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出在线播放p,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隔壁老王,91天仙tv国产福利精品

    <s id="d9td6"></s>

    桂林市名勝古跡

    桂林市

    桂林山水#
    在桂林市境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的100多公里間。由于石灰?guī)r地形發(fā)育,地下水潛蝕,地殼變動,以至桂林諸山,皆如平地拔起,奇峰羅列。山多巖洞,洞內(nèi)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組成各種景物,奇態(tài)異狀,琳瑯滿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由東北向東南,與西來的陽江相匯合,流水清澈,像玉帶般旋繞城區(qū)。桂林至陽朔沿江一帶,群山峭拔,綠水迂回,構(gòu)成長達(dá)百里的美麗圖畫。自古即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

    桂林王城
    在桂林市中心。是明代靖江王王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他從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洪武五年起營建王府宮殿,歷時20年。宮殿廟壇,亭臺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洪武二十六年,筑王城,周圍約1.5公里。清初為定南王孔有德府第,農(nóng)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孔有德縱火焚毀王府?,F(xiàn)王城尚完好。

    獨(dú)秀峰
    在桂林市中心。是桂林一座主山。平地拔起,孤峰矗立,四壁如削。共306級到達(dá)山頂。

    榕湖、杉湖
    在桂林市中心。明洪武八年(1375年)南城向外擴(kuò)展,由護(hù)城河逐漸變成風(fēng)光綺麗的城內(nèi)湖。東面湖畔有杉樹,叫杉湖;西面湖畔有古榕,叫榕湖。中以陽橋?yàn)榻?。杉湖開敞,東瀕漓江,南鄰象山,榕湖湖岸,樹木茂密。

    白崇禧舊居
    在桂林市榕湖北路榕湖飯店內(nèi)。原名桂廬。磚木結(jié)構(gòu),中西結(jié)合二層樓房,建筑面積872平方米??谷諔?zhàn)爭時期,白崇禧兼任桂林行營主任常住此。1949年,白曾多次回桂住此,并在這里接待國民黨要員居正、閻錫山、李文范等人。白崇禧(1893-1966),廣西臨桂人,國民黨新桂系首腦之一。

    李宗仁官邸
    在桂林市文明路16號。1948年李宗仁任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后,由當(dāng)局所建。官邸面積300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中西結(jié)合二層樓房兩幢。樓外有庭園,面對杉湖,環(huán)境幽靜。李宗仁于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0月在此辦公居住。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為國民黨桂系首腦。

    象鼻山
    在桂林市內(nèi)陽江和漓江匯流處。又稱象山。山狀似巨象伸鼻吸水,故名。山頂平展,北端有明代的普賢塔。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身形成的圓洞,江水貫流,可過小艇。

    水月洞石刻
    在桂林市象鼻山北麓。水月洞居漓江之上,水貫其中,形如圓月,倒映江中,景致奇特。水月洞共有石刻50余件,多為宋人題刻。張孝祥的《朝陽亭詩并序》和范成大的《復(fù)水月洞銘并序》石刻尤為珍貴。張孝祥(1132-1170),南宋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jìn)士第一,乾道元年(1165年)任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范成大(1126-1193),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淳熙間任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在桂期間寫了大量詩文,《復(fù)水月洞銘并序》是其重要作品。

    寶積山
    在桂林市中山北路。與疊彩山的四望山東西對峙。山南端有諸葛武侯祠,通稱孔明臺。山北端有華景洞,洞前有鐵佛寺。洞深五六丈,可達(dá)孔明臺。

    清真寺
    在桂林市崇善路南端。清雍正末年始建,嘉慶十四年(1809年)增建寺門,道光至民國間均有整修。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由講經(jīng)堂、沐浴凈身房和“他鋪”房組成,占地1218平方米。是廣西現(xiàn)存較大較好的清真寺。

    木龍洞石塔
    在桂林市木龍洞外、漓江岸邊。塔用巨石雕成,高4.3米,分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石塔小巧玲瓏,質(zhì)樸古雅,是唐代遺物。

    疊彩山
    在桂林市區(qū)偏北,是市內(nèi)風(fēng)景薈萃之地。相傳山多桂樹,又稱桂山。又因山上有個特異的風(fēng)洞,也叫風(fēng)洞山。唐代桂管觀察使、詩人元晦開拓。山麓建圣壽寺等建筑均已無存。風(fēng)洞南北對穿,僅能過人,前后開敞如廳。山上有石刻230多件,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

    仰止堂
    在疊彩山風(fēng)洞前。為紀(jì)念明末抗清將領(lǐng)瞿式耜、張同敞而建。面闊3間,硬山頂,青瓦屋面,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瞿式耜(1590-1651),江蘇常熟人,官至南明永歷朝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吏兵二部尚書。張同敞(1608-1651),湖北江陵人,官至南明永歷朝兵部侍郎。為了抗清復(fù)明,南明永歷元年(1647年)瞿式耜親自指揮軍隊(duì)兩次打退清軍對桂林城進(jìn)攻。后被捕,施酷刑而不屈,被殺害。

    寶塔山
    在桂林市小東江岸邊。是座獨(dú)立小山,山頂有寶塔,故名。它遠(yuǎn)看像一艘軍艦,又叫軍艦山。塔六角七層實(shí)心磚砌,高13.3米,北面嵌佛像,叫壽佛塔,為明代所建。左邊穿山月巖,南北通透。它和穿山并稱“穿山塔影”。

    花橋
    在桂林市小東江和靈劍江匯流處。元代被洪水沖垮,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木橋,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建為4孔石橋,并在西端增建旱橋7孔,更名為花橋。橋長125.2米,高7.2米。

    普陀山
    在桂林市七星公園中心。1974年建護(hù)碑亭于普陀門內(nèi),亭中有唐書法家顏真卿書“逍遙樓”碑,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和明包裕的《重修廣西省城碑記》等珍貴碑刻。唐代李靖曾在此建慶林觀。傳“慶林觀”三字為唐太宗李世民親筆題書。

    七星巖
    在普陀山西側(cè)山腰。原是一段地下河。巖洞雄偉深邃,玉雪晶瑩。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七星巖從隋唐起成為游覽勝地,留有題刻詩文120多件。

    龍隱洞
    在桂林市七星山瑤光峰山腳。洞西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東江中。洞內(nèi)外有唐宋石刻。

    梅摯五瘴說石刻
    在龍隱洞內(nèi)。石刻高1.93米,寬1.2米。梅摯,北宋四川新繁(今新都)人,龍圖閣學(xué)士、陜西轉(zhuǎn)運(yùn)使,后遷至右諫議大夫。景佑元年(1034年)任昭州(治今平樂)知府時作《五瘴說》。從租賦、刑獄、飲食、財貨、帷簿等5個方面,揭露了當(dāng)時貪官污吏的罪行。他認(rèn)為造成人民的疾病不是什么自然地理的“土瘴”,而是官吏們的“五瘴”,即“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昏晨醉宴,馳廢王事”,“侵牟民利,以實(shí)私儲”,“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是一篇切中時弊、警語戒人的文獻(xiàn)。紹熙元年(1190年)朱晞顏為告誡后人,對“五瘴說”加跋,刻于巖石上。

    龍隱巖摩崖石刻
    在龍隱洞右上方。有滴玉泉,相傳為泡茶名泉。巖內(nèi)有石刻130件,明人稱為“壁無完石”。石刻中宋刻占一半以上。著名的有《元佑黨籍碑》,石曼卿的巨鹿介題名,米芾、程節(jié)唱和詩,顏延之的《五君詠》碑等。

    元佑黨籍碑
    在龍隱巖內(nèi)。碑高1.92米,寬1.47米。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宰相蔡京將元佑、元符以來的政敵司馬光、蘇軾、黃庭堅(jiān)等309人定為元佑黨人,開列名單,書刊刻石,置于文德殿門東壁,為萬世臣子戒。由徽宗頒詔全國刻石。第二年徽宗又下令毀碑,全國無存。《元佑黨籍碑》的立與毀反映了宋代統(tǒng)治集團(tuán)內(nèi)部斗爭歷史。此碑是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由黨人中的梁燾曾孫梁律重刻?!对狱h籍碑》是一件珍貴文物,全國僅存桂林、融水各一件。

    月牙山
    在桂林市東。由七星山的南三峰組成。山腰有巖,在花橋西關(guān)遠(yuǎn)望,酷似一彎新月,故名。

    堯山
    在桂林市東郊。是桂林唯一較大的土山。傳說唐時曾建堯帝廟,故名。堯山西南麓還是明代靖江王墓群所在地。

    靖江王墓群
    在桂林市東郊堯山西南麓。靖江王系明太祖從孫朱守謙的封號,傳13代。永樂元年(1403年)朱守謙長子朱贊儀就藩桂林。在南北二十多里,東西六七里范圍內(nèi),有王、妃合葬墓11座,次妃墓3座,將軍、中尉、宗室王親藩墓320余座。王墓修有內(nèi)外圍墻。構(gòu)筑牢固。石人、石獸、華表等尚存。雕工精巧,古樸渾厚,是廣西珍貴文物之一。

    靖江莊簡王墓
    在桂林市堯山東南麓。由高而低,依山構(gòu)筑。墓有內(nèi)外圍墻,外墻長85.5米、寬40米、厚2.8米、高3米。占地87畝。朱贊儀長子,靖江王第三代,永樂九年(1411年)襲封,在位58年,成化五年(1469年)卒,謚號莊簡。王墓1987年修復(fù)。享殿內(nèi)陳列靖江王陵出土文物。

    張同敞墓
    在桂林市東郊堯山南麓唐家里東。墓為料石圍砌,徑3米。前有祭亭和祭碑4通。建有圍墻陵門,占地1500平方米。張同敞(1608-1651),湖北江陵人。南明永歷王朝兵部侍郎兼翰林院領(lǐng)侍讀學(xué)士,總督廣西各路軍務(wù),與清軍鏖戰(zhàn),1650年與瞿式耜同時為清軍孔有德所俘,被囚40天,被殺。

    洑波山
    在桂林市東洑波門外漓江邊。孤峰挺秀,西著陸地,東枕漓江,遏阻江流,形成深潭,素有洑波勝境之稱。洑波山尚有清代定粵寺遺物兩件,一是大鐵鐘,一是千人鍋。東麓有著名的還珠洞摩崖造像。

    還珠洞摩崖造像
    在桂林市洑波山麓。唐代稱東巖。洞門面江,由漓江渡舟出入游覽。宋時開鑿西洞口,建國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千佛巖內(nèi)有唐代摩崖造像36龕、230余尊。洞內(nèi)摩崖石刻116件,宋代大畫家米芾的自畫像,范成大的鹿鳴詩等。

    南溪山
    在桂林市區(qū)南將軍橋頭。東近漓江,東北麓為南溪縈繞,故名。東西兩峰并列,聳峙千尺。山有二洞九室,洞中石乳凝成的景物,形象萬千。山崖洞壁上,留有唐宋以來題刻近200件。

    甑皮巖遺址
    在桂林市南郊獨(dú)山西南麓,離市中心9公里。1965年發(fā)現(xiàn),1973年進(jìn)行部分發(fā)掘。出土大量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以及脊椎動物化石,被命為甑皮巖遺址動物群。遺址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人骨架35具。研究證實(shí),人頭骨與“柳江人”有明顯的繼承關(guān)系。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8000-1萬年。

    雁山公園
    在桂林市南25公里。1869年唐子實(shí)所建,占地15萬平方米。相思江從園里流過。楊梅山腳有棵紅豆樹,婆娑參天,三年開花結(jié)莢一次,豆色殷紅,鮮艷可愛。唐代王維詩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冠巖
    在桂林市南,漓江順流33公里。因山形像一頂紫金冠,故以山下巖洞稱“冠巖”。為漓江名勝之一。巖分4洞,洞洞相連。外洞高大,寬敞明亮,洞頂遍布各種形態(tài)的鐘乳石。洞內(nèi)有清流注入漓江。

    西山摩崖造象
    在桂林市西郊。西山諸峰崖壁佛龕燈龕密布,摩崖造像比比皆是,現(xiàn)存98龕、240多尊,多是唐代作品。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南線造像。在我國佛教造像藝術(shù)中別具一格。最大的高2米,最小高僅二三十厘米。

    隱山
    在桂林市區(qū)西。唐桂管觀察使、詩人李渤所開發(fā),鑿石鋪路,建筑亭臺,種植花木,題名為“隱山”。隱山有唐宋以來摩崖石刻100余件。

    中隱山
    在桂林市西5公里。四周群山環(huán)繞,景色秀麗。有上中下三洞。下洞叫張公洞。中洞叫呂公巖。上洞為佛子巖。后洞是危崖陡壁,憑欄眺望,桃花江蜿蜒于廣闊田野之中。

    虞山
    在桂林市北極路東。又稱舜山。是一座獨(dú)立的孤山。山下有唐代建的虞帝廟和舜祠,祠左有宋代建的南熏亭,抗日戰(zhàn)爭時期均被毀。相傳舜帝南巡,曾游此山,死于蒼梧,二妃殉之。因舜系有虞氏,史稱虞舜,故后人稱此山為“虞山”,并建廟塑像紀(jì)念。山壁間有唐至清石刻60多方,如唐韓云卿撰文、韓秀實(shí)書、李陽冰系額的《舜廟碑》和宋代朱熹作的《虞帝廟碑》等石刻。山西麓有韶音洞,洞前清風(fēng)林木,后有淙淙潭水,交響成韻,似演奏舜帝所作的韶樂也。洞內(nèi)有宋人書刻“韶音洞”三大字。

    蘆笛巖
    在桂林市光明山,距市區(qū)6公里。因附近生長蘆草,用以做笛而得名。巖洞雄奇瑰麗,縈回曲折,精致集中。洞內(nèi)由大量天然石鐘乳組成各種景物。洞內(nèi)有唐代以來墨跡70余處。

    騮馬山摩崖造像
    在桂林市秀峰區(qū)騮馬山北麓。現(xiàn)有造像6龕23尊、燈龕2處。二號龕至六號龕造像集中完好,三號龕造像10尊,具有讓代早中期造像風(fēng)格。三號龕中有一尊古波斯供養(yǎng)像,是桂林首次發(fā)現(xiàn)。

    靜江府城池圖摩崖
    在桂林市鸚鵡山西南山腰。圖高2.91米,寬2.98米。是一幅南宋時期的桂林城市圖。城圖描繪城壕建置、軍營、官署和橋梁津渡為主,兼之主要街市和山川名勝,是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地圖。南宋末年,為防蒙古軍隊(duì)進(jìn)攻,在“西南會府”桂林筑城防守,從寶佑六年(1258年)到咸淳八年(1272年),歷時14年,城池完工后,便刻下城圖。該圖在年代上僅次于蘇州的北宋《平江府城圖》,石作規(guī)格則居首位,是全國重要石刻之一。

    桃花江
    在桂林西郊,流經(jīng)市區(qū)入漓江。發(fā)源于靈川縣的思磨山和維羅嶺。桃花江清幽恬靜,明澈如鏡。沿桃花江游覽,可以盡情欣賞兩岸的山光水色。

    漓江風(fēng)光#
    在桂林至陽朔間。是桂林山水重要部分,發(fā)源于桂林東北興安縣苗兒山,流經(jīng)桂林、陽朔,在梧州匯入西江。山峰奇特,秀水縈回。

    陽朔縣
    徐悲鴻舊居
    在陽朔縣城縣前街17號。舊居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面闊3間,進(jìn)深3間。1935年,徐悲鴻到桂林陽朔進(jìn)行創(chuàng)作活動。先租住于此,后李宗仁購買此房贈送給他。1936-1937年他在此居住,進(jìn)行了大量創(chuàng)作。“晨曲”、“逆風(fēng)”、“風(fēng)雨君子”、“古柏”、“漓江春雨”等是該時期的代表作,并號“陽朔天民”。陽朔高田鄉(xiāng)穿巖的潘莊,是徐悲鴻常去寫生作畫的地方,名作“漓江春雨”就是在該處創(chuàng)作的?,F(xiàn)這座西式二層樓房尚存。

    陽朔風(fēng)光#
    在漓江自北向南。石灰?guī)r地形發(fā)育。漓江自北向南流貫。山峰奇特蒼翠。江水清澈迂回。古有“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稱。

    屏風(fēng)山
    在陽朔縣陽朔公園。山峰平地突起,崖峭巖曲,山色如黛,聳立縣城西,屏障全城而得名。登此可觀賞陽朔全城,飽覽碧蓮峰風(fēng)光。

    碧蓮峰
    在陽朔縣城旁。是縣城主峰,山勢嵯峨,四季蒼翠。東臨漓江,山峰倒映江中,異常秀麗。西北南三面皆住人家。唐代詩人沈彬有“碧蓮峰里住人家”的詩句。

    書童山
    在陽朔縣城南1.5公里、田家河與漓江匯合處,左靠田家河,右臨漓江。挺拔峻秀,周圍彩壁如屏,山頂綠樹成林。對岸田家河洲,翠竹茂林,村落隱現(xiàn)。

    榕蔭古渡
    在陽朔縣城南6公里處。田野中挺立一株大榕樹,樹旁金寶河有古渡,故稱。樹大數(shù)圍,枝丫婆娑,盤根錯節(jié),濃蔭蔽天,蓋地畝余。傳為隋代所植,與置陽朔縣同時。樹前一片平地,鋪滿綠草,樹下金寶河,明凈如鏡。

    曹鄴讀書巖
    在陽朔縣城北天鵝山下。巖寬數(shù)尺,壁間刻“曹鄴讀書巖”五大字。傳唐代曹鄴曾在此讀書,因而得名。曹鄴(816-約875),桂州(治今廣西桂林)人。唐著名詩人。

    仙桂橋
    在陽朔縣白沙鄉(xiāng)舊縣村遇龍河支流上。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南宋紹興七年十二月初三(1138年1月5日)重修。單拱石橋,橋長15米、寬4.2米、拱跨6.9米。橋面鋪石板。是廣西現(xiàn)存最早的橋梁。

    畫山
    在陽朔縣東北。漓江中的名山,是一巨大平直的峭壁,高寬各數(shù)十米,面向江水,上面布滿各種顏色的石紋,縱橫交錯,遠(yuǎn)看像一幅色彩豐富的圖畫,仔細(xì)端詳,圖上現(xiàn)出各種形態(tài)的駿馬。在山麓有飲馬泉。

    興坪
    在陽朔縣北。是漓江岸的古鎮(zhèn),晉代熙平縣治。依山面水,熙平水東來匯入漓江。古有“陽朔山水在興坪”之稱。鎮(zhèn)前有榕潭,潭水碧澄,泊船良港,檣桅林立,宛如水上市鎮(zhèn)。鎮(zhèn)后山上有株古榕,樹大十圍,枝丫婆娑,濃蔭如蓋。

    福利鎮(zhèn)

    臨桂區(qū)
    跑兵巖
    在臨桂區(qū)。

    華巖
    在臨桂區(qū)保寧鄉(xiāng)。

    古桂柳運(yùn)河
    在臨桂區(qū)。

    紅灘景區(qū)
    在臨桂區(qū)。

    漓海景區(qū)
    在臨桂區(qū)。

    紅灘瀑布
    在臨桂區(qū)。

    花坪
    在臨桂區(qū)。

    靈川縣
    萬壽橋
    在靈川縣。

    佛塔巖
    在靈川縣。

    龍巖
    在靈川縣青獅潭鄉(xiāng)。

    靈川象鼻山
    在靈川縣。

    青獅潭
    在靈川縣青獅潭鄉(xiāng)。

    海洋山
    在靈川縣。

    全州縣
    妙明塔
    在全州縣城。原為湘山寺鎮(zhèn)北寶塔。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重建。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賜名妙明塔。明萬歷、清康熙年間維修。樓閣式磚塔,平面八角形,7層,高26.6米。塔腔壁與塔墻間設(shè)螺旋形臺階。塔內(nèi)壁嵌宋、明、清、民國碑刻24通。塔后石崖壁刻有康熙皇帝御書“壽世慈蔭”和蘭花一幅,傳為石濤所作。塔前有放生池石雕群。

    放生池石雕群
    在全州縣城湘山寺前。為一組清光緒五年(1879年)雕鑿的石雕群。依天然巖石形態(tài)的不同,雕鑿成獅子、麒麟、龍、魚、龜、鳥和人物等30件石雕藝術(shù)品。在石雕群四周筑墻保護(hù),墻長23米、寬18米,面積414平方米,蓄水成池,石雕倒影,神情活現(xiàn)。

    湘山寺
    在全州縣城西1公里。湘山峰巒蓊郁,巖洞幽深。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已圮。寺前有依天然巖石雕成的動物石雕放生池,寺后有妙明塔(無量壽佛塔),高7層,銅葫蘆頂,矗立云表。山巔有飛來石,傳為自羅浮山飛來。

    燕窩樓
    在全州縣永安鄉(xiāng)石頭崗村。即蔣氏宗祠門樓。明正德六年(1511年)工部侍郎蔣淦修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維修。祠堂門樓柱頂上數(shù)百朵斗拱環(huán)環(huán)相扣,巧筑如燕窩,故名。門樓高12米,面闊3間8米,進(jìn)深9米,穿斗式木構(gòu)梁架,廡殿頂,青琉璃瓦蓋。樓門上方懸“恩榮”豎匾,兩側(cè)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葉尚高題寫的對聯(lián)。

    白茆塢牌坊
    在全州縣見塘鄉(xiāng)。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又稱孝子石牌坊。四柱三間三樓,寬和高均為9.5米。明樓次樓為廡殿頂。是廣西現(xiàn)存雕制最精,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牌坊。

    平樂縣
    榕津古榕
    在平樂縣榕津街。

    二塘古墓群
    在平樂縣。

    魚堰溫泉
    在平樂縣。

    朝天巖
    在平樂縣二塘街。

    冷水石林
    在平樂縣。

    興安縣
    靈渠*
    在興安縣境內(nèi)。又稱湘桂運(yùn)河、興安運(yùn)河。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為統(tǒng)一嶺南,命史祿于公元前223至前214年興修。溝通湘漓二水,聯(lián)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長34公里。歷代屢有修建。初名秦鑿渠,唐以后改今名。在渠道水淺流急處筑斗門,提高水位,使船只通行。唐有斗門十八,宋為三十六,清為三十二。靈渠的斗門為船閘的先導(dǎo),是世界上最早的運(yùn)河通航措施。渠上有石橋多座。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壩崩塌,渠道淤塞。建國后經(jīng)多次修建,成為興安重要農(nóng)田灌溉河道。

    四賢祠
    在靈渠岸邊。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廣西肅政廉訪使乜兒吉尼所建,祀秦郡監(jiān)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觀察使李渤、防御使魚孟威。明清重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時,于旁增建黑神祠,專祀黑衣神乜兒吉尼。祠宇三殿并列,中祀4人和歷代對靈渠有功官員,左祀龍王,右祀黑神。因年久失修,1984年重建,擴(kuò)大庭院。

    飛來石
    在靈渠秦堤上。是一座天然巖石,略成方形,上面平坦,高約4米,周約20米,有石級可登。四周有石刻11方。

    三將軍墓
    在靈渠南岸?,F(xiàn)墓碑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立,文為“明朝敕封張、劉、李鎮(zhèn)國將軍神墓碑”。相傳秦始皇命史祿開鑿靈渠,先后派了張、劉、李三將軍來監(jiān)修堤,張、劉二將軍都因逾期未修成堤而被殺。李將軍總結(jié)前二任的經(jīng)驗(yàn),把堤如期修成,因不愿獨(dú)占功勞,也自殺了。后人并葬之于此。又傳說,三將軍墓埋葬的是3個著名的石匠。

    萬里橋
    在靈渠上。據(jù)《廣西通志》載為唐李渤任桂管觀察使時所建。歷代屢有修葺,建國后進(jìn)行了重修。橋?yàn)楹缡絾喂埃L14.55米,寬6.05米,拱高4.55米,有條石橋欄。1985年修復(fù)八柱四坡琉璃瓦頂橋亭。古為往來南北必經(jīng)之地,由此到京師(今西安),路程有萬里,稱萬里橋,是廣西最古的一座石橋。

    嚴(yán)關(guān)
    在興安縣城西7.5公里。處于獅子、鳳凰兩山之間,西南向,城垣一道,以青料石砌成,長43.20米,高5.30米,厚8.23米。關(guān)門居中,門前后兩重發(fā)券,大2.90米,高3.79米,內(nèi)外額刻“古嚴(yán)關(guān)”三字。舊有關(guān)樓,早已不存。嚴(yán)關(guān)始于何時不詳?,F(xiàn)存城垣為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修筑,關(guān)門為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建。并外右崖壁有宋、明摩崖石刻十余方。附近群山可資屏障。地面狹窄,通道迂回,是古代軍事必爭之地。

    乳洞
    在興安縣城西南6公里茅坪村龍蟠山。因有三洞,又分別稱為上洞、中洞、下洞。下洞又名噴雷洞,洞口寬廣,里面平坦,有許多巨大的鐘乳石倒懸在洞頂,泉水沿石壁流出,在內(nèi)形成一股溪流,水勢急陡。洞深處有石乳凝成的水池,大小不一,高低不一,排列成梯田,稱為龍?zhí)?。又名駐云洞,洞呈圓形,有清康熙年間(1662-1722)雕的觀音像6尊。上洞,又名飛霞洞,地平寬廣,鐘乳石千奇百怪,極為壯觀。洞壁間有唐、宋石刻30余件。

    秦城遺址
    在興安縣城西南20公里?,F(xiàn)存城基,北起馬家渡口南岸,南達(dá)水街村旁。相傳秦戍五嶺時筑。

    紅軍堂
    在興安縣界首鎮(zhèn)。原名三官堂。建于民國初年。坐西向東。二進(jìn)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通面闊10.3米,進(jìn)深13米。封火墻硬山頂,小青瓦面。建國后三次維修。1934年,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江西、湖南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后,于11月下旬,從永安關(guān)和雷口關(guān)進(jìn)入廣西,占領(lǐng)從屏山渡到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江點(diǎn),在三官堂設(shè)渡江指揮部。指揮紅軍與封鎖湘江的蔣、桂、湘軍40萬軍進(jìn)行了壯烈的阻擊戰(zhàn),突破敵第四道封鎖,保證了中央軍委領(lǐng)導(dǎo)和紅軍勝利渡過湘江,向越城嶺資源方向前進(jìn)。湘江一役,中央紅軍銳減。三官堂在紅軍渡江戰(zhàn)役中,后廳一角被敵機(jī)炸塌,1936年群眾集資修復(fù)。興安人民為紀(jì)念紅軍長征的勝利,把三官堂改稱紅軍堂。

    灌陽縣
    赤壁山
    在灌陽縣城北30公里。群山羅列,峭拔千尋,臨江而秀,橫亙數(shù)里。崖壁上鐫“赤壁”二字,筆劃遒勁,山以此得名。懸崖山腰間有赤壁巖,洞中有洞,有暗河與灌江通,洪水漲發(fā),波激洞中,怪聲萬狀,坐聽巖中,像金石絲竹并奏。

    白沙古墓群
    在灌陽縣黃關(guān)鎮(zhèn)。

    俊山
    在灌陽縣黃關(guān)街。

    孝義可風(fēng)牌坊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文昌閣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石寨古炮臺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白竹巖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文峰塔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將軍廟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月嶺村。

    荔浦市
    荔浦塔
    在荔浦市荔城鎮(zhèn)。

    鵝翎寺
    在荔浦市荔城鎮(zhèn)。

    馬嶺古墓群
    在荔浦市馬嶺鎮(zhèn)。

    豐魚巖
    在荔浦市三河鄉(xiāng)。

    小青山
    在荔浦市。

    鷂鷹巖
    在荔浦市青山鎮(zhèn)。

    資源縣
    八角寨
    在資源縣梅溪鄉(xiāng)。

    資江
    在資源縣梅溪鄉(xiāng)。

    永??h
    百壽巖
    在永??h壽城鎮(zhèn),東北距桂林市80公里。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知縣史渭,鐫楷書大“壽”字于夫子巖石壁,長5尺,寬4尺,大“壽”字中,鐫有真草篆隸的小壽字100個,每個小壽字旁都注有文體,稱為百壽圖,是我國南方摩崖石刻中的珍品。

    永寧州城
    在永??h壽城鎮(zhèn)。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土筑城墻。成化十八年改成料石包砌城墻。萬歷三年(1575年)城池向北擴(kuò)寬,城墻加厚增高,增建敵樓4座。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南北敵樓被燒毀,城墻崩塌,后修復(fù)。州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0米,東西寬170米,城墻通高3-3.7米,厚3-3.3米。城門樓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3間,重檐歇山頂。明代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韋朝威和韋銀豹、韋朝猛等曾占領(lǐng)該城為據(jù)點(diǎn),長達(dá)數(shù)十年。隆慶四年(1570年)被俞大猷領(lǐng)明軍收復(fù)。題名南門為“永鎮(zhèn)門”。

    龍勝各族自治縣
    龍勝溫泉
    在江底鄉(xiāng)矮嶺村。

    紅軍樓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鄉(xiāng)龍坪村。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為一侗族鼓樓,16柱五重檐,四角攢尖頂,高10米,面闊和進(jìn)深均為10米。1934年,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隊(duì)湘江第四道封鎖線后,于12月10日到達(dá)平等鄉(xiāng)龍坪寨。夜里國民黨派遣特務(wù)放火燒龍坪寨,以離間紅軍與侗族人民的關(guān)系。周恩來組織干部戰(zhàn)士撲滅了大火,搶救了寨中200多座木構(gòu)民居和一座鼓樓。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處決縱火特務(wù),救濟(jì)受災(zāi)群眾。侗族人民為感激紅軍的恩情,把這座侗族鼓樓改名為“紅軍樓”。

    粵東會館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瓢里鎮(zhèn)。

    鼓樓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鄉(xiāng)。

    風(fēng)雨橋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鄉(xiāng)。

    恭城瑤族自治縣
    湖南會館
    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城。湖南籍人集資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緒三年(1877年)和1915年重修。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積1847平方米。門樓面闊3間,進(jìn)深2間,高2層,重檐歇山頂,蓋青瓦。戲臺為木石結(jié)構(gòu),六柱臺梁式構(gòu)架,歇山頂,四角飛檐。
    周渭祠
    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城。又稱周王廟。系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祠廟。創(chuàng)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間(1723-1735)重修。坐北向南,院落式布局,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F(xiàn)存門樓、大殿和廂房。門樓俗稱蜜蜂樓,面闊3間,進(jìn)深3間,疊梁式木構(gòu)梁架,重檐歇山頂,琉璃瓦蓋。周渭(922-999),恭城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汴京(今河南開封),上書朝廷,陳述時務(wù),被召應(yīng)試,賜進(jìn)士。從政廉潔,為民謀福利。開發(fā)民智,興辦學(xué)校。逝后建祠紀(jì)念。

    武廟
    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城印山。又稱關(guān)帝廟。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坐北向南。四進(jìn)院落,磚石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2130平方米。戲臺用方形料石塊砌基。臺梁式木構(gòu)梁架,重檐飛角,歇山琉璃瓦頂。

    孔廟
    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城印山。坐北向南。明永樂八年(1410年)始建于城北鳳凰山。成化十三年(1477年)遷縣西黃牛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遷建今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毀于兵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其后修葺,大致保持原狀。建筑為磚木石結(jié)構(gòu),依山而起,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大成殿是主體建筑,建在二級臺基上,面闊5間,進(jìn)深4間,抬梁式磚木構(gòu)架,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瓦。是廣西一座保存完整的孔廟建筑。