髯所撰180字長聯(lián),聞名于世。
- 大觀樓長聯(lián)
-
在大觀樓前門柱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孫髯所撰,陸樹堂以行草書刻聯(lián)掛于樓前。咸豐七年(1875年)與樓同毀于兵火。現(xiàn)存聯(lián)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云貴總督岑毓英托趙藩以工筆楷書刻成的木制聯(lián),藍底金字,書法遵勁。
- 長聯(lián)共180字,上聯(lián)為“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p>
- 下聯(lián)為“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p>
- 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lián)”,大觀樓也因此而聲名遠播。作者孫髯(約1711-1773),字髯翁,號頤庵,祖籍陜西三原。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以詩文著稱,終生為一平民。
- 長聯(lián)共180字,上聯(lián)為“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p>
- 西山
- 在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聳立滇池西岸。最高峰為太華山,高出滇池水面約470米,氣勢雄偉。起伏的山巒,白云飄渺,好像睡佛臥于云中,故有“臥佛山”之稱;又猶如豐盈的美女躺臥岸邊,故又有“睡美人山”的美稱。全山除山石嶙峋的羅漢崖外,其余均為茂密的樹林覆蓋。名勝古跡分布在層林疊翠的山澗,有聶耳墓、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等勝境。
- 三清閣
- 在西山羅漢崖上。是一組九層、十二座殿閣、一石坊的建筑群。元代為梁王避暑宮?,F(xiàn)存建筑是經(jīng)元、明、清三代修建而成。西山公路直通閣下。
- 太華寺
- 在西山太華山麓。建于元代,由云南名僧玄鑒和尚創(chuàng)建。明代曾加以擴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建國后又經(jīng)修繕。寺院寬敞,梵宮琳宇,金碧輝煌。殿內(nèi)供19尊銅佛。殿宇有高筑崖石上的山門、大雄寶殿、縹緲樓、鬟鏡軒、海月堂等,依地勢逐層隆起,似在紫霄碧云間。院內(nèi)古木參天,尤以朱砂玉蘭、古銀杏最享盛名。
- 龍門
- 在西山羅漢崖的峭壁上。從三清閣穿過鐫有“別有洞天”四字的狹窄石道,沿石階而上,至云海、石林的石室平臺,眼界豁然開朗。繼往南行,危崖壁立,巖間開辟一條傍山開窗隧道抵慈云洞。室內(nèi)雕觀音坐像,其門楹、香爐、藻井及各種裝飾,都是在原巖石上雕刻而成。沿燧道石階上,即至刻有“龍門”二字的石坊,入內(nèi),有石室為達天閣。閣內(nèi)供奉一尊魁星,其他門楹、香爐、臺案、供瓶及游龍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細刻而成。室外有月臺,護以石欄,憑欄下視,為百丈之懸崖峭壁。整段工程始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止于咸豐三年(1853年)。身臨其境,海天一色,晨觀日出,煙霞變幻,可稱滇中第一勝境。
- 華嚴寺
-
在西山之腹。是游覽西山的第一站。故址為宋時大理國鄯闡侯高智升的別墅。明末清初毀于兵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光緒九年(1883年)再建。寺內(nèi)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等,殿宇巍峨,氣勢磅礴,規(guī)模宏大。大殿內(nèi)有3尊三世佛金身塑像,兩側(cè)壁上塑五百羅漢像,各具神態(tài),塑工精良。天王殿塑四大金剛和哼哈二將,正中供奉彌勒佛。寺內(nèi)外花田繁茂,尤以山茶、牡丹及杜鵑花為最。
大雄寶殿前廊
大雄寶殿三尊精致的金身三世佛像之一
- 聶耳墓
- 在西山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的山坡上。聶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將其骨灰安葬于西山碧雞山麓。1980年5月13日遷葬于此。新墓地背負青山,前俯滇池,呈月琴狀。24級石階象征聶耳24歲的年輕生命。
- 滇池#
- 在昆明市西南。又稱昆明湖、昆明池,古稱滇南澤。為一斷層陷落湖。面積29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5米,南北長40公里,東西平均寬8公里,水深平均約5.5米。有盤龍江等20余條大小河流向南注入,又向北經(jīng)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兩岸有金馬、碧雞二山東西夾峙,滇池煙波浩渺,一碧萬頃。池周多名山勝景。
- 觀音山
- 在昆明市南15公里的滇池西岸。海拔2040米。山臨浩池,孤峰突兀,有“小南海”、“小普陀”之稱。山巔建寺。明成化間(1465-1487),黔國公沐琮命建觀音殿,遂得名觀音寺?,F(xiàn)存建筑有明隆慶年間(1567-1572)建“小南?!迸品灰蛔?,清代所建7級磚塔及觀音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
- 海口石城
- 在昆明市西山區(qū)??诶锶拭褡遴l(xiāng)里仁村西北。其地峰巒起伏,四周石壁如垣,故名石城。
- 太和宮金殿*
-
在昆明市東北7公里的鳴鳳山(又稱鸚鵡山)上。又稱銅瓦寺。由山上過迎仙橋沿石級而上,古柏參天,濃蔭蔽日,沿途過3座“天門”后,即到達太和宮門前。這是道、儒兩教合一的建筑群。主殿系青銅鑄造,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故名。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系仿湖北武當山金殿樣式鑄造。周圍建磚墻保護,有城樓、宮門等建筑,稱太和宮,亦稱紫禁城。
- 崇禎十年(1637年)殿被移往賓川雞足山?,F(xiàn)存金殿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殿中橫梁上發(fā)現(xiàn)“康熙十年平西親王吳三桂室人王氏敬造”字樣。殿方形,邊長6.2米,高6.7米。殿內(nèi)神像、匾聯(lián)、梁柱、墻屏、裝飾等均用銅鑄。殿宇宏麗,造型精致。在鳴鳳山巔建有一三重檐的鐘樓,內(nèi)懸掛著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鑄造的一口大鐘,十分壯觀。
- 妙湛寺石塔
- 在昆明市東郊10余公里官渡街上。俗稱穿心塔。建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1982年又加修葺。全塔系砂石砌筑。塔基臺為方形,高4.8米,邊長10.4米,基臺下設有四面向的券洞,可通行人。基臺上建有5座佛塔,屬于金剛寶座式塔,故有金剛塔之稱?;_中部為主塔,通高16.05米,塔座為方形折角須彌座。須彌座上是7層石雕蓮瓣的覆蓮座,上承覆缽體塔身,塔身四方各開一壺門,內(nèi)刻石佛像一尊。銅傘上的塔剎由寶座、覆缽塔身、摩尼珠和寶瓶組成。立于基臺四角的四座小塔形式相同,通高均為8.84米。整座石塔造型典雅秀麗,主塔與4小塔布局協(xié)調(diào),在我國喇嘛塔中獨具一格。
- 筇竹寺
-
在昆明市西北10余公里的玉案山上。有大雄寶殿、天臺來閣、梵音閣等,依山勢而筑。大雄寶殿正中為元塑三世佛,殿壁間嵌有一塊元延佑三年(1316年)所立圣旨碑。并賜存《大藏經(jīng)》。大殿內(nèi)兩側(cè)和梵音閣、天臺來閣內(nèi)有五百羅漢泥塑??吞弥斜4嬗形灏倭_漢泥塑作者黎廣修的山水壁畫和擔當和尚的楹聯(lián)“托缽歸來,不為鐘鳴鼓暗。結齋便去,也知鹽盡炭無?!贝怂率侵性鸾潭U宗傳入云南的第一寺。而據(jù)寺內(nèi)現(xiàn)存《雄辯法師大寂塔銘》記載,至遲元初已有此寺。明宣德年間(1426-1435)重建,清康熙、光緒年間先后重修。近年又修葺一新。
大雄寶殿
- 筇竹寺五百羅漢塑像
- 在筇竹寺內(nèi)。分布于大雄寶殿兩壁及梵音閣、天臺來閣中。是清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六年,四川民間雕塑家黎廣修及其五徒共同塑造。像高約1米,髹以彩泥。眾多的羅漢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剛,有慈眉的菩薩,有赤腳的行者,有沉思的比丘,有袒腹的彌陀等等,各具神態(tài)。
- 黑龍?zhí)?dd>
在昆明市北郊15公里的龍泉山麓黑龍?zhí)豆珗@內(nèi)。據(jù)考為漢代益州郡的黑水祠。因山下有一潭,水自底冒出,源源不竭,色深黑,傳為黑龍潛藏其中,故名?,F(xiàn)有上下二觀,下觀為黑龍宮,面潭西而立,創(chuàng)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北沿石階而上,為龍泉觀,即上觀,層樓疊閣,殿宇三重。觀內(nèi)遍種奇花異草,著名的有唐梅、宋柏和明山茶花,被稱為“黑水祠中三異木”。碑亭內(nèi)收藏著歷代碑碣、石刻。
- 金沙江樹桔渡口
- 在昆明市東川區(qū)。紅九軍團渡江指揮所舊址,距金沙江邊約250米,為一三合院普通民居建筑,面積268平方米,現(xiàn)保存完好。1933年5月5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3000余人,在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指揮下在此渡江。
安寧市
- 安寧溫泉
- 大石莊唐王仁求碑
- 溫泉鎮(zhèn)宋曹溪寺
- 洛陽山石窟
- 明連然文廟
- 大石莊唐王仁求碑
富民縣
- 永發(fā)溫泉
- 款莊熱水塘
- 河上洞
- 散旦鄉(xiāng)寶石洞
- 仙橋溶洞
- 款莊熱水塘
嵩明縣
- 蘭茂墓及祠
- 在嵩明縣城南12公里楊林鎮(zhèn)南。蘭茂(1397-1476),明嵩明楊林人。學問淵博,未應科舉,一生教書行醫(yī),著述甚多。死后鄉(xiāng)人立墓建祠紀念。墓為石砌圓形土冢,高約2米,直徑約10米,現(xiàn)存墓碑為1936年所立,碑心題刻“明蘭隱君墓”。墓前的蘭公祠,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現(xiàn)存正殿3間,左右耳樓各3間,門樓3間,中為天井。
- 古盟臺
- 在嵩明縣城南原火神廟后。原名“盟蠻臺”。為一圓形平臺,面積約150平方米,高2米,用石筑砌。原“古盟臺碑”為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州守孫汝正立,已佚。現(xiàn)碑1979年重立,正中刻“古盟臺”三字,右刻“諸葛武侯七縱孟獲與諸蠻盟于此”字樣。
- 青龍宮與黑龍宮
- 在嵩明縣白邑鄉(xiāng),青龍宮在白邑村北約1公里處,現(xiàn)存正殿3間,左右配殿2間,門樓3間,古戲臺3間。每當三月致祭。正殿供奉龍王塑像。宮內(nèi)天井有一石雕龍頭,清泉從中涌出,長年不斷。附近有三泓清泉,為盤江源頭。黑龍宮位于龍?zhí)稜I村之南,建筑與青龍宮似,正殿懸云貴總督伊里布贈“光緒御筆之寶,盤江昭佑”匾額。二宮均屬清代晚期建筑。
呈貢區(qū)
- 龍?zhí)渡健袄ッ魅恕边z址
龍城鎮(zhèn):石碑村漢墓群、清代魁星閣、三臺山
龍街鄉(xiāng):天子廟戰(zhàn)國墓、小松山漢墓
馬金鋪鄉(xiāng):清代魁星閣
晉寧區(qū)
- 梅樹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層型部面
- 夕陽鄉(xiāng)恐龍足跡和化石
- 石寨山遺址和漢墓群
- 夕陽鄉(xiāng)恐龍足跡和化石
-
1955年-1960年先后四次在此發(fā)掘了近50座墓葬。其中1956、1957年間第二次發(fā)掘的6號墓,出土一方金質(zhì)蛇鈕“滇王之印”,證實為西漢滇王之墓。
石寨山
“滇王之印”金印,邊長2.3厘米。
銅人物屋宇,長22.5厘米。
二人舞蹈銅扣飾,高12厘米。
銅執(zhí)傘男俑,通高50厘米。
- 觀音洞壁畫
- 石將軍石刻
- 盤龍寺
- 鄭和公園
- 馬哈只墓碑
- 石將軍石刻
宜良縣
- 法明寺
- 在宜良縣匡山鎮(zhèn)。始建于唐,明天啟二年(1622年)重修?,F(xiàn)存大殿及塔。大殿重檐歇山頂。為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塔位于殿前,十三級密檐方形磚塔,通高22.6米,塔1-12層四面設龕,各奉佛像,塔剎已毀。
- 九鄉(xiāng)風景區(qū)#
- 在宜良縣北40公里。景觀以洞穴為主體,融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為一體,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目前開放的疊虹橋景區(qū),臥龍、神女宮、白象三溶洞天然相連,渾為一體,洞中飛瀑,堪稱一絕。洞中暗河有珍稀魚種-盲金錢魷。地面山林峽谷,綠水蒼崖。附近張口洞等處曾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彝族先民的摩崖題刻。當?shù)刈怨乓詠頌橐妥寰幼〉亍?/p>
- 陽宗海海濱游樂場
- 在宜良縣城西17公里陽宗海濱。陽宗海古稱大澤,明清時期又稱明湖。屬高原淡水湖,因水質(zhì)清澈,有“高原明珠”之譽。面積3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770米。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彝文摩崖
- 在縣城北10公里法宜則村旁紅崖峽的峭壁上。摩崖詩文石刻頗多,最重要的是明代祿勸最大的彝族土司鳳氏為撰寫其家史而用彝文書刻的一方摩崖,譯名為《羅婺盛世銘》,記敘了彝族先民的來源與遷徙路線及鳳氏家族的興衰。文直書橫列,為彝族先世鳳阿維與鳳來玉所刻,約明末時刻成,是我國最古老的彝文碑記之一。
- 三臺山石刻
- 在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密達拉村三臺山核桃箐山脊石壁上。此山與武定縣交界,山頂平地為彝族鳳氏土城,為大理國三十七部之一羅婺部世襲居地。摩崖石刻高浮雕多聞天王及大黑天神各一尊。從造像風格及題記看,當屬大理國時期所作。
石林彝族自治縣
- 路南石林#
- 在石林彝族自治縣內(nèi)。俗稱李子箐,面積40余萬畝,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芝云洞、奇風洞、黑松巖、藏湖等處。形成于古生代,是發(fā)育典型的巖溶地貌。這里群峰壁立,奇峰危石,千姿百態(tài)。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遠望猶如一片莽莽森林,蔚為壯觀。石峰、石柱的相對高度從幾米至三四十米不等,處處是怪山名泉。明代已成為名勝,并見于記載。
- 大石林
- 在路南石林風景區(qū)。著名的劍峰池水源來自地下暗河。池水蜿蜒流淌于巖石中,其上有橋相連,憑欄望池,一石峰兀立水中,猶如一柄利劍直刺青天,此即劍峰。蓮花峰造型逼真,氣勢雄偉,像一朵碩大無比的石蓮,亭亭玉立在群峰眾石之間。
- 小石林
- 在路南石林風景區(qū)內(nèi)。與大石林相連。其間有數(shù)十畝草坪,春秋時節(jié)山花遍野。最著名的石峰是在一潭碧波側(cè)畔的阿詩瑪石峰,它頎長高挑,風姿綽約,背后又有一峰相連,側(cè)視宛若一位背簍少女的身影。
- 外石林
- 在路南石林風景區(qū)內(nèi)。此地有眾多石峰星羅棋布,峰外有峰,林外有林。萬年靈芝峰高達10米,上覆華蓋,下如圓柱,像一枝巨大的靈芝仙草。
- 大疊水瀑布
- 在石林彝族自治縣城西南23公里處。舊稱疊水燕云。是云南省最大、最壯觀的瀑布。巴江水流經(jīng)這里的一塊斷層,從懸崖峭壁上跌落而下,落差40余米,寬20余米,形成瀑布飛流。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 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
- 在丹桂村,南距昆明市80公里。1935年4月底,中央紅軍長征到此,總部駐扎在一幢三合一照壁式的二層樓民房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在此部署搶渡金沙江的作戰(zhàn)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